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元音

2023-10-27 17:25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散文  欧阳冰云
  
1
  
  一座古戏楼,屹立在山野之间。青山巍峨,气势磅礴,蜿蜒起伏。在山的褶皱里,一座座村庄点缀其中,如镶嵌在长篇画卷之中。深秋的山脉,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路旁的木梓树,红得透亮。绿树从中的红枫,火凤凰一样,展翅欲飞。阳光从山尖射下来,眼前的一切明亮而斑斓。

  
  我们午后从太湖出发,沿着长河,上高速,过宿松县城,穿二郎河,往北浴河。一座座美丽乡村呈现眼前,很快又被山水引向另一处。前方是宿松县北浴乡,古戏楼是我们的目的地。
  
  山路绵延。阳光逐渐柔和,山体忽明忽暗,神秘而深邃。前路有些迷茫,按照导航的指引,一路向前,向大山的深处。对大山,我的内心深处充满着敬畏之心。轿车围着山往高处走,太阳的光晕斜射下来,让人眩晕、畏惧,只好靠路边歇歇。

  
  同行的一位小说家说:“大山深处有观音。”再上路,话题开始轻松活泼,从小说中的“观音”说到现实中的美女,不知不觉就到了北浴乡。
  
  一群穿着旗袍的美女在等我们,多是文朋旧友。北浴乡的书记穿着黑色丝绒旗袍,谈吐优雅,知性美丽,让接下来的采访变得轻松愉快。每到一处景点,书记如数家珍,能够感觉到,北浴乡从书记到百姓,对这一方水土充满着热爱和深情。


  
  北浴乡,因北浴河而得名。长春庵水库,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山之间。
  
  这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两天的行程,走马观花,但能深切感受到,这里是一块文化的厚土,历史深厚,文化渊源。
  
2
  
  廖河村古戏台,明朝嘉靖年间(1522)由邑人廖氏景朝公始建。后经过不断修缮和维护,保存下来,成为安徽省最古老的戏台之一,载入《中国戏曲志·安徽卷》。

  
  廖氏祖先建造古戏台,初称“报赛神台”,主要供族内青年子弟唱“目连戏”,以酬神祀祖,后形成黄梅戏采茶戏,成为三省五县艺人荟萃献艺之地。

  
  从北浴乡往西过迎宾村,眼前豁然开朗,有古城“长和卡”。城楼规模庞大,气势磅礴。过了卡口,就是湖北蕲春的地界。放眼望去,山脉绵延,田园牧歌,村舍俨然,一派祥和。
  
  我们在卡口一户人家休息。八十多岁的爷爷是湖北蕲春人,鹤发童颜,精通医学。奶奶是宿松界岭人,八十多岁,脸上却没有皱纹,头发乌黑。问她保养的秘诀,就是天天开开心心,说说唱唱。老人年轻时,欢喜唱戏,是主角儿,从安徽唱到湖北,四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美人儿。
  
  “长和卡”始建于乾隆甲戍年间,当时湖北黄州府在此建造皇城,气势辉煌。沿着城墙登上山顶,有观光亭。两邑交界的风光尽收眼底。山风呼啸,风云变幻。山上的炮楼、工事,都难觅踪迹。唯有老辈人,还习惯叫这个卡口为“卡上”。有对联称“长和卡卡上卡下”,迎宾村村民洪焕斌对出下联:“古荒城城里城外”。
  
  这个卡口,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是鄂东南通往皖西南的古道。据卡口的老人介绍,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家家户户都开客栈,人满为患,路边的凉亭里也住满了人。
  
  寻访过往的历史,不难发现,此地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量大,经济文化交往甚密。许多年前,湖北的民间小调,慢慢演绎为采茶戏,一些曲目传到北浴乡,当地的青年汲取其中的养分,融合本地民间歌舞的表演形式,用云板、小锣、渔鼓、简板为节拍,逐渐形成有当地风格的戏曲采茶戏,并逐渐生根、发展。
  
  不难想象,在北浴乡的山野之间,秋收或农闲时节,一群男女青年,以鼓击节,锣钹伴奏,载歌载舞,用淳朴的乡音唱出心中最美的歌,那是对大自然的呐喊,对山川河流的赞美,对人情世故的呼唤,古朴的唱腔,纯真的语言,自然的动作,把北浴乡人民的生活演绎得热火朝天。
  
  早期的黄梅戏,人们称黄梅调“采茶歌”、“黄梅调”。十里八乡没有统一的格调、音韵。“十腔九不同,各打各的板,各唱各的腔。”
  
  黄梅调带着温柔婉转的曲调,流传到我的家乡,很快就被人们喜爱,争相传唱。黄梅戏的第一个女演员胡普伢就是我们太湖县胡昌畈人,她一生痴迷黄梅戏,成为棋高一着,独具匠心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3
  
  走近廖河村古戏台,立刻被戏楼的典雅、古朴所吸引,木质构造的歇山顶、抬架梁。前后台以木雕花板相隔,乐队耳台高出正台面八十公分,台中悬挂有“大雅元音”,出台上彩门挂有“昭德”,进彩门挂有“象功”的匾额。台两边花板上撰有以古戏曲名称书写的楹联,文曰:“频邀姊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朋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台前立柱上是雕刻的倒爬狮子做挑檐斗拱,旁边镌有浮雕的戏曲人物图案,台下两边各有一排木椅,可供过往路人歇息。整个结构造型精巧,独具匠心,令人赞叹。

  
  与一位80多岁老妇人聊天,老人讲起古戏楼的历史,绘声绘色,神情中满是骄傲和自豪。古戏楼就是他们心中的图腾,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和希望,也承载了当地人民丰收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戏台不是建在宗祠庙堂内,而是建在上山下河的要冲道路边,山上的村民运竹木山货到陈汉沟要经过此处,人们上邱山到蕲春也要路过此地。戏台左边临廖河沟的流水,右边有商铺小街,干栏式的舞台,台面板距地面有一人多高,两边设计有坐櫈,让行人冬到此处避风雨霜雪,夏到此地饮泉纳凉。
  
  打开廖氏家族的族谱,可以溯源到廖氏祖先在明初从江西湖口迁徙到此。戏楼早先是用来祭祀酬神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娱乐”的场所。廖氏祖先在江西时就拥有不少的“梨园”弟子,到宿松山区居住多年,一直继承这个传统。江西的戏班经常来宿松与他们同台演出切磋艺技,故此就建造了廖河戏台,既方便了过往民众,又满足了廖氏族众的精神需求。

  戏台正中“大雅元音”的匾额格外醒目,似乎在默默讲述着古戏楼的传说,讲述着廖氏儿女演绎的风雅传奇。黄梅戏这朵艺术奇葩,最早是在廖河戏台上绽放萌芽,其中传统剧目“打猪草”,“于老四过界岭”这些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都是发生在廖河附近。
 
  几百年来,古戏楼静静地屹立在大山深处,默默讲述着一段历史,讲述着山民们载歌载舞的田园之乐,讲述着黄梅戏的起源。这座古戏楼,是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一个戏曲“活化石”。
  
  昆曲,是最后一个继承古典音韵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大雅元音”。而我们廖河古戏楼悬挂的“大雅元音”匾额,似乎有着另一种玄机和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寻觅。
  
  《魏书乐志》记载:“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沿着北浴河离开,幽幽中,似乎听到山野中传来婉转的清音,悠远绵长,余韵无穷。
  
  作者简介:

  
  欧阳冰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太湖县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清明》《芳草》《安徽文学》《文学与人生》《牡丹》《青海湖》及全国各地报刊、杂志,数篇作品被出版社收入作品集,多篇作品获奖。出版散文集《抱着月光回家》(长江文艺出版社)、散文集《石磨上的时光》(敦煌文艺出版社)、散文集《江南雪》(团结出版社),散文集《蜕变成蝶》(安徽文艺出版社)、乡村振兴文学作品集《花亭湖畔》(安徽人民出版社)。近年来主编了《风韵太湖•风情卷》《旅游大全》《导游词》《太湖县扶贫征文作品集》《太湖征文作品集》《禅湖笔意》等文集共200余万字。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