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颉:守住一方天地,用生命去创作

2018-5-11 20:47  |  作者:毕凌锋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嵇振颉,80后文科男,同济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在职研究生。现为《中国青年》杂志特约记者、《特别关注》杂志签约作者、《启迪与智慧》杂志签约作者、东宫文艺创作中心成员、上海文艺网签约作家及特约记者。曾获“书香赣鄱•阅读改变生活”读书征文一等奖等三十余个全国性文学大赛奖项。作品300余万字散见于《知音》、《家庭》、《华西都市报》、《意林》等数百家报纸、期刊,还有多篇作品入选《智慧背囊》丛书、《时文荟萃》丛书等各类选集。10万+爆文:《撕逼,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邱莹莹: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你的生活,真的没必要请进太多人》等。
  
  已常规签约出版6本图书:散文随笔集《人生不设限,让成功来得更猛烈些》、散文随笔集《仰望星空》、散文随笔集《只有不肯将就,才能卓有成就》、长篇小说《万千人海里,幸好遇见你》、情感短篇故事集《人生里有你,才不负少女一场》、随笔集《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长篇小说《迷局》电子书,已在掌阅文学平台上线。微信公众号:雄霸倾城。
  
  这么多年来,嵇振颉在上海文艺网的帮助下,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他守住这方天地,用生命去创作的精神,映射出当代青年追逐梦想的豪情。

《万千人海里》,封面

  
  一、努力寻找人生的“出口
  
  嵇振颉回忆起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写作,那是九岁一个阳光洒满房间的双休日午后。他“信誓旦旦”地提起笔,在泛黄的纸页上,留下一篇长达3000字的作品。这篇带有玄幻色彩的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他本人。尽管略显稚嫩,却如一颗火种,点亮嵇振颉的文学星空。他当时不会想到,这个梦会做得这么久。从单纯喜欢,到持续写作,直至成为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工作以后,看书、写作的时间难免少了。告别白天的喧嚣,夜晚独坐书房,嵇振颉有种前所未有的茫然。无休止的工作,不能填补内心缺口,只会让心灵染上一层厚厚尘埃。他变得越来越焦躁,常常会莫名其妙地陷入抑郁,需要一种方式宣泄负能量,让灵魂得到安顿。
  
  无意间清理旧物,嵇振颉在书橱内发现一些手稿。这些过去的作品,勾起那段奋笔疾书岁月的回忆。过去自己曾经这么文艺,他哑然而笑,瞬间发现这是人生的“出口”。那一夜,他一口气写了近万字。此后每天会留下点文字,只为那颗写作的初心。
  
  2014年前,嵇振颉的作品停留在亲友欣赏的范围内。年初的文友聚会,有一位对他说:“你的作品写得不错,为什么不拿出来在更大范围内与别人分享?”
  
  他在网上看到一则全国性征文大赛的征稿启事,精选三篇近期的佳作,忐忑不安地发送到大赛的指定邮箱。半年后征文比赛结果出炉,他出席在上海举办的、盛大的颁奖典礼,手捧印有自己文章的征文优秀作品集,有一种满足感和获得感。
  
  此后,嵇振颉不再局限于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将目光投向全国各地的报纸、期刊。投稿初期,石沉大海、被编辑退稿是常有的事,这是作者必须经历的阶段。嵇振颉没有抱怨,从自身查找原因,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献给写作。即便是节假日,别人在风景区和亲朋聚会中放松身心,他依旧守在书房的电脑旁,为一篇文章的结构和措辞绞尽脑汁。
  
  “写稿-投稿-杳无音信”、“希望—失望—希望”,嵇振颉像打不死的“小强”,顶着别人的嘲笑和不理解,“死心眼”般地守着写作这方天地。
  
  这种令人绝望的恶性循环并未持续很久。从2014年底,嵇振颉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随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上海文艺网的签约作家,成为《中国青年》杂志特约记者、《特别关注》杂志签约作者、《启迪与智慧》杂志签约作者等一些杂志或报纸的特约记者或签约作家。
  
  “刚开始拿到的稿费,通常只有20、30元,在这个消费水平极高的国际化大都市,连像样的客饭也吃不起。不过,我喜欢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时刻。”能想象出嵇振颉在拿到样刊和稿费时激动的模样。那是对他长时间付出的嘉奖。
  
  嵇振颉说:“写作不仅仅是为了稿费,如果只是为了钱,肯定该去做其他事,比如做生意。正因为喜欢,所以放不下手中这支笔。”

《人生里有你,才不负少女一场》,封面  

  二、破茧成蝶,用生命去写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章在各类国家级、省市杂志、报纸上发表,嵇振颉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文友,除了大多数鼓励和赞美,还有一些宝贵的意见建议。他认真吸纳这些建议,意识到自身写作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满足于创作现状,不断改进提高写作技能。由于平日的生活圈子比较小,越写到后面,难免会遇到郎才尽的窘境。只有不断拓宽写作的思路,增加和人交流的机会,才能写出更多有思想深度、更接地气的精彩作品。
  
  又是一位前辈点拨嵇振颉:“你可以去采访不同行业的优秀杰出人士,从他们身上汲取写作养分。”
  
  采访,对于性格有些偏内向的嵇振颉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然而不捅破这层窗户纸,他就无法实现破茧成蝶的愿望。为了心中梦想,fighting,拼了。
  
  嵇振颉通过各类社交平台,联系一位做APP的创业者。对方客服在通话时很谨慎,反复询问核实他的身份。他强调自己写作者的身份,采访不会收费,不会有其他目的或用途。即便如此,对方依旧不愿意相信这个从天而降的陌生人。“对不起,我们公司还处在初创期,再者老大的行程安排很慢,暂时无法接受你的采访。以后等到机会合适,我们再联系您。”
  
  客服小姐的声音很甜美,态度也委婉诚恳,被拒绝的结果却不会因此改变。后来的几次采访邀约,对方找出种种理由推脱。嵇振颉再次回到刚开始给各类期刊投稿的阶段,不断的失败和挫折,没有让他退缩。当联系到第十一个人,终于得到对方公司的地址。
  
  那是一家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公司,嵇振颉去对方公司的路途很不方便,需要转乘两条地铁和一辆工程车,单程就需要将近2个小时。从公交车下来,黑锅底般的乌云从南边杀过来,不久便降落瓢泼大雨。尽管手中撑着雨伞,但嵇振颉的衣服和裤子还是被暴虐的雨水打湿,鞋子里也浸满水,极其难受。他深一脚浅一脚地绕过一个个水,那家公司依旧不见踪影。
  
  怎么会这样?地图上明明标识,从公交车站下来,步行十分钟即能到达。他打电话给客服,对方不停给出路线图。整整一个小时后,他才狼狈不堪地走进这栋商务楼。原来在车站与公司之间有一条小路,走这条小路可以在十分钟内达到。然而地图上标记的信息有误,嵇振颉只能不断打转,没有发现这条神秘小路。

《仰望星空》,封面

  
  就在嵇振颉掏出采访本和录音笔时,前台小姐面露难色地说:“不好意思,老板临时接到客户电话,需要出去谈一笔业务。”
  
  “他什么时候回来?”
  
  “说不准,可能还要和客户一起用晚餐。很抱歉让您白跑一趟。”
  
  创业者的时间宝贵,嵇振颉没有责怪对方轻看自己,只得打道回府。好在几天后,对方根据他发来的采访问题,详细附上回复和一些公司资料。
  
  由于被暴雨淋得浑身湿透,嵇振颉发了一场高烧,在医院吊了几天盐水。就在身体稍有好转,他开始整理这家公司发来的资料。通过几天辛苦码字,这篇人物采访稿被一家青年创业杂志采用。
  
  采访写作,不只考验嵇振颉的写作技能,还取决于被采访者的配合程度。很不幸,嵇振颉好几次遇到过被刁难、被放鸽子的情况。
  
  有一次,他采访一位做旅行网站的CEO。对方一开始表现得很热情,催促他尽快定下来采访的时间。当嵇振颉说了几个空余时间供其选择,她又一一否决。为了迁就采访对象,他只得选择一个最不方便的时间。到达指定的星巴克咖啡馆,过了约定时间,采访对象还未露面。电话打了几次,均是“嘟嘟嘟”的盲音。过了半个小时,这位80后创业者才姗姗来迟,轻描淡写地说刚从一个会场赶过来,连一句“对不起”也不愿意说。嵇振颉的心中掠过一丝不快,不过很快理智战胜了冲动。
  
  刚说了几句,对方又开始嘟哝咖啡馆空气太闷,还不如到附近的公园继续采访。她选定靠近边门的长条椅,开始口若悬河地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和创业史。采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嵇振颉在此期间根本插不上嘴。一个半小时后,似乎收获不大。对方接了一个手机,又、说要临时赶回公司,有什么需求可以找她的媒体运营总监。
  
  就凭这次采访,这篇稿子根本没法写,嵇振颉只好恳求媒体运营总监提供更详细的资料。总监没有任何筛选,直接传过来近十万字、杂乱无章的资料。光是整理这些资料,嵇振颉就耗费了近半个月,总算找到切入口。又花了三天,长达五千字的稿子传送到采访对象手中。
  
  “这篇稿子,你不能拿去媒体发表。”这句简短的回复,一下子让嵇振颉懵了。怎么会这样?辛苦忙活近20天,不仅得不到一点肯定和鼓励,换来的竟是这种结果。对方又开始让他反复修改,先后改了四稿,改的稿子面目全非,成为一篇赤裸裸的广告稿。

《只有不肯将就,才能卓有成就》,封面
  
  嵇振颉义正言辞地告诉对方,他不会把这篇稿子投给任何纸媒。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底线——不会明目张胆地为别人做广告,不会为了稿费就突破这条底线。
  
  近两年的采访历程,仿佛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冷暖。他先后采访过100多位创业者或各个领域的达人,遭遇过采访对象的冷嘲热讽、蛮横要求,曾经在采访路上差点中暑,幸有好心人及时出手才化险为夷,还曾经历稿子被莫名撤稿,随后又被署上另一个毫不相关的名字,刊发在另一家期刊上。
  
  “我就想看看,自己的命究竟有多‘背’!”对于令人难以忍受的凌辱和曲折,嵇振颉用近似调侃的方式聊以自慰。他渐入佳境,先后登陆《华西都市报》、《家庭》、《知音》等人物采访稿名刊。
  
  2016年2月,嵇振颉的一本书《人生不设限 让成功来得更猛烈些》上市。都说写出一本书,需要阅读一车书。嵇振颉每天花在阅读上两到三个小时,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技巧和风格。优秀的风格不可能凭空形成,是最近阅读的某种风格的影射。所谓的灵感,不只是一瞬间的电光火石,需要厚重积累作为能量支撑。正是有了广博的阅读,确保嵇振颉总能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
  
  由于长期熬夜阅读、写作,嵇振颉用眼过度,双眼出现充血症状,特别疼痛,不能睁眼,也不能闭眼,检查后被诊断为急性结膜炎。即使不能睁眼创作,他还在为作品中的人物揪心。
  
  出院后,嵇振颉试图将脑海中构思好的情节和人物变成文字。即便在赶路过程中,他依旧沉浸在写作状态中。就在过马路时,他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从对面疾驰而来一辆大卡车,根本没注意到潜在的危险。好在司机注意力高度集中,卡车在离他不到半米的地方刹住。
  
  “你别再写了,妈不指望你成什么名家,只要你能平平安安。”爱儿子的母亲,忍不住擦了擦眼泪。嵇振颉不奢望成为名家。他只是热爱写作,愿意用生命和全部的热情去写作,当然以后不会在过马路时不注意来往的车辆。

《人生不设限》,封面

  三、不拘泥于陈词滥调,创作要有大格局
  
  2017年初,嵇振颉似乎陷入一个写作的瓶颈期。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对笔下的作品不满意。曾有一些期刊和微信公众号给他约稿,写一些品味不高、带有明显广告性质的软文,并开出丰厚的稿酬。面对这些诱惑,他悄悄地对自己说,要不就写一些只是用来赚稿费的作品吧,这样就不会这么痛苦、折磨自己。
  
  可是心中的另一个小人站出来,将这个带着铜臭味的思想驳斥得体无完肤。嵇振颉只好继续忍受这个瓶颈期,就像行走在一条黑暗的通道中,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
  
  有一天,他读到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深深地被书中那种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所感动。合上书页,他感到豁然开朗。作者路遥正是带着一份时代使命,才能创作出如此有震撼力的作品。只有站在大格局、大视野上,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才能突破个体生活局限的藩篱,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2017年2月,嵇振颉写作的第22个年头,终于站到长篇小说创作的“风口浪尖”。长篇小说创作是一件耗费体力、精力、脑力的苦差事。从写下小说的第一句话,嵇振颉就进入闭关状态。现实世界隐退,近百个日日夜夜,眼前浮现的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梦境也是小说故事的演绎,经常为了一个场景、一句话、一个形容词,将他自己逼到绝境。他害怕自己生病,一旦有个头疼脑热,就不得不停下规定的进度。对于创作来说,这种暂停是毁灭性的。好在他扛住了近两个月高强度的创作。
  
  就在这个过程中,嵇振颉体会到写作的孤独。正如作家龙应台所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写作要学会面对孤独、痛苦和压抑,这是他创作长篇小说最深刻的感受。他清楚地听到体内发出的碎裂声,仿佛锋利的玻璃的碎片,切割着心灵。血流出来,越来越多,一片鲜艳的颜色,发出了逼人的寒光。这条创作之路,只能他一个人去跋涉。
  
  终于,长篇小说的大幕缓缓拉上,这些文字成为夜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冰凉而清澈,空旷而寂寞,又充满了抚慰与安宁。
  
  嵇振颉创作长篇小说《万千人海里,幸好遇见你》,源于张爱玲在随笔《爱》中的这段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遇见,一个神奇的词汇。遇见不需要理由,也没有先兆,反正遇见就遇见了,不然就错过了。遇见也不需要挑选地点,反正你遇见的是TA,只要他从你眼前经过即可。遇见的时刻是美妙的。遇见是怦然心动的,你会在内心升腾起一股蜜乳,瞬间包裹整个心房。

长篇小说《迷局》封面

  
  很喜欢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这句话:“人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斯的快乐,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嵇振颉双手十指上有厚厚的老茧,这是他多年有如西西弗斯式耕耘的结果。正是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终于形成他细腻朴实的文字风格。他笔下的人物,显得如此的可喜而可爱,真实地反映着人性。每个人物都是在活生生地演绎自己的爱情传奇,不矫情、也不造作,引发读者的共鸣感。
  
  2017年10月,《万千人海里,幸好遇见你》与读者见面。这是嵇振颉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就如此前出版第一本书,发表第一篇作品,他怀着虔诚的心,渴望得到读者和前辈们的雅正。
  
  2018年,嵇振颉将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和视野上创作。他将聚焦世间人情冷暖,用笔端记录这个时代的独特音符。他将更多关注不同的群体,关注他们的命运起伏、浮沉。作为一名新锐作家,他还需要不断成长,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写作就是嵇振颉义无反顾的宿命。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他还是会拿起那支制造变幻莫测的笔,创造一个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文学世界,为繁荣国家文学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简介:毕凌锋,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青年作家,中国“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知名评论员,上海文艺网总编辑兼影视总导演,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理事。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作品近100余篇,并多次获得大奖。2006年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参与创建江西省青年文化学会并担任秘书长;2011年被聘任为中国大学生文学联合会名誉主席。

  早期以“御前一品代笔侍卫”、“三爷”为笔名在“榕树下”、“红袖添香”等华语文学网站上发表文章,读者由此称他为“三爷”。2002年出版第一部散文作品集《浪水破石》。2005年因发表“不进《萌芽》也要当作家”一文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同年成为“江西当红80后作家”。

  大学期间,曾被推荐参加团中央举行的2007“中国自强大学生”候选人的评选,同年获得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07年策划“绿滋肴”江西特产杯全省高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全省高校文学社团联盟论坛,江西日报今日家报“感动南昌”寻找十大社区孝顺儿女活动,2012年策划首届中国南昌军歌节,2012年出版第二部诗歌作品集《坚强的忧伤》,2013年与国内知名作家共同主编出版2013年度《中国散文诗歌佳作100篇》精选集,2014年策划举办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奖”评选活动,在上海松江成功举办颁奖典礼。

  先后就职于国际知名公司和上市企业担任高管,熟悉各类企业特性和管理运营模式。主要在明星、品牌、企业、政府、旅游、房地产、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提供形象打造和推广服务,并且担任电视台栏目执行导演,策划的各类电视节目和大型文艺活动,均引起社会反响和好评,传播正能量,培养和帮助过诸多优秀青年和人士,脚踏实地、走向成功。

  目前,正在策划“新时代下的新英雄”大型人物访谈电视节目和书籍出版活动。正筹备携手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推进,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