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悠河上洞【原创】

2017-7-4 16:25  |  作者:李建华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在各种A级景区遍天下的今天,河上洞实在算不上什么景区。不过,其幽,足以陶冶性情;其悠,足以荡涤心灵。

  由“滇北锁钥”富民县城沿安富公路溯螳螂川而上,两公里后便入峡谷。眼前谷底宽不及百米,仰望两岸山崖却高过五六百米。一线蓝天,几缕白云;艳阳高照,苍鹰低旋。崖上,稀稀疏疏的灌木顽强地攀在石缝间,历经沧桑而艰难地展露绿意;一簇簇仙人掌快意生长,恣肆跋扈,在危崖上绽放的红色花朵那么艳丽。谷底,由于干旱多年,螳螂川流量一再瘦身,被上游水电站截流渠全部引入了山体内,如今的河道,只有怪石橫陈,或壮如楼房,或大如汽车,或小如牛腹……石间偶有清泉渗出,汇流成溪、成潭,或小如桌面,或大如厅堂,水皆清可见底,偶有小鱼倏忽而逝,躲入了石缝间。闲坐河边静听,崖顶山风呼啸,丛间鸟鸣啾啾,面前溪流潺潺,那份幽深静谧,足以极视听之娱,心顿时静了,清了。

  且慢,山崖中部的河上洞才是更幽僻的所在。由河边公路往上,丛林间有一条窄窄的水泥路,蜿蜒三四百米,就到了洞前。八十年代修建的景区围墙、大门,简朴自然。拾级而上,就见面向峡谷,高可二十米、宽约十七八米,镶嵌在峭壁间的洞口。洞内已设有五彩灯及简陋游道,循道而入,洞穴幽深,据说有一百多米。洞内三巷迂回,钟乳石嶙峋密布,且保护良好,如佛坐莲台、鹰燕临空、雄狮伏卧、树结瓜果、行人在途等形象,蔚为奇观。“洞中南海”,钟乳石“南海观音”端坐于莲台之上,庄严肃穆,惟妙惟肖;“水晶宫”里,迎面石壁犹如一座五彩锦屏,两侧钟乳石酷似莲花,水珠落地,铿然有声;“龙女后宫”,“宫女”“彩娥”侍立,似在静候“龙女”出游。

  虽是周末,但洞中少有游人,五彩灯光似有光怪陆离之感,令人不寒而栗,于是未及洞底,中途而返。经开发建设,洞外有楼台阁舍,墙廊花坛,石阶小道,在峰顶上建有景亭。洞口平台小憩,时已近午而不见阳光,凉爽清幽。面前峡谷幽深,螳螂川有如一线西来,怪石躺卧河中。水流从陡狭的电站溢洪道泻下,声回峡谷而生鸣。百米开外的对岸,峭壁笔立,颜色暗红。崖顶,新建的风力发电机如通天风车,高高耸立。

  洞口左边崖壁上,刻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富民县典史王间臣楷书“河上洞天”四个字,字大如斗。下面还刻有同年富民县令刘珍题诗二首。其一为:“禅去坛空石径微,洞门寂寂枕江矶。崆峒白昼寒烟锁,滴沥晴天积雪霏。几点桃花迎我笑,数行鸣鸟傍人飞。兴来载酒频登眺,吟弄陶情对夕晖。”

  见我伫立努力辨读题刻,景区唯一的管理人员、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邀我坐到了石桌旁,讲述了一段神奇的传说。

  很早以前,由于人烟稀少,富民瓦窑村以上一带树林茂密,灌木丛生,还没人发现此洞。一日,县城里一个当官的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老母托梦对他说:“我在河里边白脸岩下山洞里受难,望你前来搭救。”

  第二天,那当官的果然带着一大班人马,鸣锣开道往河上游而去。真的在灌木丛中找到了洞口,只见洞周围树木茂密,洞口灌木、杂草、荆棘丛生,蛛丝网结,阴森可怕,令人毛骨悚然。为了壮胆,那官忙命随从鸣炮三响,炮声刚落,唰的一声从洞口上边掉下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向洞内窜去,转眼就不见了,那官被吓得瘫在地上。他急忙命随从进洞察看,结果真的在洞内发现一个像观音的大石面朝下扑在地上。随从出来告诉他后,他叫随从把石观音扶起来,但几十个随从用尽全身的力气也没把石观音扶起来。那官感到纳闷,心想:这观音难道是铁做的,怎么那么重?他随即走到石观音面前,伸手抚摸。说来也怪,刚碰到石观音的肩膀,那石观音便站起来了。

  回到家不久,那官就得了重病,人们说是他闯遇了蛇仙。他立即命人在洞里塑了青狮和白象,以求镇服蛇精。青狮和白象塑起后,洞内石壁上出现了一些穿大领衣裳的人,这些人的形象,如寺庙中的和尚。所以,人们就称此洞为和尚洞。后人因此洞座落在大河上边,又称为河上洞。

  这个传说我相信。清康熙51年编的《富民县志》有记载:“(洞内)并塑佛像,向有高僧修息于此。又名和尚洞。”洞内大厅“南海观音”前有先人所凿香台。周围及洞顶钟乳石虽无人破坏,但明显经多年烟熏,已呈暗黑烟火色,足见往昔香火之盛。

  河上洞周围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难以找到洞口,这还有一个佐证。就在富民县令刘珍、典史王间臣题刻之后44年,即明崇祯二十二年(1638年)十一月十日一大早,旅行家徐霞客因头天游昆明沙朗天生桥洞时听当地人说起富民有“老虎洞”,于是贸然只身前往探幽。不过霞客先生虽兴致盎然,无奈山回路转,从螳螂川边山脊三上三下,最后在樵夫帮助下才找到了河上洞。进洞也未能探及洞底即出,留下感叹:“余虽未穷其奥,已觉幽奇莫过,次第滇中诸洞,当与清华、清溪二洞相为伯仲。而惜乎远既莫闻,近复荒翳,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而已!”

  河上洞虽然地处幽僻,但洞前就是富民往安宁、禄丰、楚雄及滇西一带的古驿道,所以历来不乏寻奇探幽者。到了现当代,地质学家的多次考察,更揭开了它悠久、神秘的面纱。1930年,地质学家王曰伦到此调查,把采集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交古生物学家杨钟键鉴定,鉴定结果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十一卷。1937年,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瀚派弟子卞美年(美籍华人)、贾兰坡、杜林春再次考察发掘,在洞内采集到大熊猫等古生物化石,断定其时代大约和“北京人”相当,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此后,晚年的贾兰坡、卞美年还于1984年和1986年到河上洞考察过。

  喜好休闲探幽的现代人,更爱上了河上洞景区的森林、峡谷、溶洞、江流、峭壁、古驿道,尤其是攀岩运动爱好者,更看上了他们的驴友鼻祖霞客先生曾经探险的河上洞。每到周末,螳螂川边峭壁上,总少不了一些勇于攀登者,其中还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探险者呢。无限风光在险峰,我想,他们正踩着霞客先生的足迹,迈向自己理想的顶峰呢!

  作者简介:李建华,云南昆明市富民县一中教师,昆明市作协会员。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主编:毕凌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