《大戏台》节目"戏曲进校园"让戏曲更有文化

2018-12-26 09:14  |  作者:沈彤  |  来源:大戏台


  2018全国广播影视业创新年会日前刚刚在普洱落幕,来自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百家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及新媒体机构齐聚云南共同探讨广播影视的创新发展,并发布“创新中国”2018年度优秀广播影视资源与项目推介结果,这是广播影视业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行业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大戏台》作为“创新中国”2018年度优秀广播影视的最具创新力节目,坚守创新,砥砺前行,倍受媒体同仁关注。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节目中心制片人唐向东老师的文章,在此分享,以共勉之。
  
  2018年4月“戏曲进校园”在甘肃卫视播出,第一季22期。节目旨在改变当下年轻人对于戏曲的曲解或偏见,让戏曲重回大众视野。节目一经播出,收视率就节节攀升,可以说,“戏曲进校园”在如何将传统戏曲文化与富有娱乐性的电视节目有效融合的实践中做出了新的尝试。“戏曲进校园”坚持传承中华戏曲艺术,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积极互动,以广阔的文化视角,展现中国文化之美。“戏曲进校园”让更多青年人关注戏曲、了解戏曲、参与其中,反映时代之需,顺应时代改革,为古老的戏曲带来时代气息,让传统戏曲焕发出青春力量。
  
  一、“戏曲进校园”节目的创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为了赢得收视率,各种电视节目都在求创新。而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却很难。首先是因为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单一的节目形式不容易展示其精髓;其次是因为戏曲的专业性极强,受众面窄,观众的关注度普遍不高。但这并不代表电视戏曲节目无法创新。如何在传播戏曲艺术的同时,又能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推出了原创戏曲节目“戏曲进校园”,为电视戏曲节目的创新开拓出了一条新路径。
  
  1.节目形式的创新
  
  目前,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心理需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节目“味道”是否对观众的“胃口”也决定着它的成败。显然单一的节目形式已经无法锁定观众的关注视线,因此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推陈出新,多种变化的节目形式成为了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本身就比较单一,很容易与观众产生“疏离感”。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戏曲进校园”借鉴流行的“表演者+嘉宾+参与者”的节目形式,表演者除了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还有来自全国不同剧种戏曲青年演员和校园戏曲爱好者,点评嘉宾既有戏剧专业评论家,也有青年演员、学校老师,他们可以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给表演者、参与者点评。除了戏曲表演,在节目中还讲述了表演者与戏曲结缘以及许多学校多年来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的故事,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和人文性。这样的节目模式是将渊源流传的经典文化与娱乐大众的流行文化进行融合的一种体验,既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又保证了戏曲艺术传播的“纯正性”。
  
  2.节目内容的创新
  
  节目坚守小成本,让辛勤奋斗在教育一线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层老师、同学们成为节目中的真正主角和“明星”。
  
  大多数电视戏曲节目的内容是传统戏曲,表演者是专业的戏曲大师或演员,对于戏曲的演绎也是严格遵守戏曲传统,表现内容单一。在戏曲中听到交响乐伴奏、流行歌曲元素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在“戏曲进校园”的舞台上,却有多种戏曲剧种和表演形式。此外,还有京歌、曲艺、街舞摇滚等多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让节目风格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节目分为“戏曲好声音”、“我最有戏”、“跟我学戏”和“戏曲大课堂”四个主题环节,表演者通过组合的形式同台献艺,让原本精湛的个人技艺再上台阶,展现出1+1>2的戏曲魅力,令观众大饱眼福。
  
  “戏曲进校园”对于戏曲题材的选择和诠释角度,充分体现《大戏台》近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度与创新思路,试图在不懂戏曲的同学们与戏曲内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小众”向“大众”的转化。戏曲作为民俗娱乐的重要内容,看似题材小众,实则潜在受众基数庞大,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呈现与表达。“戏曲进校园”走进甘南合作加茂贡中心小学一期节目同学们原汁原味的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藏族民间说唱《白格尔》让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节目中得以传播,同时节目中京剧与藏戏巧妙结合,京剧表演艺术家马少敏一字一句教藏族的孩子们的唱段在草原上飘荡,浓浓的文化融合氛围感染着藏汉两个民族的同学们。
  
  3.节目风格的创新
  
  节目坚守大情怀。始终把社会效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引导人们努力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个体经历与时代大潮、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的同频共振,为节目注入深沉大气的家国情怀。
  
  传统电视戏曲节目的风格是严肃的,而“戏曲进校园”因为在内容上合理地融合了传统戏曲和流行文化,所以在风格上比传统电视戏曲节目更具有多元性。首先是节目风格的娱乐性。“戏曲进校园”既有参与者、戏曲名家、嘉宾的互动模式,也有戏曲韵律操、皮影、变脸等多种跨界表演形式,不仅增强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力,也使节目多了份娱乐性。其次是节目风格的人文性。以往的电视戏曲节目更多注重对戏曲的展示,而忽视对表演者的关注,因而缺乏了人文色彩。“戏曲进校园”中的表演者都有着与戏曲密不可分的人生经历,节目在提供给这些热爱戏曲的表演者展示舞台的同时,也让观众聆听到了表演背后的故事。其中有耄耋之年坚持组织校园戏曲社团的兰州大学退休老教师张华,为让戏曲传承后继有人,坚持登台,让观众感受到了老人对于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守护;有致力推进国粹育人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老院长刘恩良退休后与他曾经培养的师生们再次在节目中相聚,深情讲述排演《国粹砺人》前前后后故事,现场师生的互动让观者热泪盈眶;也有在训练中多次受伤至今还留有伤痛依然拼命练功的年轻演员宋少锋,为了实现戏曲梦,他坚持复健,终于重返舞台。“戏曲进校园”对于“戏曲梦想”故事的讲述,使得节目的内涵更加丰富、节目风格更具人文性。由此可以看出,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只有符合时代精神、适应主流文化、符合观众审美需要的电视戏曲节目,才能更好地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戏曲进校园”节目的文化表达
  
  节目坚守正能量。始终坚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激励人们向上向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怀激情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让温暖、感动、阳光、正气充盈整个社会和精神世界。2017年1月,中央提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4月,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及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甘肃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的通知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甘肃省大中小学学生戏曲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大戏台》栏目策划推出了“戏有新生”戏曲进校园系列节目。着重强调要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来提升国家文化形象,打造好属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名片,中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也要成为文化强国。在“戏曲进校园”兰州大学一期节目中,来自塔吉克斯坦留学生王睿一曲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赢得阵阵掌声,在采访中她说:“听到中国戏曲的旋律就让她想起了儿时哼唱的家乡的歌谣。”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面对国家间的软实力竞争,我国的电视媒体在积极探索发展道路之时,还应遵循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互动融合中,在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以自觉、自信、自强、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索出一条文化的“丝绸之路”,更为自觉地承担起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媒体角色。在此背景下,原创戏曲文化类节目“戏曲进校园”可以说是以传统戏曲文化为内核,表达文化自信、传达文化精神的代表。
  
  1.传统戏曲的创新
  
  “戏曲进校园”以传统戏曲和流行元素互动的方式,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性转型的可行性和现代艺术可以完美容纳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如兰州市第十四中学节目中,该校的中学生交响乐团用交响乐的形式改编演奏了陇剧《官鹅情歌》片段,这是甘肃地方剧种第一次用交响乐的形式演奏,令人耳目一新。传统戏曲就像一趟跨越千年的列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艺术魅力,在如今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这趟列车速度未减,仍保持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劲头。“戏曲进校园”充分展示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新探索,戏曲文化在改革中求生存、于创新中图发展的努力,凸显了传统戏曲艺术的与时俱进,也让观众看到了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创新传承。
  
  2.传统戏曲的传承
  
  我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从古代歌舞中走来,历经几千年的岁月依然散发着新的光彩,这离不开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坚守。“戏曲进校园”的表演嘉宾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和人生经历,却有着对戏曲共同的热爱。特别是在“戏曲好声音”环节,几代戏曲人携手同台。从60岁的“陇上金凤凰” 窦凤琴,到戏曲的中坚力量、传承秦腔甩发绝活的谭强,再到年仅4岁却痴迷豫剧的“小花木兰”常玉娴,小小的年纪、稚嫩的声音,但在举手投足间却有一股花木兰的飒爽英姿。三年级小学生刘怡麟演唱京剧《贵妃醉酒》,当问及为什么喜欢京剧时,她表示从小受到姥爷和姥姥的耳融目染,渐渐开始喜欢京剧,宣言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道理。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专场节目中,来自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的艺术家雷小均演唱秦腔《小宴》选段,精彩的唱腔和精湛的翎子特技,将吕布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感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摆翎、甩翎、竖翎等技巧的应用,戏剧效果表现充分,戏剧张力得到完美展现,观众拍手叫绝。《大戏台》通过向观众展示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让观众领略戏曲艺术的独特神韵,体会戏曲文化的传承精神。在展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同时,也将戏曲文化的“薪火相传”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戏曲精神的传播
  
  除了代际传承之美,“戏曲进校园”还传播了坚韧不拔的戏曲精神。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灿烂的宝藏,如何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关键问题。《大戏台》“戏曲进校园”系列节目,让戏曲文化走进校园,通过学生群体自编自演自唱,有利于普及戏曲基本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如,节目设置问答环节,邀请陕西戏曲研究院特聘教授张江中、甘肃省京剧院艺委会总监孟庆波、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涛等,现场答辩疑惑,增进戏曲互动。在一期节目中,国家一级演员韩利霞表演《三娘教子》选段,嘉宾孟庆波表示,这一折讲述的是三娘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故事。三娘与这个孩子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却付出比亲娘更多的心血,培育孩子最终成才。节目还设置“戏曲大课堂”板块,通过答题与解读的形式,弥补观众在戏曲知识上的盲点。如,在回答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表演艺术家时,现场学生回答是梅兰芳、苟慧生、尚小云、程砚秋。接着,现场嘉宾对这是为艺术家做了更为详尽的介绍,包括每个人擅长的人物特色、著名唱段,以及京剧艺术的影响等,放大了戏曲背后的文化和故事,拓展了京剧艺术的丰富内涵。对戏曲的执着是“戏曲进校园”舞台上每个表演者的精神内核,更是每个中华戏曲人的精神内核。无论是唱词念白里的意蕴,还是翻转腾挪中的身段,背后都蕴含着戏曲人坚持不懈追求戏曲梦的努力。电视戏曲节目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在展现戏曲艺术的同时还要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最终完成传统戏曲艺术代代传承的文化使命。这就要求电视戏曲节目应以传播传统文化为核心,在节目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推陈出新。“戏曲进校园”让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在同一个舞台上大放异彩,观众穿越古今,体味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戏曲,进而也增强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和自豪感。
  
  中国戏曲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为此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文气与生活气息。作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戏曲还要与时俱进的求发展、求突破,要大胆的求新、求变、求创新。客观上讲,中国的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只要电视戏曲栏目的创编人员在创新理念上下功夫,在电视戏曲的编排上勇于求新,那么中国的戏曲必将再度焕发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新时代电视戏曲栏目要发展,必须要大胆创新,在尊重戏曲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如此电视戏曲栏目才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大戏台》“戏曲进校园”系列节目将综艺节目与传统戏曲有机结合,既葆有戏曲看点又不乏专业精神。节目努力调动年轻观众,特别是广大学子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好奇心和参与感,用戏曲陶冶情操,让戏曲走进生活,对弘扬戏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播电视节目要服务于这个新时代,必须走入这个新时代,在新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小大正”是基本坚守,有了这个基本坚守才能有新的创作热潮。


责任编辑:黎指寒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