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独特 情真味浓 ——黄玉燕歌词作品赏读

2017-12-18 14:25  |  作者:孔鸿声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在“2017年上海新人新作演唱比赛”中,沪上出类拔萃的一位女诗人、词作家——黄玉燕,一个人获得了4个奖项:《三十六架古琴三十六座桥》、《浦东说书》荣获“优秀新人新作奖”,《田山歌一唱八百年》、《守望》喜捧“新人新作奖”,可谓“硕果累累”呵。

  

  黄玉燕,是笔者很敬佩的沪上著名词作家之一,她所发表的词作,只要能够阅读得到,笔者总是将它收藏到自制的《词家作品收藏库》中。收藏黄玉燕的词作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黄玉燕曾将她的歌诗集《绿吻》赠给笔者,读后意犹未尽,因而连续好几天,笔者放下手中的其他事务,煮一壶咖啡坐在书案旁,很细心地从近几年来的《词刊》、《上海歌词》、《花港词刊》、《华夏词韵》等国内一些有影响的一大摞刊物中,一册册地翻找、一首首地复印着黄玉燕创作的歌词作品,先后寻找到黄玉燕所发表的数十首歌词作品。笔者兴致漾然地一首首赏读这些作品,更是绕有兴趣地一遍遍品味这些作品。读着、赏着、品着,笔者渐渐地被作品中优美动人的遣词造句、情感悠长的丰富意蕴而吸引,其感觉如同书案旁热气腾腾的咖啡,香气诱人、甜味浓浓。此情此景真应验了黄玉燕所写的一首歌词——《时间,煮开了咖啡》!

  

  黄玉燕,副研究员。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她从小喜爱声乐,热衷于诗歌,于是,她在另一片亦歌亦诗的天地里找到了抒发情感的舞台,那就是——歌词。在她而立之年后不久,作为人才引进,她进入了文化馆,不久又调入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创作室从事文学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的第一部大型组歌《浦东畅想曲》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打桩声应运而生。在上海词界老前辈王晨湖、贾立夫的扶持引领下,她似玉击磬、如燕展翅,开始身姿翩翩地翔舞于上海歌词界。先后奉献出了交响音诗《开天辟地》、音乐诗剧《天使的微笑》、千人交响合唱组歌《奋飞的虹口》、原创情景剧《世博缘•世博情》、综艺情境剧《梦泊后滩》、《嫁女歌》等一部部大型音乐作品并而荣耀浦江,赢得了上海词界同仁的刮目相看。同时,她所创作的歌词,如《梦圆2010》、《啊,长城》、《永恒的眷恋》、《桃花缘》、《崧泽之恋》、《爱的牵挂》等代表作,分别获得全国“群星奖”、长三角、上海市“金奖”、“一等奖”、“优秀新人新作奖”等多项殊荣,并分别上演于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央视一套、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世博会宝钢大舞台等。2013年,由她创作的《荣光》获得上海市总工会“劳动最光荣”全国应征作品第二名,并在全市各基层合唱队中广泛传唱。特别是在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黄玉燕倾心创作了大型史诗舞台剧《血色丰碑》,登上了沪上第一流的上海大剧院舞台献演。剧中也串插了三首歌曲,其歌词也是写得很棒的,沪上才女郦帼瑛曾撰写过专题词评,此文不再赘述。

  

  歌词,作为音乐文学作品,虽然短小,但要写得出色、写得精彩,其创作过程也是要费脑费心的。正如歌词大师乔羽所言,歌词“容易写,写好难”。君不见:在同样的题材中,同样是意境美、语言美的歌词,为什么有些作品总让人读得似曾相识而索然无味;有些作品却让人读得津津有味而爱不释手;更有些作品让人读后余韵绕梁而回味再三。读黄玉燕的歌词其感受就是后者!这是何故?笔者捧卷深思后得出的结论是——歌词的创作角度。

  

  歌词既然需要“创作”,那就存在着一个角度选择的问题。同样的题材,创作时除了在立意上、意境上、词汇上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外,其创作的角度也应该独树一帜,应与前人有所不同,与他人有所区别,否则就是人云我云而步他人后尘了。

  

  就以写江南题材为例。歌颂江南之美,历来是文人笔下一个永恒的题材。近年来,以歌词形式描写江南“青山绿水、粉墙黛瓦、花红柳绿、小桥人家”之秀美图画的作品不计其数,可谓是写不尽、道不完。这些歌词作品的创作角度,不约而同地都是引导读者从不同的侧面去“看”江南,用眼睛去饱餐江南之秀。然而,黄玉燕所创作的歌词《听江南》,却是独辟溪径、别具一格地避开了“看”字,从一个“听”的角度来写江南、颂江南,让读者“闭”上眼睛,静静地用耳朵来欣赏、体验江南之水墨画韵,其创作手法确属不同凡响。

  

  走江南,恋江南/江南不用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醉入画里边/听一听夜雨打芭蕉/思念拨琴弦/听一听蛙鸣响稻田/唱着丰收年/听一听河埠洗衣忙/笑声荡柳间/听一听橹桨摇船歌/水乡多缠绵//

  

  走江南,恋江南/江南不用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徜徉诗里边/听一听燕子绕梁飞/垒窝正呢喃/听一听石板步轻盈/桅子香发瓣/听一听评弹说古今/茶香掀窗帘/听一听叫卖乡音软/小巷余韵远//

  

  如诗如画的江南/越听让你越流连/如歌如梦的江南/一曲天簌山水间//

  

  笔者在赏读这首歌词后,静静地闭上眼睛,耳旁似乎响起了江南“夜雨打芭蕉”的嗒嗒声、“蛙鸣响稻田”的呱呱声、“河埠洗衣忙”的哗哗声、“橹桨摇船歌”的吱吱声;清晰地听到了“燕子绕梁飞”的振翅声、“石板步轻盈”的行走声、“评弹说古今”的器乐声、“叫卖乡音软”的细语声。真可谓一声一幅画、一声一道景。“如诗如画的江南”让笔者“听”得如痴如醉,“如歌如梦的江南”使笔者“听”得心旷神怡。再细细地用心去品味这首《听江南》时,更让笔者领略到作者写作的高超技巧:整篇作品,如果用眼睛去“看”,可能什么也看不到,因为词中没有可“看”的景色。所以,只能随着作者所设定的“雨打、蛙鸣、洗衣、摇橹、燕飞、轻步、弹说、叫卖”等多个动词的描绘去静静地“听”,才能“听”到江南的旖旎风光,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有声”才“有色”啊!

  

  请欣赏黄玉燕的《穿绣花鞋的女子》:

  

  一朵朵,静静盛开在木架/一排排,温暖着过往的视线/恍若一个缤纷的花园/在等她,翩然出现/穿上绣花鞋的女子啊/轻移莲步婀娜款款/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画里/灵动着翠鸟,一路惊艳/不说鸳鸯戏水的缠绵/也不说荷塘月色的思念/千姿百态的绣花鞋/绣出了徽州女人的古典//

  

  一双双,独秀艳丽和雅致/一对对,勾勒出聪慧的祖先/好像一个约定的午后/在等她,翩然出现/穿上绣花鞋的女子啊/清风拂柳摇曳款款/一条水声潺潺的深巷子里/行走的花儿,醉了屋檐/不说牡丹国色的雍容/也不说鸟鸣枝头的春天/千娇百媚的绣花鞋/走出了风情万种的江南//

  

  绣花鞋,是江南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特色物之一,其绣纹有对大自然景物的赞美:如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也有对人生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想往:如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所以,有人将绣花鞋称之为“中国鞋”也并不为过。

  

  江南有很多可歌可赞的美景和稀罕物,可谓举不胜举。而作者却情有独钟选中了不太引人注目的“绣花鞋”这一小角度来喻颂江南,可称是匠心独运。绣花鞋虽小,可“一朵朵,静静盛开在木架,一排排,温暖着过往的视线”,“一双双,独秀艳丽和雅致,一对对,勾勒出聪慧的祖先”。作者巧妙地用四个排比句,通过赞美典雅秀丽的绣花鞋而歌颂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智慧,确是以小显大。“千娇百媚的绣花鞋,走出了风情万种的江南”。好一个“千娇百媚”,好一个“风情万种”,让读者从小小的绣花鞋,联想到广阔的大江南,选择这样独特的角度进行创作,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

  

  请品读这首带着历史回声的《崧泽之恋》:

  

  打开深埋的水井/舀一瓢六千年前银色的月光/走进低矮的茅屋/去点燃六千年前火热的灶膛/你在沉寂的村落告诉我/这里是我们祖先居住的地方//

  

  擦亮出土的玉璜/听一曲六千年前生命的绝唱/洗净黝黑的陶罐/再盛满六千年前稻谷的清香/你用古老的乡音告诉我/这里是上海之根萌生的地方//

  

  泥土里饱含着我的爱恋/河水里流淌着你的漫长/古韵悠悠的崧泽/你是浦江儿女久远的故乡//

  

  写上海的歌词很多,但真正能接地气、打动人的作品凤毛麟角。在这里,黄玉燕巧妙地通过一件件无声的文物——古老的水井、茅屋、出土的玉璜、陶罐等作为切入的角度,将后人对拥有六千年历史的上海之根——崧泽,充满了敬意与怀想,把“上海儿女”对“古老崧泽”之间的血脉情缘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词简约而富有意境,可清晰地窥见黄玉燕在此作中诗与词的水乳交融。这首词也因此荣获了全国流行歌曲大赛上海市歌词作品评选“一等奖”。

  

  以小视角展现大场景,从小角度反映大题材,黄玉燕很善于运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她取“一把折扇”,展开了江南古镇朱家角的迷人风貌(《一把打开的明清折扇》);她以“半面明镜”,折射出安徽半月塘的过去和现在(《镜中月沼》);她用“一棵倒下了的树”,告诫人们要重视对大自然的保护(《我是一棵树》);她从“一座找不到的桥”,讴歌了改革开放给乡村集镇带来的生活变化(《叠石桥  彩虹桥》)┈┈。以此可见作者创作功底之深厚,没有娴熟的取景手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很难寻觅到这些新颖亮丽、独特别致的审美视角的,也就谈不上作品的意境出新、语言出新了。

  

  许自强教授在他的著作《歌词创作美学》一书中,对歌词的角度选择和运用有这样一段论述:“众所周知,摄影家在拍摄一幅风光艺术照片时,首要任务是选取一个恰当、巧妙的位置和最佳的角度,或仰视、或俯瞰,或囊括全局,或偏摄一角,最忌像普通人那样正面直照。歌词创作同样如此,突破常规模式的开端,即在于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

  

  由此可见,凡是突破常规模式、注重独特角度而创作的歌词作品,在同类题型中总能意韵无穷而胜出一筹,更能使读者读得情真味浓。虽然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有辛勤的付出,才会有幸福的所得。黄玉燕的歌词作品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