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7-12-19 09:03  |  作者:沈彤  |  来源:上海文艺网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元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历史的辉煌,也滋养了民族的成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丰厚而独特的精神元素,其中蕴含和展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应用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创造,也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与精神遗存,不仅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是世界文化不可多得的精神养分与重要构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价值支撑。”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具有重要的资治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为政以德等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丰富、充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治国理政和人们安身立命,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有积极价值和重要启迪。
  
  影响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方面,我们取得了诸多成就。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沈湘平认为,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一是有国家高度的战略安排。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二是教育普及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全社会形成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基础教育中不但增加了语文等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而且逐步形成系统的中华文化教材。三是一些优秀文化产品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下,我国近年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方面成效卓著。”李宗桂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贯通,从而使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性发展的生命力和文化空间。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继承创新奠定了领导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引下,明确并系统地从文化政策、文化方针的角度,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反映了新的文化自觉和更高基础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创造了新的优良条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