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打造产城融合新亮点 建设全国示范新标杆

2018-5-17 15:17  |  来源:人民网

  虹桥商务区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
  
  莘城公园元宵节灯会
  
  “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紫竹国际教育园区
  
  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
  
  浦江郊野公园
  
  城市马拉松
  
  一个城市没有产业的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一种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是“空转”。实现产业、城市、人文之间活力互动、融合渗透的发展模式,是上海市闵行区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追求。2016年,闵行区获批全市唯一、全国首批58个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并被赋予“推动功能区有机组合,促进职住平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的示范任务。次年,推进建设上海市闵行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实施方案由市发改委、市规土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这一国家级殊荣的摘获,助推闵行区驶入了产城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一年多来,闵行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市委大调研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关于加快推进闵行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党代表提案,制定年度建设目标和计划,并纳入全区考核重点内容。同时,闵行在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主城区的“十三五”奋斗目标下,以统筹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创新升级,以破瓶颈补短板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努力建设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职居趋向平衡、边界相对明晰的综合功能区。
  
  根据规划,闵行区争取到2020年,建成充满活力、高效便捷、环境优美、城乡融合、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现代化主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8.0%左右,园区单位土地面积税收产出达到12亿元/平方公里,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新建租赁住房的比例达到2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左右,并在功能区组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提升、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园区活力互动 片区融合渗透
  
  虹桥城市副中心
  
  闵行将重点依托虹桥商务区,努力打造生态引领、功能高端、配套完善的国际商务城。做大做强商务、贸易、会展三大功能,推动国际贸易、文化和交流等功能性项目落地,到2020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20家以上,各类企业总部机构200家以上。突出绿色生态示范功能,主功能区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占比达到60%、总绿化面积达到39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5.9%。强化各类功能设施配套,打造产业、居住、休闲、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副中心。全力推动南虹桥地区开发建设,按照“国际、生态、配套”要求,加快规划落地,加速集建区内动迁腾地和土地收储,推进闵北工业区转型。延伸发展国际医疗、卫生、健康、教育服务等产业链,增加配套住房供应,打造职住平衡的高端国际商务社区,为主功能区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近期,闵行将加快建设中轴线绿化景观带项目、滨河景观及华翔等四大绿地公园改造提升,完善商务区道路和公共交通配套,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做好配套。继续推进核心区商务项目开发,推动“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国际贸易展示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招商。争取南虹桥地区规划尽快落地,先行启动配套安置房、体育文化等项目土地收储。
  
  莘庄城市副中心
  
  重点依托莘庄商务区、莘庄综合枢纽商务区建设,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构建“对外错位、对内联动”的共赢式发展格局,打造产城融合的城市创新区。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大局,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定位,大力推进莘庄商务区建设,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为主导产业,培育若干特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配套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形成集科技、商务、居住、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商务街区,着力塑造以智慧型产业为引领、以创新型经济为核心、以专业服务业为支撑、以资源融合为特色的现代化创新生态商务区。加快莘庄综合枢纽商务区建设,实现商业商务办公居住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争创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开发的典型案例。
  
  近期,闵行将加快莘庄商务区粤世宏酒店、旭辉、保华等项目建设进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已建成楼宇的二次招商,着力发展区域总部经济、贸易、商务办公、会议中心、商业、酒店、文化、娱乐等业态。跟进服务莘庄综合枢纽商务区项目,加快地铁上盖大平台施工,努力建设成为上海西南地区重要公共交通枢纽中心、上海西南地区城市副中心,成为闵行新地标。
  
  南滨江地区
  
  重点依托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建设、吴泾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黄浦江南延伸段开发,努力打造具备科技创新功能的上海南滨江科技城。加快建设紫竹创新创业走廊,整合盘活存量厂房和楼宇,沿剑川路、沧源路建设开放式科技创业主题街区,吸引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入驻。重点推进“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打造世界级技术创新源。大力推进吴泾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完善开发体制机制、深化功能定位和规划研究,推进生态修复,加快煤化工产业调整和用煤减量化。强化公共空间整合,加强滨江启动区、元江路站点等重点区域和重要城市节点的规划设计,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配套公共设施,高标准打造黄浦江沿岸绿化景观。
  
  近期,将结合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启动上海南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升“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影响力和辐射力,促成智慧医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海交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相关项目落地。启动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示范工程,持续推进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滨江先行启动区规划落地。依托剑川路商务区和元江路上盖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闵行南部地区配套服务。
  
  紫竹高新区
  
  重点围绕高新区,努力建设高科技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备、商住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高科技城。加快紫竹国际教育园区等功能型平台建设,推动研发基地二期规划调整和落地,全面建设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联动,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加强紫竹半岛国际社区、紫竹小镇、紫竹基础教育园区、滨江绿地、公共交通等建设,完善居住、公共和环境等配套设施。
  
  近期,将配合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启动紫竹信息数码港改建,推进紫竹创意港研发楼建设,加快紫竹半岛配套住宅、紫竹酒店、商业配套设施以及兰香湖建设,开展紫竹配套区所在的“紫竹小镇”规划设计。
  
  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
  
  坚持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双轮驱动”,全面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宜居生态新城”。围绕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5+X”产业进行布局和升级,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园、国际生命健康城、东方媒体城、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沿浦星公路—三鲁路两侧,集聚科技、文化、健康等特色功能,打造综合服务轴带。优化综合配套设施和周边融合发展,增强科技城创新策源、交流共享功能和公共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配套设施,完善公租房、城市大学、会议会展、学术交流等功能,推动科技城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
  
  近期,将持续推进浦江科技广场、互联网产业基地、浦江国际生命健康城等项目建设,完成科创走廊前期工作,启动东方媒体城项目定位研究与城市设计。同时,加快公租房配建,并加快与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学校合作建设小学及初中。
  
  实施三大工程
  
  补齐发展短板
  
  实施规划统筹工程
  
  打好能“促进功能融合”的规划基础。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强化各级各类规划的统筹衔接,编制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主城片区单位规划、重点片区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更新等规划,加强可开发利用土地的统筹利用和布局优化,将助推产城融合的产业载体、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空间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纳入,促进各类用地和功能混合。
  
  实施创新转型工程
  
  升级能“融入美丽城区”的产业形态。依托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的新优势。深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制造业、服务业重点领域“4+4”产业发展,打造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以及金融业、总部商贸、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促进能级提升。
  
  实施宜居宜业工程
  
  打造能“留住高端产业”的城市配套。完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和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围绕产业集聚区,大力建设公共租赁房。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促进职住平衡。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补齐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交通、环境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和城市功能短板,打造绿色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
  
  做精“小融合”
  
  促进“大融合”
  
  以“小融合”促进“大融合”,闵行结合各街镇重点地区开发或更新,通过项目带动,进一步夯实各街镇的产业基础,完善社区商业、公共服务建设布局,打造小规模的产城融合园区或街区。如莘庄工业区结合“一区多园”建设,吴泾结合国家级科技时尚特色小镇建设,马桥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小镇培育,浦江结合闵东工业区转型和召稼楼古镇二期建设,七宝结合“一园一区”建设和九星地区改造,梅陇结合众欣产业园转型和南方商务区建设,颛桥结合中心生态园建设,浦锦结合丰收村民宿试点,将产城融合理念充分体现在规划建设中。另外,江川围绕老工业基地推动基础设施更新,虹桥、古美围绕商业综合体提升市政设施景观,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城镇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赢。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