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于5部“风荷”进入系列分类出版

2017-12-5 17:12  |  作者:徐洋李汝保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写在前面的话2017年11月20---22日,在青浦文学营会议室召开2个研讨会。朱超群先生散文随笔集《人文情缘》作品研讨会,博海书香帮我制作《作序与书评一墙之隔---读朱超群<人文情缘>》的文章,让我有了准备。

而沈裕慎先生纪实文学选《风荷忆往》作品研讨会上,我即兴说了3句话: 1.“分类出版是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沈裕慎先生《风荷忆往》,是继《风荷忆情》之后的又一力作,风荷系列接下来还有《风荷忆旅》《风荷忆游》《风荷忆味》等作品在整理、修改和上报审核中,分类出版是进入一个成熟期。2.“为人喝彩是一种境界,为人立传是一种胸怀。”不是我原创,我转给沈裕慎。3. 经历是一种财富。《从我自身经历中也谈作家的帽子与责任》。是我名人传记选《星路苍茫》的代序。沈裕慎今年已是76岁的老人,仍孜孜不倦耕耘在字里行间,很是不易。裕慎先生的作品,提炼生活,提炼语言,生活气息浓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文底蕴,写出作者自己的感受,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晚上,沈裕慎来到我的房间,希望我为纪实文学选《风荷忆往》写作一篇书评,其实,我曾经给他发过微信,我序跋集,书评选已出,暂不想人评我,也不评人。包括我老师郝铭鉴《撞进编辑这扇门》的书评也不写。因为出书评2遥遥无期 。我说,我大都写作在他们起步阶段,所评论的处女作,如吴绍釚、姚海洪、邵天骏等有20多人,喜欢多本作品一起评论,如李伦新、桂兴华、王汝刚都是6本书一起评论,赵丽宏等2本书一起评论的有25人。我说,要不等你风荷系列出版完毕,几本书一起评论。晚上,与黄华旗聊天,他曾经在群中看了《我为5部长篇小说写书评》,有王安忆、金宇澄、姚海洪、叶艺涯、童画等。当即表示要让我为他写作书评。我说,以后有新作品再说吧。当我和黄华旗对话意大利版《马可.波罗与中国公主》确定之后。

第二天我在吃早饭时问沈裕慎,有人为你写过人物特写吗?他说:有《心若菩提——董之一评传》。我说,那是你写人家的。我又问沈裕慎,有人为你多本书一起写过书评吗?他说:只有一人评论一本书的。本来,我想有现成的文章,收入华语文学网版名人传记《星路苍茫》中增加的100页在即可。回答都没有,只能让朱超群将沈裕慎先生纪实文学选《风荷忆往》电子版发给我,我来写《我和众人眼中的作家沈裕慎及作品》一文,收入华语文学网版《星路苍茫》之中,以便补入。我写了8个“相”字打头的小标题。此“相“字动了很多脑筋,超过写一篇文章或书评。此文是人物特写加书评,是我的老师郝铭鉴和赵丽宏16年前为我作序时肯定我的特色。此2种题材说明,为人喝彩是一种境界,为人立传是一种胸怀。而游记之类的散文往往写给自己的。写沈裕慎一文25页已收入名人传记《星路苍范》的华语文学网版。可在此网作家文集自选集中阅读。这是李汝保在该网该栏的第8本书。这样,25页入此版此书,其意义之大,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星路苍范》的正书已满,将有海外人士补入。因此,今后可收在他自己的书中,可删改。

5部风荷进入系列分类出版

《风荷忆往》,是继风荷系列《风荷忆情》之后的又一力作,接下来还有《风荷忆旅》《风荷忆游》《风荷忆味》等作品,将每年一本继续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盛世读荷风》——沈裕慎纪实散文集《风荷忆往》序:收入本书第一辑第一篇的报告文学,是原载于1976年8月31日《解放日报》的那篇《来自珠峰的心电图》,他写了一位西藏籍登山女性潘多。据2005年5月24日《新民晚报》报道:潘多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成功登上珠峰的女性。那一年她37岁,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她在珠峰之巅完成的心电图遥测是目前全人类仅有的一份,很多纪录至今无人能破。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巍峨多姿,晶莹绚丽,挺拔山体,傲然直插蔚蓝的天际,高高耸立在喜马拉雅山白雪皑皑的群峰之上。那金字塔状的顶峰,常年冒着风吹积雪形成的朵朵烟云。每当大风推着滚滚白云涌来的时候,珠峰仿佛是一叶扁舟,漂游出没于绵绵云海之中。一旦弥漫的风雪来临,它就似裹上白色的轻纱,犹如茫茫太空中飘来玉宇一所。那浅蓝色的一道道原始冰川,像瀑布万丈悬崖“飞泻”而下,纵深的峡谷,曲曲弯弯,好像永远也无法走到它的尽头…… 沈裕慎在该文中有这样的描写:“1975年5月27日8:00,潘多和队友们,怀着必胜的信念,披着珠峰的晨雾,沐浴着绚丽的朝霞,向着顶峰最艰难的路程挺进!经过6个半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北京时间14:30完成了从北坡再次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壮举。伟大祖国的五星红旗,再一次升起在高达8848.44米的地球之巅!潘多创造了历史,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从险要的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我登顶后才发现,顶峰只有1米多宽,长10多米,像一条鱼的脊背。实现梦想,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潘多如是说”。潘多的先生同为登山队员,由于他的先生是无锡人的缘由,潘多退役后被安排在无锡市体委任副主任,因工作上的关系我曾采访过潘多,她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来到无锡之后她为无锡的体育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通过她的联系,无锡还派出过不少援藏干部和教职及医务人员。

其实,人生是很累的,沈裕慎笔下的忻才良就是这样一名作家型资深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女作家竹林在给沈裕慎的一部作品集作序时这样写道 “认识他已经很久了。记得我刚步入文坛不久,他就来采访过我,文章发表在1980年12月15日的《解放日报》上,被誉为‘知青第一声呐喊’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呐喊,为我鼓劲……他热情诚恳,又乐于助人,给我的印象很深。”

高级记者、上海市杂文家协会理事、上海广播电视台驻香港记者站首席代表劳有林给他写的另一篇序言中说道:“他在以往的岁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努力透视了一个又一个事与物之后写就的,以至让我读起来,感到既沉重又澄明,既神伤又释怀,可见他说真话的勇气,及对人对事的深刻洞见,从而使我有机会再次审视那些不该遗忘的人与事,或者说岁月和历史。沈裕慎为人真诚,好交友,为此相识相交的学人和书友亦不少。   沈裕慎《那段上海往事>——《风荷忆往》纪实文学作品选后记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岁月让我们改变,改变让我们怀念,逝去的将成为我们最深切的怀念。

《风荷忆往》,实际上是一本跨度40多年的纪实文学作品集,是一段段能够不断唤起人们记忆的往事,从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上海人的情感和人生历练。这些作品,虽显粗浅,但作为历史的记录和见证,仍可辨析我跋涉写作的足迹。我觉得,回忆和怀旧不尽的是惆怅,而在回首往事时,是能留驻难以磨灭的瞬间印象,捕捉震撼心灵的感人细节,撷取纷繁人生中的吉光片羽,使我有一种暖暖的慰意。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