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斗门第十四届民间艺术大巡游暨第五届市民文化节”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2018-3-3 17:36  |  来源:新浪

  斗门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洪胜,为本届民间艺术大巡游致辞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推动新时代文化改革创新,进一步丰富我市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斗门区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斗门人民共享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努力营造人人崇尚文化、体验文化的良好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018年3月3日上午10时,珠海市“斗门第十四届民间艺术大巡游暨第五届市民文化节”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指导单位是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由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宣传部、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珠海市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斗门区各镇街文化站协办。
  
  活动起点(主会场)设在斗门区体育馆广场,巡游途经西堤路,终点为斗门区全球通广场,设三个表演区。
  
  此次活动成功举办,尽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八方来客和本地群众争睹艺术展演盛况,对斗门文化建设新成果和珠海文化旅游市场潜力有了深度认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日共有10万人次欣赏了这一民俗文化盛况。活动当天网络点击率近500万人次。
  
  本届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再创历届之最。省、市内外民俗特色节目荟萃,看点纷呈,美不胜收。巡游路线全程约2700米,共设3个表演区。参演人数超千人,方阵绝大部分为国家、省、市、区级非遗名录,市内方阵和外请的市外方阵共分龙队、中山醉龙(国家级非遗名录)、皇族祭礼(省级非遗名录)、印象水乡、戏曲飘色(省级非遗名录)、锣鼓柜、斗门水上婚嫁(国家级非遗名录)、连南瑶族长鼓舞(国家级非遗名录)、徐闻藤牌功班舞(省级非遗名录)、云南福贡傈僳欢乐多、化州跳花棚(国家级非遗名录)、社区《水乡人家》、香洲区东北秧歌、群狮等14个方阵。
  
  活动长达两个多小时。在前期策划工作中,组委会多次召开会议,以彰显本土文化特色为原则,力求展演充分烘托气氛,规避单调随意,做到群众喜闻乐见,并据此多番修改,最终确定展演节目,
  
  本届大巡游活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各界关注度颇高,各方口碑良好,一致认为本届活动比往届精彩、圆满、高质,表演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内容充实富含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了本地非遗和民间民俗文化潜力,充分焕发了本土民间民俗文化生命力,打造了珠海节庆文化品牌,增强了珠海文化旅游软实力,有效提升了珠海城市文化品味,体现了市民群众生活新风貌。
  
  本届民间艺术大巡游亮点:
  
  1、龙队方阵
  
  群龙共舞,气势恢宏,首先威武亮相的是阵容鼎盛的龙队方阵,表演单位为莲洲镇和乾务镇。龙队方阵由莲洲镇的金、银龙和2条舞火龙,以及井岸镇的2条小龙构成。演员人数达150多人。其中莲洲金、银龙共70多人;莲洲舞火龙40多人;井岸小龙近30人。在整个龙队方阵中,由金、银龙担任点睛任务,三种不同类型的龙互相穿插,真可谓龙腾霞蔚,气势如虹。
  
  其中,莲洲舞火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三十装路香”中的一项习俗,迄今流传了260多年历史。
  
  2、中山醉龙方阵
  
  醉龙舞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流传于中山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并传至澳门,迄今已流传了700多年。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香港中山文化节、广东国际旅游节以及中山慈善万人行等大型活动展演,还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华埠演出,并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参加《心连心》、《远方的家》、《星光大道》节目录制,荣获第三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十佳节目,成为中山的文化品牌。
  
  3、皇族祭礼方阵
  
  斗门“皇族祭礼”方阵庄严华丽、规模宏大。皇族祭礼仪式是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长达1055年的历史。经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多次整理、完善、创编,该项目于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方阵由旗手、灯笼手、开道员、锣手、皇爷皇妃、撑罗伞人、三牲、宫女、祭司、文武官、舞姬、书生、新郎、新娘构成,演员人数近200人。和历届巡游相比,该方阵在原有78名演员的基础上,增加20名旗手和20名灯笼手,新郎、新娘共40人扩大方阵阵容,重新设计和制作音乐,将方阵介绍和祭词融入音乐之中,充分体现整个皇族婚礼的庄严感和仪式感,生动再现了宋皇族后裔婚礼祭祖的盛大场景,充分体现了整个皇族祭礼的庄严感、仪式感和喜庆感,再现了昔日皇家气派。
  
  4、印象水乡方阵
  
  印象水乡方阵,表演单位白蕉镇和白藤街道。该方阵由渔女、风帆、虾灯、鱼灯、荷女、鲈鱼宝宝等构成,演员人数近200人。鲈鱼宝宝为新增内容。该方阵充分而生动地展示了水乡人美、景美、心灵美之特点,让水乡民俗文化魅力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以特有的本土性、艺术性为观众带来最美好的体验和享受。
  
  5、戏曲飘色方阵
  
  戏曲飘色方阵由井岸镇和乾务镇联袂演出。该方阵由大将、小将、宫女、小兵、地色和《咏春》、飘色等构成,演员达230多人。方阵采用40名大将及48名小将(种戏曲角色),配以40名宫女和40名小兵、咏春20人、3台飘色组成的戏曲飘色方阵,将几者有机结合,互动表演,形成二维视觉艺术效果,充分展示我区曲艺之乡的魅力。
  
  飘色是省级非遗名录,今天展示的是三台大色,分别是天仙配、西游记和包青天。斗门是中国的曲艺之乡,一直以来,斗门区非保中心将曲艺的传承和培训工作落到了实处,工作成效显著,并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南门小学作为粤剧的传承基地,在今年的2月份,该校表演的节目粤曲《荔枝颂》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参加了全国“蒲公英优秀节目专场汇演”。这是斗门区非保工作的又一喜人成果。斗门的专业和民间曲艺团体共49个,业余曲艺演员达3000多人,曲艺活动常年蓬勃开展,让30多万民众受到了曲艺文化熏陶。
  
  6、锣鼓柜方阵
  
  锣鼓柜是我区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斗门锣鼓柜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奏风格悠扬质朴。锣鼓柜又称“八音柜”,柜前后装有抬杠供两人抬柜之用,柜上装有小鼓、铜锣、铜鼓、木鱼等敲击乐器。表演时以唢呐为主,吹奏模仿粤剧生、旦之板腔,其他乐器伴奏,表现特定的戏剧场面或演奏牌子曲。锣鼓柜上的精美雕花是当地民间传统手工艺习俗和吉祥如意寓意的结合,令人赏心悦目。直至今日,锣鼓柜仍在为当地乡村的喜庆活动制造气氛,更是大型活动、艺术巡游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7、斗门水上婚嫁方阵
  
  喜庆欢乐、本土气息浓郁的斗门水上婚嫁方阵由白蕉镇表演。“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是国家级非遗名录。该方阵由新郎、新娘、大妗姐、伴郎、伴娘、船家、婚童等构成,演员达160多人。表演形式:由20条旱船组成,每一条船都按水上婚嫁花船设计。船上站新娘,大妗姐撑红伞,伴郎手提鸡鸭,伴娘手提礼品篮,船家手提椰子,船边新郎、婚童手拿小灯笼和鞭炮。现在,花船、新郎、新娘、大衿姐和民歌手正在花船上表演祭龙王、拜高堂等场景,船下有20名闹婚的小孩子。
  
  8、连南瑶族长鼓舞方阵
  
  连南瑶族长鼓舞为首邀演出项目。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春节,三月三,十月十六盘王节、耍歌堂,或其他喜庆场合,排瑶的男子都喜欢跳起长鼓舞来庆贺。他们穿戴起节日盛装的长鼓舞,舞者插在头上的羽翎纸花随风飘动,缀在肩背上的银鼓银牌银铃等挂饰随着舞者动作的轻重快慢发出一阵阵“丁零当啷”清脆的响声,围在腰间五彩缤纷的百褶裙忽左忽右甩动,为风格独特的舞蹈增光添彩。
  
  9、徐闻藤牌功班舞方阵
  
  首邀演出项目,为省级非遗名录。徐闻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曾经以中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而饮誉中外史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藤牌功班舞。
  
  藤牌功班舞以藤牌为主,进行不同类型的阵势转换,突出舞蹈的颠排结构的艺术形式,一种集军事训练、武术对抗、打击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武术表演艺术样式,是古代军事布防、战场实战技击项目。据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所著的《纪效新书》中记:“以藤为牌——虽不能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由此可见藤牌舞已流行明代,流传到徐闻县迈陈镇东莞村应不迟于明末清初。每年春节元宵佳节,集众操练,巡迥演示,成为当地较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作为特色文化品牌,多次活跃在徐闻县的文化艺术舞台上,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徐闻县委、县政府以及迈陈镇政府、东莞村对藤牌功班舞进行包装提升,促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10、云南福贡傈僳欢乐多方阵
  
  该方阵演员达50多人。舞蹈动感优美,呈现了最炫的民族风韵,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省傈僳族的风采。傈僳族是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州境内的一支主体民族,他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世世代代开垦着这么古老的土地,在战胜自然灾害,繁衍生息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令人称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斗门区文化馆与福贡县文化馆结为帮扶对子,双方深入交流,互动、互补,努力促进两地文化繁荣发展。
  
  11、化州跳花棚方阵
  
  该项目为首邀参演项目。跳花棚俗称跳棚舞,是流传于化州民间的一种庆丰收的歌舞戏剧活动,属于傩舞的一种。每当秋收后,村民便在草坪、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由村老发号后,锣鼓齐鸣,随之,百姓头戴面具,按科本一一上棚表演。据考证:科本有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送虫、量棚、八仙、拆棚、独脚和尚,共十八科。内容为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驱邪除恶以及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
  
  跳花棚表现了当地人们的信仰和崇拜,反映出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也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12、社区方阵水乡人家
  
  该方阵由斗门区疍风艺术团表演。水乡人家的民俗文化在这片美丽的土地沉淀着,体现了斗门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景观。由斗门的文艺骨干创编,这个表演版块为我们展示了斗门水乡人的服饰着装,用原汁原味的肢体语言充分体现了水乡人家人勤劳勇敢、仁爱礼仪、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演员将斗门本土水乡人家的生活、劳作情景演绎得惟妙惟肖,各种元素的加入使得本土生活习俗风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优美而风趣,让人看着心情愉悦。
  
  13、香洲区东北秧歌方阵
  
  该方阵由珠海好日子秧歌艺术团表演。东北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好日子秧歌艺术团曾多次代表香洲区参加珠海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并连续三年参加了澳门妈祖庙会、梅溪牌坊春节庙会的表演。
  
  14、群狮方阵
  
  群狮方阵表演单位为井岸镇。该方阵由40头醒狮构成,演员达100多人。整个方阵群狮起舞,采用高桩、凳桩与地面结合,形成庞大的立体狮群,群狮闹新春增添喜庆气氛。斗门区民间醒狮活动具有悠久历史,2010年入选珠海市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是人民群众逢年过节、喜庆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之一,还经常应邀参加澳门和周边城市的大型庆典和文化活动。近年来,斗门区非保中心在井岸镇成立了醒狮传承基地,并积极推进落实非遗进校园工作,在多所学校定期开展该名录的传承和培训工作,让该名录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每逢佳节,精彩的醒狮表演为全市人民增添喜庆和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象征珠海市人民生活更加红红火火!
  
  本届民间艺术大巡游在内容编排方面进行了创新,版块内容安排灵活,整个巡演一气呵成,地方特色更强烈,乡土风情更浓郁,是珠海经济、文化、民俗活动的艺术化展示,也是斗门特有的乡情的物化和形象化,是时代的镜面,折射出了珠海人对生活的感受。在缤纷的巡游中,可以看到珠海和各地厚重的民俗文化史,可以领略到珠海人的气质和斗门特有的风貌。历经14届的不断完善、升级,该项活动已成为珠海的节庆文化品牌,在做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弘扬传统艺术、引导民间风俗、活跃社区文化、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珠海的文化品质,促进了珠海市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