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行街闹元宵

2018-3-23 19:33  |  作者:陈静  |  来源:中国新闻网

  雄浑有力的上海港码头号子、令人眼花缭乱的扯铃、力量与技巧并重的奉贤滚灯……狗年元宵节,一场独一无二的闹元宵民俗活动——行街会在上海市十大景观街之一、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的苏家屯路上拉开序幕,绚丽多彩的非遗艺术吸引了众多民众驻足观看。
  
  2日现场,花车巡游、踩高跷、舞龙舞狮等特色行街,巧妙有趣的灯谜、传统非遗文化项目一条街,一副立体、动静结合的闹元宵民俗文化画卷缓缓展开。
  
  
  20世纪初,苏北移民及后代约占杨浦总人口的90%。原来流行于苏北的“唱凤凰”、“送麒麟”、“踩高跷”新年风俗与上海的庙会活动相融合,固定于元宵节举行,形成杨浦地区的“闹元宵行街会”。此后,这项民俗活动在坊间久盛不衰。
  
  据了解,自2005年起,由相关基层社区牵头的闹元宵行街会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多届,引来远近民众的关注。2015年,闹元宵行街会更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吉祥喜庆的崇明婚嫁习俗表演 陈静 摄
  
  当日,在行街会在“非遗之风暖申城”环节,来自上海各区县的优秀非遗项目竞相亮相:“汉族民间舞的瑰宝”金山打湘莲、吉祥又浪漫的闵行区鲤鱼跳龙门、优美曼妙的颛桥镇转伞、热闹喜庆的崇明婚嫁风俗表演……一幕幕别具风格的演出淋漓尽致地演绎传统经典民俗精髓,获得观赏民众的阵阵喝彩。
  
  本次闹元宵行街会特设民俗展示一条街,吸引众多民众“眼球”。娇艳的牡丹、活泼的动物、五光十色的水果、风情万种的人物和烟雾袅绕的山水画……非遗项目布堆画惊艳亮相。据介绍,布堆画,发源于堆绣,起源唐朝,流行于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濒临失传。经王励新老师在原有堆绣的基础上丰富了制作材料、精细了制作技艺,衍生创造出布堆画,在上海地区传承、推广、发展。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灯彩杨浦大龙灯当日亦引来众多关注。据介绍,杨浦大龙等原本用来迎接春节,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由于其具观赏性,娱乐性,祈福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曾在宫廷及民间渊源流传。据悉,非遗传承人李政三十年前开始对灯彩制作技艺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他不仅以制作大型龙灯见长,还擅长制作各类立体动物灯,对宫灯的制作也颇有心得。
  
  在民俗一条街上,上海花样经非遗传承人郑树林现场为民众表演拿手绝活。只见他一边哼唱,一边剪纸,一个个精致的图案在他手中诞生。据介绍,上海花样经是上海剪纸艺人走街穿巷、设摊卖艺时的口诀和唱词,其特点是边剪边唱,在剪花样的同时唱出相关的花样经。
  
  在现代化都市上海,保护民俗文化已为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关注。据了解,目前,杨浦区文化部门正致力振兴民俗文化,相关部门在社区建立了工艺坊,振兴布艺画、让边剪边唱的上海花样经得以光大等都是成功的尝试。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