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6-27 14:10  |  来源:中工网

  原标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适应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现实地扎根中国大地,从而获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的生机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内在要求是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充分挖掘自身的现代性因素,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形式和新内涵的过程,而这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才具有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既继承其中的优秀遗产,又祛除其中的文化糟粕,实现转化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升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之获得现代性的样态和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这集中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实现全世界人类解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等思想高度契合。这种高度契合为中国人选择、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化和心理条件,使两者的结合具备了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辩证统一的。“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扩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转化为现代文化形态,使得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获得时代彰显,筑牢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中的文化主体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历史和实践证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与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传统,孕育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同发展,是一种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处于生成发展中的新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证明:不坚持文化主体性就不能赋予文化以民族特色,不实现文化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度自觉。
  
  把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治国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引用传统治国理政典故,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得传统治国理政思想获得新的生长空间。如,在处理与人民的关系上,以“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典故来形象地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上,引用“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表达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
  
  着力实现政德修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官德思想对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德建设、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古代官德中,从政者的道德是治国理政的前提和条件,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政者的道德对于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要求心中必须常怀敬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将传统的优秀政德修养思想浸染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以新的时代表达赋予其现代的形式和内容,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以深厚历史底蕴。
  
  着力实现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道德教育思想,是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比如,《论语》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的典故,教育全体党员勇于修正错误,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自我革命的主体自觉,展现出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