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映初心总书记心系“绿色中国”

2023-8-8 16:37  |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看山、看水、看树……步履不停,思虑深长,为建设“绿色中国”落子布局。

  “植”此青绿绘就绿色画卷

  树,留存着时间的印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今年4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中心公园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语重心长地提到“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习近平再次提到“碳库”,道出推动绿色发展的紧迫性。

  4月10日,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调研。他来到湛江市,考察了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了解当地加强红树林保护情况。他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广东湛江红树林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栖息着150多种鸟类、240多种水生动物和近400种水生物;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如今,红树林已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千年古道上的连绵古柏,历经风雨洗礼,成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珍贵标本。

  7月25日,习近平来到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听取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习近平这样说道。

  从南到北,一路行一路看,习近平的谆谆嘱托,转化为各地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坚定行动。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亿万人民植树造林的步伐坚定不移,让祖国大地愈发绿意盎然,奏出一曲曲“绿色交响”。

  以水定绿滋润大好河山

  长江浩荡,黄河奔涌,一部中华文明史未曾断流。

  山西运城盐湖具有4600多年的开采史,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重要历史价值。近年来,当地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退盐还湖”,盐湖保护范围内停止一切工业生产,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月16日,习近平来到这里,结合展板、展品等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实地察看盐湖风貌。

  如何对待母亲河?大开发还是大保护?“泽被后人”还是“竭泽而渔”?习近平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大江奔流,泽被两岸。为保护好盐湖原有的生态系统,运城当地不仅制定出台了《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2021—2035年)》《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还通过开展“净湖行动”等,让今日的盐湖从“工矿开发区”变为“生态保护区”。

  地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犹如一颗“塞外明珠”,镶嵌于黄河“几字弯”顶部。对于乌梁素海流域的治理,习近平始终非常重视。

  “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月5日,习近平在考察时强调,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对该流域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推动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质总体稳定在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变化何止一城一域。浙江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努力实现水生态环境由“清”到“美”蝶变;山东、河南两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省际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地四川,实施一系列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随着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今年上半年,在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7.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0%,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水,滋润大地,泽被万物。大江大河见证了习近平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情怀。

  防沙固绿书写绿色奇迹

  “三北”工程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是一道绵亘万里的绿色长城。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

  针对“三北”地区的林草植被种植工作,习近平指出,要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

  一路上,目光所及,黄与绿交织。盐碱地改良后长出绿色的苗、扎根沙地坚韧挺拔的树、引黄灌溉渠织成的网,无不讲述着这块土地的岁月历程。

  “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习近平这样感慨。

  印发《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制定《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公布《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这些年来,我国严守生态红线,不断加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推动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重大转变。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今年以来,习近平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讲到哪里,对“国之大者”念兹在兹。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此前,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这样说道。

  从最初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草”“沙”逐字增加,体现的不仅是系统观念以及全局统筹的思维,更是实地调研后的渐进发展。

  面向未来,习近平再次发出号召——“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黄沙退却,绿色铺展。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3.05亿亩,封禁保护总面积达2707.65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公园99个,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筑起一道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发展理念上以“绿色”为指引,在区域协调上以“绿色”为准绳,今日之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