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微文化激活文化普惠“毛细血管”

2018-3-5 09:11  |  来源:中国江苏网

  在家门口办自己的艺术展、在花店里借书、用“点单”的方式上课……记者最近关注到,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加盟,一系列创造性思路、创新性解决方案,让我省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更丰厚的底色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将文化服务植根于社区和社群之中,已成为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特色。
  
  “任意盒子”让服务迭代升级
  
  家住南京凤凰街道的公务员刘大成最近正忙着整理自己以往的摄影作品,3月初,街道小微艺术空间“任意盒子”将启幕运行,作为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他将在家门口举办自己的影展。
  
  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志平告诉记者,“任意盒子”是街道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次尝试。为了更好地为社区提供文化服务,街道去年决定把现有的一栋55平方米的建筑改造成文化空间。但如果做成阅读空间,因为面积小不利于展开活动,经深入调研,工作人员了解到凤凰社区居民中“文化人”较多,艺术爱好者不在少数,决定将文化空间定位在为艺术爱好者、青年艺术家提供低成本、开放性的展示空间,“任意盒子”就这样诞生了。
  
  如何保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定位明确后,街道找到著名阅读组织“二楼南书房”,合作成立了社会服务机构——南京鼓楼凤凰文化服务中心,为“任意盒子”提供运营服务。
  
  “二楼南书房”创办者陈烨对记者说,“任意盒子”旨在调动群众的文化兴趣,吸引群众参与,利用专业的策展手段、装裱技术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专业的艺术服务。针对普通市民作为业余爱好的艺术作品、藏品往往不多的情况,他们还设计了很多组合展览,比如“闺蜜展”,可以邀请自己有同样爱好的“闺蜜”一起办展,还有家庭展,甚至班级同学联展等等。
  
  李志平认为,吸引民间力量加盟,激活优化了基层文化的供给结构,充分运用政府购买手段和政策提供的小额补贴,通过合作方式,既可以将运营主体置于街道的监管之下,又不用承担具体的运营压力,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文化到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又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荣誉感,用文化促进地区和谐。
  
  “图书馆+”让书香飘进城市毛细血管
  
  在江阴,有一家“假如我有一个花店”的花店人气特别旺,因为它不仅是一家花店,更是江阴图书馆的八家分馆之一。顾客不管买不买花都可以到二楼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凭江阴图书馆借阅证买花还可享受折扣。
  
  把图书馆开进商铺,是江阴图书馆在全国首创的“图书馆+”的合作模式。馆长宫昌俊告诉记者,一开始图书馆只想把分馆开到茶楼、咖啡店里去,没想到分馆相继落成后大受欢迎,很快就有不同业态要求合作,于是图书馆一口气与银行、花店甚至成衣定制店等商家合作,先后开了8家分馆。读者不仅通过借阅证可以在分馆实现与总馆通借通还,借阅证还成了分馆所在商家的打折卡和优惠卡,实现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惠民”。
  
  如果说走进花店、茶社的图书馆,是将书香沁入城市肌理,那么遍布街头巷尾的“漂流书箱”,更让整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都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江阴“漂流书箱”创始人、“香山书屋”老板季丰告诉记者,漂流书箱在江阴已经有50多个,遍布江阴各大银行、学校、医院、企业、社区乃至军营。如同生长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型阅览室,想看书,家门口就有。
  
  季丰认为,“书的价值在于读,让更多的人读,才能实现书最大的价值。”2014年,2000本新书被装进一个个淡绿色的箱子里,安置在江阴黄山湖公园、体育中心等公共场所里,此后的3年时间,漂流书箱点越来越多,市民通过扫书上的二维码实现借阅与交接,书就这样“漂流”起来了。
  
  江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钱晴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建起一座座豪华的大剧院、气派的图书馆,更体现在遍布城市“毛细血管”里的文化含量,只有这些最细小的血管里都有了文化细胞,城市的文化肌理与文化底蕴才会真正厚重,公共文化服务才会惠及到每个人。
  
  “文化菜单”从“大”到“微”
  
  “请大家填一下表格,对什么课程感兴趣就打个钩,画圈也行。”前几天,在宿迁市经济开发区黄河社区道口居委会党群活动中心,社区工作人员池玉刚抱着一摞单子让现场的群众选择感兴趣的文化服务内容。
  
  “我们发现上课的人数有所下降,或许是课程内容不是大家感兴趣的。于是我们制作了一张兴趣单,让大家把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选上,我们汇总后再对课程进行调整。”池玉刚说。
  
  去年以来,宿迁经开区着力打造“文化灯火传万家”活动,坚持按需服务,多样提供,定期召开座谈会,根据群众“订单”需要及时调整“菜单”,变以往的“被动填鸭”为“主动介入”,真正实现“你点我送”“你提我做”。
  
  听说小区的文化中心晚上有书法课,家住黄河社区城中花园小区的陈斯高老人急匆匆赶回家,招呼老伴快点做饭,吃完饭他要带着孙女一起去。
  
  “只要有活动,我就来,总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上周末,带着孙女来听了一节书法课,孩子直夸讲得比兴趣班老师还好。现在只要有书法课、绘画课,她就缠着我带她来。”陈斯高老人笑着说。
  
  针对基层文化服务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群众白天事务忙等现实问题,“文化灯火传万家”活动,把过去机械式的“大课堂”“大报告”“大活动”变成了灵活多样的“微课程”“微学习”“微交流”,让广大居民就近学、随时学,实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效果很好!道口居委会党群活动中心有50个座位,以前从没坐满过。现在遇到名家讲授书法、戏剧课,不仅座位坐满了,还有很多居民站着听。”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文化灯火传万家已开展百余场活动,参与群众5000余人,“文化灯火”已成为基层群众的充电器和加油站。
  
  社群知识的分享、社群情感的交流和社群活力的激发被称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高境界,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量的发展走向质的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公共文化服务渗透到基层,惠及一线民众,并成为政府与企业普遍的社会责任和自觉意识时,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