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山歌剧

2018-3-5 15:45  |  作者:沈彤  |  来源: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海的山歌主要流播于从崇明一直到杭州湾北缘的滩涂地区,曲调婉转、内容紧扣民间生活。奉贤山歌剧是由最初流行于奉贤民间的山歌发展演变而成的上海本土新剧种,是继沪剧、滑稽戏之后发源于上海本土的第三大剧种。
  
  清末民初时期,散居在奉贤各地的山歌能手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带有一定职业色彩、有角色分工的民间文艺小团队——“山歌班”,用清唱的山歌为当地农家的哭丧嫁娶添彩助兴,成为当代山歌剧团的最早雏形。20世纪五十年代,在挖掘整理流行于奉贤等地的“东乡山歌”和“西乡山歌”,并吸收上海民间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的曲调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吴语地区所特有的、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格的曲牌和唱腔,成为板腔体系齐全、小调曲牌丰富、深受奉贤人民喜爱的上海本土新剧种。
  
  长期以来,山歌剧以其亮丽的人物扮相、朴实的情节内容和委婉的曲调而广受观众欢迎。1961年排练的《梅娘与桃郎》是第一部奉贤山歌剧小戏。山歌剧团成立以后先后创作、改编、移植演出了山歌剧《搭船》、《摸花轿》、《江姐》等四十多部戏。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