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馆

2017-3-1 18:01  |  来源:上海文艺网


上海美术馆
  
  位于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口的上海美术馆,正处环人民广场海上高雅艺术展台的西北端。
  
  这是一幢英国古典主义风格兼有折衷主义倾向的楼宇,原是旧上海十里洋场跑马总会大厦。这幢别致的建筑始建于1932年,次年落成。英商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三至四层,局部五层。占地面积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47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造型就像一位身披由褐色面砖与石块交砌织就的长袍,安详地端坐在花冈石饰贴的底座上,东立面上贯通二、三两层的塔什干柱便是垂放着的双臂,标高53.3米的塔楼就似挺昂的身子和头部,四面镶嵌着的直径达3.3米的钢面大钟,则是从各处看去都像的脸部,仿彿在凝望着脚下这一片葱茏的人民公园、来回穿梭着车流的南京西路和人民大道、信步漫游在人民广场的人们。远远望去,显得十分地坚实,十分地雄浑,惟独那底部汉白玉石阶,透出了一丝妩媚。这幢市中心的地标建筑,1989年9月25日以近代优秀建筑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幢楼宇落成后仅八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侵华日军便占踞为屯兵之所。抗战胜利后,又成了驻华美军的兵营和贮放物资的仓库。1952年起,用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址,自此之后,这儿一直是青年学子和上海市民汲取人类知识精华的宝地。1959年上海博物馆他迁,1997年上海图书馆撤出。2000年3月18日上海美术馆由两百米外东迁而来,落户于此。
  
  上海美术馆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美术馆之一。多年来,上海美术馆作为一个展览场所,一直以举办各种画展为主。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逐步转型为功能健全的学术中心,各项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地位,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搬入南京西路325号新址后,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一起共同组成环绕人民广场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群。有鉴于此,上海美术馆进一步拓展其公益性的社会功能,积极收藏美术精品、开展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普及审美教育、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等,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近现代艺术博物馆。
  
  其实,这儿与美术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晚清著名文化人王韬的蘅华馆就座落于此,只是难于判断在今美术馆处,还是在黄陂北路口的西侧。西洋画家艾富尔借他家举行了上海首次油画展。这是曹聚仁在《上海春秋》中记述的事。
  
  美术馆入迁新址后,展厅面积从原先的2200平方米增加到5800平方米以上,长期陈列厅、临时展厅及雕塑厅一应俱全。楼内设计继承了欧式传统语言,又强调了明快的现代气息,以石材、木材、锻铁等天然材料,构筑起辉煌典雅、简约大方的艺术殿堂,使整个内部装饰更加透发浓重的艺术气息,使其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美术中心更加经典。当观众走进端庄的大厅,仰望凝重的梁柱,再沿着宽敞的楼梯拾级而上,抚摸着30年代的铜铸马头,浏览着艺术家的精美之作,就会领略到新旧上海的历史变迁,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文化魅力。
  
  全馆共有展览厅有12个,在这里展出的艺术珍品不用为安全而担心,这里不仅有严格的保安制度与先进的防火防盗设备,连馆内温度也由系统计算机全年自动控制在18-25摄氏度,还配备了现代化的照明系统、中央空调、垂直运输及自动化管理等设施,为同时或分别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各种便利。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规定:美术馆是博物馆中与视觉艺术有关的一项分支,其基本条件是必须拥有相当水准的藏品,而藏品则要求不间断地保存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展览又需要相应的场地,照明与通风的条件。2002年,上海美术馆正式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成员,这也表明了上海美术馆的硬件已达到了国际标准。这里的专门服务设施也是一流周到的,每层楼面均设有残疾人专用电梯、通道及卫生间,门口有触摸式电脑检索软件。馆内还配置了设施先进的演讲厅、会议室、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及艺术家工作坊,可以举办各种规模的学术交流及普及推广活动;艺术书店、艺术品商店、画廊、咖啡屋等则为观众营造了良好的休闲氛围。
  
  国际上的大都会都有与之地位相般配的各类艺术中心,以绘画和雕塑艺术为例,法国巴黎有展示古代艺术的卢浮宫,还有展示近代艺术的奥赛宫和展示现代艺术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在东京,既有古代艺术馆——东京美术馆,也有东京现代美术馆。人民广场南面的上海博物馆是上海的古代艺术馆,上海美术馆便是上海的现代造型艺术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美术馆通过学术定位而打造的个性形象。
  
  上海美术馆收藏的各类藏品现已近万件,这些藏品涵盖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各阶段的内容。其中,有20世纪前期试探“中西融合”艺术道路的老一辈画家的典范性作品,有战争时期热血青年的新兴版画木刻作品,有新中国艺术家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型油画、中国画,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年轻艺术家富有现代艺术特征的试验性作品以及能反映上海地区艺术特色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这里还收藏了海内外画家的大量捐赠作品,如吴冠中于2005年捐赠的6件画作和2008年、2009年捐赠的66件及15件画作,这87件藏品系统地展示了他的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变迁,是非常珍贵的展览、研究资源。上海美术馆还特别注重收藏和研究民间艺术形式,比如皮影戏,这是一项极富特色的民间艺术,目前收藏的皮影数量虽称不上巨大,但是面很广,涉及各地风格,并自成系列,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条件,并已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这种依托馆藏,积极开展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和美术馆学研究,已被上海美术馆确定为实现其综合功能的主题和核心,也是开展收藏保管、陈列展览、教育推广、中外交流等业务工作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美术馆从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地位出发确立办馆思路,不断举办重量级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的艺术展,如代表欧洲古典艺术精品的“法国250年绘画展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展”、“俄罗斯列宾及同时代画家作品展”等,代表近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流派及重要画家的“毕加索绘画原作展”、“荷兰凡高画展”、“法国近代艺术展”、“日本现代绘画巨匠作品展”等,还有各专题各画种的各类展览,如“德国铜版画展”、“德国招贴艺术回顾展”等。入迁新址后,上海美术馆与海内外美术馆、艺术机构交流进一步扩展,国外重要的艺术流派、著名的艺术家和除绘画以外的各种艺术形式如摄影、雕塑等等,都有所表现;同时,还大力支持上海本地的文化发展,扶植和研究新海派文化如举办海派新水墨画家画展,以反映海派绘画在今天的面貌,并努力通过各种展览将艺术家个体放到上海艺术、中国艺术的大背景中,在这种语境下折射出地域风格和流派的演变。
  
  画坛名家顶级展台
  
  上海美术馆历来是上海艺术名家大显身手的高层次平台,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展览是当代艺术家的追求,而历届上海美术双年展更堪称上海画坛和艺术界的一大盛事。1996年3月18日~4月7日,由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术馆首次举办了双年展。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旨在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多元并存、异彩纷呈的局面,内容以油画这一外来艺术样式在中国的发展为重点,包括具象、表现、抽象以及装置艺术等多种风格,参展艺术家共29名,展出作品共160件。
  
  第二届上海(美术)双年展由上海美术馆、梁洁华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1998年10月20日~11月20日于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同时展出。主题是“融合与拓展”,以近年来的水墨创作为中心,展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水墨艺术的最新状态,展出作品共256件。
  
  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海上·上海”。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位艺术家带来了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媒体艺术和建筑等各种艺术样式的300余件作品。这届双年展首次由中外策划人组成策划小组,由策划小组推荐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艺术界很活跃的艺术家参展,他们分别来自五大洲,代表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并对当代文化问题有着积极的态度和敏锐的把握。所推荐的中国艺术家更是当代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凭借着各自的影响力成为中国艺术的新锐。其间还举办了“‘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的主题研讨会。
  
  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由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主办。主题为“都市营造”。由“都市营造”主题展、“都市营造”国际学生回顾展和“上海百年百座历史建筑图片展”三部分组成,意在对迅速推进的都市化进程,对正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中国面貌的新型城市建筑所导致的原有文化格局与生活形态的急剧变化,进行探讨。以建设性的态度审视这一现实,思考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当代全球文化发展的新课题,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4年9月28日~11月28日举行了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其学术主题为“影像生存”(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致力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建立人文的关怀。围绕这一主题,以上海美术馆为核心,在上海市区设置了若干系列展示,形成一个彼此投射、多重现场的展览系列,使上海双年展更加贴近公众,进一步发挥文化窗口的职能。
  
  今天,我们生活在设计无处不在的时代,社会、生活和艺术无不与设计息息相关。设计往往被与功能化和实用主义联系在一起。设计这一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创造形式将我们引向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思考。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以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坚持与不同的多元文化构想,以“超设计”(HyperDesign)为主题概念,旨在针对“设计”这一当代视觉文化和消费产业中极为鲜活的重要元素,探索“设计”现象背后复杂、交错的社会牵连和文化内蕴。进而从美学形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历史模式三个层面,思考和揭示设计的涵义。超越设计表象,打破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藩篱,建构“设计”的人文视野,推动“设计-创意”文化的推广和提升。以设计为题,旨在打破艺术和实用之间的那种过于简单的对立关系,对艺术与设计、创作与工业、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反思,力图重新恢复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焕发其能量与活力。设计在不断地自我超越,“超设计”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推动者。“超设计”反映了我们时代共同的美学目标,艺术家希望探讨的是一种以“设计作为材料”进行观念创作的艺术。在此,设计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创造出一种功能性对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贯穿着美学意志,包含着艺术价值和社会理想;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出一个作品,它还指向一系列生活方式、社会理想和历史计划。
  
  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更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对象和主题,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与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与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与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从这三个层面锲入城市与人的命题,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城市化相应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胀,人口快捷流动,进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魅力日显,影响日彰
  
  历届上海双年展都激发起公众的浓厚兴趣,并愈来愈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在70天展期中共接待观众27万人次,创历届上海双年展观众人次最高纪录。其中,双休日的日参观人数保持在五千至六千人次。国庆长假共接待观众41409人次,最高单日观众数竟超过一万人次。这与14年前上海首次举行双年展时,每天的观众人次不过寥寥数百、全部展览期观众人次也不过万相比,显示了巨大的进步。随着城市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双年展在社会影响力、国际知名度和观众人次等各方面有了爆发性的增长。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总监丹尼尔在参观了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之后表示,这是亚洲最具有学术理念的双年展。其独特的策展思路和老练的布展方式,显示出主办者把握当今艺术发展走向的能力。经过多年打造,上海双年展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展出之一,上海双年展已成为上海城市日益国际化的一个典型例证,更已成为上海艺术家们在上海美术馆这个经典地理位置上的一个经典盛事。
  
  1997年上海美术馆设立了教育部,开展公共美术教育,这为国内之最早,对普及高雅艺术、提高上海市民艺术素养与精神文明具有巨大的意义。上海美术馆每年都举办艺术参与活动、免费讲座等。上海美术馆一直秉承艺术资源共享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享受艺术,让最好的艺术成果由广大公众分享。所以上海美术馆在努力实现“功能健全、藏品丰厚、设施先进、人才一流”目标的同时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将上海美术馆变成上海近现代艺术的收藏保管中心、学术研究中心、陈列展示中心、美术教育中心和资料信息中心。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美术馆表示愿意与上海美术馆合作交流。2005年,上海美术馆当选国际博物馆协会现代美术馆委员会(CIMAM)的理事这一事实,正说明国际艺术社会对其刮目相看的态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