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诗人敬笃诗集 《凋谢的孤独》

2018-6-11 14:11  |  作者:敬笃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内容简介:
  
  《凋谢的孤独》,选自格奥尔格诗歌中的一句话,昭示着诗人内心的独白以及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本诗集,收录了敬笃2010-2017年间创作的诗歌近200首,反映了敬笃的创作历程。其中大部分作品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些入选了某些年选,虽然算不上精品,但足够总结了诗人从创作开始,到如今的一些诗歌的变化。
  
  这本诗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灵魂的放逐;二、哲学的塑身;三、词语的深处;四、另一种呼吸。创作的四个维度,每一个维度里都诠释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经历的淬炼。
  
  图书版权:
  
  书名:凋谢的孤独
  
  作者:敬笃
  
  发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165号,邮编:210009
  
  开本:1\32
  
  版次:2018年3月第1版
  
  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1609-4
  
  定价:30.00元
  
  作者简介:
  
  敬笃:外国哲学硕士。青年诗人、作家、诗评人,曾主编、参与编辑民刊多种,现主编《吉林诗聚》。散文、小说、诗歌、评论作品曾在《诗刊》、《扬子江诗刊》、《山东文学》、《星星》、《诗潮》、《诗歌月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延河》、《湖州晚报》等刊物发表,入选各类年选若干。曾获第二十九届、第三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奖,全国大学生小说大赛优秀奖。著有长篇小说《青春过往的流放》、诗集《夜半听雨》。现专事于诗与哲学的研究。
  
  “无名”的孤独(代后记)
  
  写诗,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但现在看来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高中的时候,繁重的课业总让我喘不过气来,那时候唯一的调节剂就是写作。随便一张废弃的试卷或稿纸,只要有空白,都可以涂鸦几句,借机发泄一下内心的压抑。幸运的是,这样一种偶然的坚持,反倒刺激了我的创作热情,于是,写诗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行为。
  
  自从2010年重新捡起写诗这件体力活以来,零零散散的写了几百首诗,这其中大多数自己都不太满意。至于为什么要把这些诗编辑成册,我自己尚且还没有个说法,个中缘由,不提也罢。走上了写诗的道路,自然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波德莱尔说过,“我劝那些写诗或者写诗已经颇有成绩的人绝不要半途而废。”而我属于写诗的那一路人,成绩倒是一点没有,不过还是要坚持的,因为它是一份美好的事业。梭罗认为,“能让风儿和溪流为其代言的人,便是诗人。”而布罗茨基也曾说道,“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表达。”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但我相信我的文字可以承载我所感知的物和象,能够把记忆之门打开。“既来之,则安之。”就像写诗一样,“既写之,则安之。”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荷尔德林曾经感慨过,“在一个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我不知道在当下这样一个精神贫乏时代,诗人何为?我一直在这样反问自己,可是结果如何呢?自己依旧坚持在诗歌的道路上。我不清楚自己能走多远,但我还是愿意一试。倘若这点坚持的勇气都没了,那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写什么文字了。
  
  写诗,让我陷入一种“无名”的孤独。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说过,“诗人生活在一种无名’状态中。”于我而言,写每一首诗,都包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情绪,反映在句子中的符号跳舞或者沉思,让我陷入一种“无名”的孤独之中,无法自拔。在这样的孤独之境中,我仿佛在寻找什么,在反思什么?此时此刻,或美妙、或疼痛、或孤寂、或兴奋、或踟躇、或无言,总之属于“个体”世界中“我”的精神抽离,灵魂升华。
  
  这本《凋谢的孤独》,见证了我从手写转向码字的过程,也见证了我诗的成长,有了变化,便有了感谢上苍的理由!从2010年到2017年,七年,对一个人来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一个诗人而言其实甚是漫长,其中的酸涩不必向世人道说。这七年,我从管理学转向了哲学,又从哲学转向了文学,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痛苦的蜕变。对于生活,也许我并没有大彻大悟;对于爱情,也许我只是一知半解;对于事业,也许我并没有一事无成。但是,对于我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却一直没有定性的答案。回到苏格拉底那句千古圣言,“认识你自己。”中来,我真的认清自己了吗?这恐怕真的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直到现在,我还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信笔涂鸦之作,可以结集成一本诗集,即将冠冕堂皇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掐了掐自己的大腿,有痛感,证明这件事情并不是虚无,也不是梦。既然是现实,那就让这一切继续下去吧!
  
  面对即将付梓的《凋谢的孤独》,这一刻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独。有时候,啰里啰嗦的写了很多文字,却总是会忽略身边许许多多帮助过我,或者支持过我的人。首先,感谢陪我一起长跑七年之久的女友李璐,是她在背后的不离不弃,默默付出,让我有勇气继续坚持自我;其次,感谢我的家人们,他们的放任自流,让我有了更自由、宽松的环境,能够活到今天;最后,更要感谢曾经支持过我创作的师长、朋友、同学们,你们的鼓励与帮扶,给了我不息的创作源泉。
  
  是为记!
  
  2017年12月20日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