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洋的遥念

2016-4-27 17:25  |  作者:翁泽良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悼念刘世俊先生

  2013年起,我和世俊先生像断了线的风筝,我几乎没了他的信息。

  2013年3月26日晚上10:12,我决定向辽宁作协《鸭绿江》文学月刊主编兼社长的刘元举老师的电子邮箱发去一个邮件,通过元举老师打听世俊先生在美国曼哈顿的信息。当日子夜时分(已是3月27日凌晨0:31),元举老师从邮箱回复我:“泽良,你好!我不能不告诉你一个噩耗,世俊先生仙逝了!这是我在数月前打电话他家中,他太太告诉我的。我们为他默哀吧,他是个真正的好人,他会进入天堂的!元举”。

  看到这一回复,我悲痛万分,久久无法入眠。世俊,是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老师,我们彼此缔结已有三十多年的感情,并非用文字或语言所能表达尽了。今夜,这一切竟成了白纸上的追忆,又岂能平抑我对世俊先生的许许遥念!

                                          在课堂上认识世俊

  我认识世俊先生,是在大学课堂上。

  那年我大四,他教我们外国文学课。

  世俊,中等身材,脸上留有显眼的八字胡子,用一口广东“国语”讲课。听他的课很精彩,就像听相声演员在演讲,因为他对教材滚瓜烂熟,所以出口成章。

  曾记得世俊上《巴黎圣母院》一课,我至今印象很深。一上来,世俊有声有色地先介绍维克多·雨果和他的作品,用娴熟的语言通过故事情节把主要人物喀西莫多(圣母院敲钟人)、美斯美拉尔达(吉普赛舞蹈女郎)、克洛德·弗罗洛(圣母院副主教)以及人物性格,形象地讲述给我们听,时而伴有教学动作,时而嘿嘿一笑,生动有趣。当克洛德·弗罗洛把美斯美拉尔达送上绞架时,百般忠厚的喀西莫多终于激怒,把弗罗洛从教堂的高塔上推了下来。世俊笑得似乎狡黠,其实,是他对丑恶的嘲笑,我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芒。

  世俊先生讲授外国文学思路开阔,擅长把东西方文学融为一体,把人物性格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加以比较。这一课,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长篇历史小说雨果的作品,世俊老师插入了二则华夏远古的爱神、月神的神话故事;插入了《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意中人的情怀章节;插入了明清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关于郑玉聊和金瓶私藏禁果后双双跪地,对月发誓的一段……,跨度很大,而他把作品串在一起,旨在点明爱是纯真的、美丽的、永恒的共同主题。世俊先生高超的文学底蕴和讲学水准,对我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八十年代,二次难忘的握手

  毕业后,我们彼此有联系、有往来。

  世俊先生是上海新闻界的忙人。开始时,由我约他,时间地点则由他来定。世俊很乐意,挤时间安排碰头。

  《新闻报》开始时叫《经济新闻报》,位于淮海中路622弄7号。而世俊先生与我碰头则在江宁路930号,那里是他当年主管副刊的社址。

  1984年秋,世俊把我介绍给了徐成光副总编。徐成光先生是《新闻报》创刊时有功元勋之一,新闻界的大人物,敝人哪好意思?可世俊再三劝说,我只好跟着他过去。见了徐总编,世俊对他说:“这是我的得意门生,叫翁泽良……”我好荣幸。

  这次介绍是世俊先生出于对门生的厚爱。几个月后,世俊告诉我,徐总拿到了护照,办完了签证,去了美国。临走,报社领导为他饯别。事后,世俊先生向我解释说,这段时间,徐总竟连一点风声也未透露过。我理解世俊的好意,把感恩的激情默默地藏于心中。

  1987年2月,我出差北京,办完公务,又搭机去了中原安康,续抵四川达县、万县(今万州市),末站重庆。最后乘客轮由重庆返上海。前后二十一天。回沪次日,我给世俊先生去了信。3月3日,世俊很快给了我回信,信中说:

  泽良:

  来信收到了,知道你有了大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感到很高兴。

  这次你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是否可选一些生动有趣的内容为我们写一些文章,题目、选材小一点,具体一点,所写内容一定是没人写过的,法庭中一些生动的内容也可写……。

  我辜负了世俊先生的期望。客观上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1987年7月23日我有了儿子;二来,那阵子我工作也忙。所以写文章的事就这样搁着,竟然让他失望。

  可是世俊先生并不在意,1987年7月末,世俊给我送来了一张红色的聘书,聘我为特约通讯员,有经济新闻编辑部的印章。那一刻,我握着世俊的手久久不放,最后重重握了一下放开了。

  一切尽在无言中,我明白了世俊的诚意。

  出于对世俊的歉意,我好几次去了江宁路的报社。世俊见了我自然非常高兴。我们席坐,畅所欲言,他谈着自己负责副刊的投稿、退稿的故事。对我说:“关于退稿,认为不够水平,退给人家,就得罪了人,时长日久积怨深了会有惹事生非……”。我说:“这种人半桶水荡得很,刘老师,你不要理他……”。当然,约见时,我俩也会谈些开心事:他女儿刘琦的好消息,他采访中的快乐事,好开心!总希望时间在那一刻停留。

  有回世俊先生送我出报社,对我说,以后,我叫你“泽良”,你也可称我“世俊”吧,这样我们更亲近些。我说:“好啊!”世俊伸出手我连忙握住他的手,重重一握,嘻嘻一笑,才放开了。

                            九十年代,现场采访

  1990年1月,我下海去了上海紫云服装厂任职。

  这是一家区属工业的企业。刚接任,我只有闯劲却没有经验,接任后感觉不是像想象中的那样顺手。为了突破难关,我作了一些宣传报道的广告文章,有世俊先生在新闻报帮我刊登,并通过《新民晚报》广告部,登报招聘思路敏捷的服装设计师来我厂,几个回合,紫云企业有了系列产品,生意逐渐兴隆,为了稳中求升,我们还联手上海南空上海仙霞路干休所的上海仙霞服装厂,在上海仙霞宾馆(今更名瑞泰酒店),或上海云峰宾馆召开服装全国看样订货会,把“财神”请来。世俊是个热心人,尽管他很忙,可每逢全国服装订货会,他总会在会议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以记者的身份来采访,替我宣传紫云服饰的知名度,我好感动!来自东北的客户豪爽、爱交朋友,世俊总是会同他们随聊,他曾对客户说:“泽良是我的得意门生,是这家服装厂的厂长,你们同他做生意,尽管放心!大家都是朋友,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来上海有什么要帮的尽管开口……”。由于服装款式新颖、企业诚信度好,更由于世俊先生的名声早已在外,就这样,1991年春、秋两季服装订货会门庭若市,我厂订货合同成交额均在200万以上,这数字现在看,不足为奇,而当年的20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当年上海的人均工资收入才不足千元)。

                                     二十一世纪的谈聊

  2004年春,世俊从美国回到了上海。这趟回国,他很得意。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在上海的延长路购置了自己的新居,已装修一新;今后纽约、上海都有了惬意的“鸟巢”。通话中,他还邀我去他上海的新居坐坐聊聊,我欣然说:“好呀!”就这样,我们讲定于4月7日在延长路新居见面。

  上海的延长路从头到尾有一千多门牌号,很长。我担心万一不好找会耽误见面时间,便打了出租过去。

  “到了!”出租司机边说边用手指了指窗外,“就在马路对过。”

  下了车,忽听有人喊我,声音很熟,抬头一看,世俊先生已在对马路的大门口向我频频招手。

  久别重逢,握着世俊先生的手,我不知从何说起。可还是世俊先说了……

  新居的小区,闹中取静,环境优雅。楼宇与楼宇间隔宽敞,楼前楼后绿树成荫。春风吹来,幽而宁静。

  世俊的新居位于六楼。他陪我上了楼。

  进了门,他太太张蓉雯迎我在客厅的沙发下就坐,把大屏幕电视机关了,还端来了咖啡,让我和世俊尽聊。

  世俊话闸一开,引出了新的话题。世俊以自己在美近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热情地介绍了美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敬业精神,把我带入了一个彼邦的世界。世俊以洋溢喜悦之情,介绍了他们的女儿女婿在美取得博士学位后的发展……将喜悦与我共享。尤其,与世俊的谈聊,我愈加发现他对美国的识新,都能用观察的眼力去剖析常人习以为常却熟视无睹的天地,这种高深的阅历,深邃的思考,深层的剖解,我感觉,与世俊谈聊,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文化的至上享受。

  谈聊之时,世俊还领我参观了他的书房。走进书房,书香味十足。书橱内摆

  放的书籍,按古典、近代、现代、当代分类,门类齐全,并有索引,名人名著

  应有尽有,目不暇接。世俊与我讲述着他的得意作品,并将他的文集赠送给了我,书的首页亲笔题写:泽良淑霞伉俪存念:刘世俊。2004.4.7。还曾一再鼓励我创作,让人生更有意义。

  这次谈聊,我终生铭怀。

  没多久,世俊和他的太太又重返美国。

  人生如棋,这次握别,又成了我的牵挂。

                                     以小文,寄哀思

  编报、写作、九项发明,世俊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与文化。《消逝的琴声》是他的成名作,曾获《广州文艺》创作奖;《虎崽》获《芒种》文学奖;散文《米莉的寻觅》获《文汇报》航天杯征文奖。1996年世俊去美国,受聘任《天下华人》杂志副总编辑,并在海外报刊发表文章。1997年回上海后,在《新闻报》连载《美国掠影》……

  如今,世俊先生悄悄地走了。在远离大洋的彼岸上海,我只能穿越空间,寄托我的深深遥念。

  世俊先生这一代是我们这个多难民族百年苦难与辉煌的见证人。您,含辛茹苦,坚韧不拔;您,诲人不倦,乐于助人;您,对社会的洞察,文笔犀利。世俊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脊梁,是我们这一代的财富,也是我心中的传奇与自豪。作为门生,谨以小文,对您表示我心中的敬仰和感恩。

  隔着大洋,我有憾不能为您撰写挽联。愿借用先贤之语,来寄托我对世俊先生您的无限哀思:

  遗世文章多灼见、平生业绩足千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