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群艺馆建馆一甲子,看文艺如何接地气,让群众喜闻乐见

2017-1-2 16:03  |  来源:澎湃新闻

  2016年12月30日,上海群艺馆,非遗民间舞蹈《喜客茶担》
  
  2016年12月30日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成立60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一场2016年“群星奖”上海地区8个获奖作品在上海星舞台演出, 其中包括舞蹈《喜客茶担》、群舞《爷爷的混堂》、男声独唱《石头缝中的小花》、锣鼓书《生意经》、浦东宣卷《红梅劝酒》。群众文艺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致力于把“接地气”和“地方性”“群众性”放在首位。8个展演作品中,不少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1956年至今,上海市群艺馆建馆的60年,也是上海市群众文化发展的60年。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我们要努力把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设成为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大众阵地’和引领全市群文事业发展的‘业务高地’,为推动上海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服务全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16年12月30日,上海群艺馆,黄涛男声独唱《石头缝中的小花》
  
  2016年“群星奖”上海位居前列
  
  “群星奖”是群众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政府奖项,与艺术领域的专业奖“文华奖”同属“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旗下。
  
  2016年,在“群星奖”入围决赛作品数和奖项数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从5000多个参选作品中精选而出的84个决赛作品中,上海占据了5个席位,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其中戏剧小品《亲!还在吗》入围全国20强,摘得本届“群星奖”。
  
  《亲!还在吗》是一个取材于网络发达环境中,探讨“亲情”的作品。小品中的母亲因为在现实中无法与女儿沟通,就在网上假扮淘宝买家与女儿说话,一句“亲,还在吗”让母亲无比欢喜。
  
  这个小品的编导是静安区文化馆“85后”的杨迿。杨迿出身于群文家庭,从小就在文化馆长大,“没有人比我更熟悉群文工作了。”
  
  杨迿从上戏毕业就选择从事了群文工作,入馆第一年就有了上手编排剧目的机会,杨迿编排的剧目连续六年参加群文新人新作评比,并从第四年起连续夺得大奖,最终走上群星奖的奖台。
  
  每年一届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两年一届的市民艺术大展及市民文化节等赛事平台,为杨迿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创作的机会和平台。“我喜欢群文创作,它给我一个更加纯粹的空间,既有创作、完善的机会,又有展示的平台,我要做的就是用作品说话。”杨迿谈道。
  
  2016年12月30日,上海群艺馆,小品《一只蜜蜂》 
  
  群文要“让观众看得懂”
  
  同样是“文艺”,群众文艺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把“接地气”和“地方性”“群众性”放在首位。8个展演作品中,不少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开场舞蹈《喜客茶担》是上海市群艺馆的舞蹈指导裘思凡编舞的。一群茶担司头戴红花、脚蹬舞鞋,装扮喜庆而热烈。喊茶、走茶、舞茶、炫茶、敬茶,刚柔并济动作流畅,翻、闪、斩、腾、挪的身法,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将江南茶文化、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喜客茶担》是裘思凡深入嘉定民间,挖掘出的一种展示江南茶文化的非遗民间舞蹈。裘思凡原来是浙江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从专业走向群文,让她有更深的感慨:“专业舞蹈更注重抽象的艺术和技巧,而群文舞蹈更注重内容及观众的喜闻乐见,要让观众看得懂。”
  
  2016年12月30日,上海群艺馆,浦东宣卷《红梅劝酒》
  
  获奖作品中有两个曲艺类作品:锣鼓书《生意经》和浦东宣卷《红梅劝酒》。这两个作品都与75岁的谈敬德有关。《生意经》由他创作并编曲,《红梅劝酒》也是由他担任编曲。
  
  谈敬德从第一次接触曲艺以来,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55年,群星奖曲艺类上海的参展作品,他占了逾70%。
  
  在他的专场演出中,8个作品包括了6种不同的曲艺门类,他不仅是词作者还是曲作者,很多演员还是他手把手教唱出来的,在锣鼓书《生意经》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坐在乐队中亲自打板。“在曲艺创作方面这样的全能者,上海很难再找出一个。”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黄震良说。锣鼓书、宣卷等曲艺样式起源于浦东等地的农耕文化,一位特地赶来捧场的老太太看完说:“感同身受,这是真正上海的东西,我很喜欢。”
  
  2016年12月30日,上海群艺馆,群舞《爷爷的混堂》
  
  为市民打造长期的文化服务平台
  
  除了每年一度的“群星奖”,市群艺馆也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以每年的市民文化节为依托,用丰富的系列活动为市民打造长期的文化服务平台。
  
  自2013年起,市群艺馆成为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核心工作团队。市民文化节是一个几乎贯穿全年的活动,包括乡土文化大展、市民阅读大会、市民写作高手、市民手工大赛、市民烹饪大赛、校园戏曲荟萃等多个模块,涉及全市各区和文学、艺术、烹饪等多个领域。
  
  2016年12月30日,上海群艺馆,铜锣书《生意经》
  
  这一职责的确立迫使市群艺馆转变为牵动全市市民文化活动的“司令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价值引领,打造市民乐园、挖掘市民明星,形成全城效应。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被评为第二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
  
  上海市群艺馆在开放机制上坚持“开放式办馆”,遵循“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理念,打开大门,吸引多元主体进馆办活动,于是魔都手帐集市、新年模型展、故事汇、传统文化集市、收藏协会讲座等纷纷进来,提高了场馆利用率,逐步实现“满载运行”,用不同的内容吸引各种人群,让更多市民走进群艺馆。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