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赣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书记李媛媛,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党的纪律,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在党务和行政工作之中,为群文工作发展献力,为鲜红的党旗熠熠增辉,成为红土地上的“群艺文化使者”。如今,她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勤于学习 不断增强党务工作能力
在李媛媛的人生履历上,延伸了一串长长的闪光轨迹:2006年,在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社区文化优秀辅导员”;2009年,被评为赣州首届十大优秀机关党员;2013年,被评为江西省首届赣鄱群星奖“群文之星”;2013年,被评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群文之星”;2014年,被评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优秀个人、中国文化馆年会榜样人物;2015年,在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中导演的节目《村官出嫁》荣获二等奖。
勤于学习、自觉锤炼,不断增强党务工作能力。她以“一名党员一个先锋”、 “一个支部一个战斗堡垒、“一个班子一面旗帜”等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把党员的学习兴趣提起来,把学习的动力挖掘出来,组织和引导党员开展创先争优,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她还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每天阅读各类报纸杂志,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增强思想的前瞻性、眼光的敏锐性和工作的创造性。
志愿服务 成为公益文化事业主力军
赣州市群艺馆的人员少,“舞台”也小,如果单凭自身资源和力量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此,李媛媛千方百计把一些有文艺爱好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赣州市“映山红”合唱团、京剧票友、二胡俱乐部、赣州民乐队,以及20多个社区艺术团。
金秋艺术团就是其中一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轻骑兵”。该团编排的舞蹈节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反响较好,中央电视台将其当作赣南红土地的特色节目予以转播;时装秀《金秋风采》在首届全国老年文化艺术节上获金奖。
与此同时,她还积极招募各专业院团的艺术家、文化馆和青少年宫的业务干部、各艺术院校师生及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组建了一支有较强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较高艺术素养的以党员为主体的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建立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有计划有部署,统一制作队旗、队徽、队歌等志愿服务标识,配备工作证、水壶、背包和教学用品,开设志愿服务工作专题网页,组织“星级”文化志愿者评选活动。目前,该支文化志愿队伍人数超过1226人,其中党员851人,成为赣州市公益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全年组织开展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562次,服务人数达50多万人次。
创新模式 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品位
把服务眼光投向农民工、留守孩子等弱势群体,是李媛媛文艺工作中的另一大特色。
确定年度服务农民工和留守孩子文艺活动内容,研究选送文化下乡节目,充分利用现有的健身场地、棋牌室、舞蹈教室、画室、琴房等文化设施,向居住或工作在本社区的农民工群体开放,提供报刊阅读、文体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加大对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培训力度,每年办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培训班8期,还在湖边中心小学、南康市麻双镇坝孜村小、香港工业园小学、赣州市特殊学校开办留守孩子培训班25期;馆办老年大学培训班15期,提升了弱势群体文化品位。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点、线、面的作用,李媛媛将市群艺馆、县(市、区)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联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分级分层为广大群众输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欢歌笑语。
在“面”上,动员社会力量,在广场、社区、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点”上,则精心策划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开展慰问演出、文艺创作、技术支持、骨干培训、作品辅导、文化服务、非遗保护和传承等活动,将舞蹈、音乐、绘画、书法、器乐、曲艺、文学、摄影等文化送到农村、社区、企业、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