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记雪泥鸿爪,共勉师生之情 ——我与我的启蒙老师许雅琴、卞志祥

2023-7-12 09:21  |  作者:翁泽良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文/翁泽良
  
  人生走入夕阳年,那道道彩虹是最美丽而最为人所珍惜的。
  
  我的人生从原本的自己一步步迈向今天,并在夕阳余辉的时光里,涌动我一生曾遇到的诸位良师的感恩激情,这种激情催动着我拿起笔,追述我少年时代许多生活片断,与亲友同学、读者一起分享我的故事,我的快乐。
  
  我出生于50后,那是国人粮荒的年代;中学时代,偏偏又遇上了文革;没等书读完,又是上山下乡潮;这接踵不断的天灾人祸,无情地降落在我们学子头上,命运几度无情地把我们推入低谷。
  
  然而客观的历史现状,无法舍弃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也无法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抗争。1977年8月我国恢复高考,非常年代宣告结束。我们如同山雀之于森林,生机盎然,找回了原先的自我。
  
  这一路走来,有多多少少园丁为我们的成长培植、滋润、呕心沥血。带着凝重的感恩,我稍记雪泥鸿爪,旨在共勉师生之情。
  
  先说说我的语文启蒙老师吧。我的小学学习生涯是在上海市长宁区何家角小学度过的。(1988年12月何家角小学更名为长宁区安顺路小学)。许雅琴老师,是我五至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语文课老师。她,平日素装,肤色白皙,黑发齐耳,戴着一副斯文的眼镜,颇有书香门第的儒雅。她为人师表。对文学颇有修养,在区域里的小教语文系统,她是被公认的第一块牌子,鲜有人与她能左右。
  
  那年,我快升五年级,许老师刚接任班主任工作后,就将我从同年级的五班调到她执教的一班,从此,一颗缘分的种子生根发芽。我如鱼得水,欣喜若狂。能与比我大一岁的姐姐在同班学习(由于我早读一年书),对我来说,两全其美。因为,自我上一年级时,学校就选送我进入少年宫红领巾艺术团舞蹈队。每周有二个下午要去少年宫练功、学舞,自然每周我要少上几节课;有时,少年宫要接待外国来宾,我难免还要更早一点过去。许老师为了让我学习与艺术教育两不误,才“合二为一”。当时,在年级组里,这样的“合二为一”唯我一个。许老师的特许安排,有利于我姐弟俩彼此在学习上有相应的照顾,也无形之中把压力放在了她自己的肩上。那时,我们家对许老师的感激,不是简单的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少年的我,每每得助于她对我的缺课辅导、心中由此萌发对这位师长的敬仰。
  
  许老师教语文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教会我们学语文的思路与方法,开导我们怎样学好语文,是她先把文学的领域给我作了一个启蒙,使我受益良多。
  
  课堂上,她经常讲,要读活书,不要死读书。作文课上,她也经常把一些市重点学校同级的优秀作文放在课堂上读给我们听,听后给我们讲解分析,让我们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尤其,她对写作给了我们启蒙,提示我们要学会注意观察生活,注重写作的积累;提示我们要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提示我们要多练笔头,集思广义,从好的作品中提炼有用的材料,写独特的自我。这些谆谆告诫和思路上的引导,无时无刻不在滋润和影响着我们。
  
  在她的影响下,我爱上了写作。爱上看几部文学名著。如吴趼人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又如,曾朴的三十五回历史小说《孽海花》。还记得当年我看的《孽海花》是1959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是三十回本的,并非足本。书三百多页面,定价一元。那时,我有少年宫的借书卡,每次去只能借一本,看完归还,再借一本。就这样,借书看书是我的一大乐趣,丰富了我的视野。后来,我发现要提高写作水平,手头应该备有自己的工具书、参考书,可是,那年代真的很贫穷,一般的家庭是多子女,既使双职工的父母赚来的薪水,除维持生活开支,供养孩子读书外,也不再有钱肯轻易去买书。我的祖母疼爱我,时有零钱悄悄塞入我囊中。我省下四分钱的棒冰钱;省下去少年宫的车费、点心费;加上每年的压岁钱;化零为整,陆续买了《成语小词典》、《古诗文名句录》、《唐诗三百首》、《建国以来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少年文艺》……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少年文艺》正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写作必备的优质素材库,我爱不释手,可我没有订阅,最初,是许老师一次次地将每一期的《少年文艺》借给我看,我如获至宝,有时看着看着竟然忘了睡觉!诚然,许老师也期望门下的学生能通过这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杂志的阅读,拓展视野,变得聪明,并从少年的阅读圣地出发,学有所成,成就未来。
  
  追述昔日启蒙教育的往事,有些片段章节自记忆中消失了,遗落了。但当年许老师曾给我们一些未来的指引,诸如本文前述的诸多提示,我至今印象深刻,无法忘却,娓娓道来,总感意味深长。
  
  小学阶段,我还遇上了另一位教书育人的楷模,是他为我叩开了启蒙数学之门。他,就是卞志祥老师。
  
  卞老师执教数学,三十有加。他在数学领域功底渊博,尤其他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运用和技巧的把握,在学区内鲜有出其右者。他教书深入浅出,讲解有声有色,是这所历时百年的小学(今安顺路小学)执教数学的一面旗帜,桃李遍及四海,为门生所称道。
  
  “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是卞老师在数学课上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至今清晰记得,也正是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教学,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整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当年,我们都喜欢卞老师的数学课。因为卞老师上课技巧变化匪夷所思,这跟他涉及的数学学科有关,更与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分不开。一道综合性较复杂的应用题,他可以用几种方法教会你去解答。甚至,在你弄懂后,他一个转身,又在黑板上板书比刚才题目再稍难度大一点的数学题,让你思考,让你进入到拔高思维的状态,以利我们融会贯通。这样步步深入,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激活了我们学数学的兴趣。所以,听卞老师上课,课堂纪律一般不用担心,连个别废话连篇的同学也会乖乖收敛。正是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让课堂的数学学习气氛更活跃,也让学习更高效。
  
  卞老师很有亲和力,他把学生当朋友,听他上数学课就像同朋友在交流,一支粉笔可以在他手上,也可以在你手上,只要你对解题有新招,他会非常非常地喜悦,让你上黑板把解题的步骤一步步写出来,这种善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培养独立的自我,而不是书本和老师的拷贝,卞老师既是我们学生的朋友,又是我们启蒙学业路上的引路人。这样说,不为过。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2016年11月20日,原长宁区何家角小学66届六(一)班师生50年联谊会在今安顺路小学三楼会议室举行,学生代表向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老师们敬献了鲜花!在《情系母校难忘恩师》的横幅下集体留了影。

  前排左起:安顺路小学校方领导代表盛洁老师,
  依次向右为:卞志祥老师,籍方大老师,王莉珍(老校长),许雅琴老师,陆美玲老师。(摄影:胡永亮)
  
强国兴邦千秋业,
尊师重教万代歌。

鸣谢:上海市长宁区安顺路小学
本文原创于2016年11月21日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