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悲伤与痛苦《向往美好的生活 ——与孩子们谈论36个话题》

2023-2-25 15:13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悲伤与痛苦
  
  孩子:上午好!
  
  今天是阴天。早上起来,我发现自己嘴唇有点肿胀,原来是火气大,有些炎症。日有阴晴,月有圆缺,天都有不如意,何况人生,有点小灾小病也是正常,虽有些痛苦,但过几天就痊愈了,倒是提醒自己要注意饮食和正常的作息,晚上熬夜不宜太晚。我一直与你谈得最多的是幸福与快乐,但还有个话题不得不谈,就是悲伤与痛苦。人生平和是常态,幸福与快乐是在常态之上的感受,悲伤与痛苦是常态之下的感受。三者如跷跷板,总体对称,相对平衡。悲伤与痛苦,是感觉和感受,不但人类有,很多生物体都有,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悲伤和痛苦的存在使得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并感知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从而促进趋利避害的应对,让自身获得更多的生存优势与生存利益。凡是拥有痛苦本能的生物体,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经验与生存技巧,激发出追求更好状态的愿望。幸福快乐告诉我们追求什么,而悲伤痛苦告诉我们要避免和克服什么?悲伤与痛苦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这个世界另一面的真实。人类的痛苦主要来自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但此两者间并非完全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生理痛苦可能引发心理痛苦,心理痛苦可能产生生理痛苦。生理痛苦常伴疼痛,会引发身体的反射与修复机制去应对,或者人为的药物介入。而心理痛苦,则依靠大脑的意识与潜意识机制去应对,通过反思自省与遗忘忽略来化解。心理痛苦在意识中产生,如果没有意识,就不会有心理痛苦,但只要有知觉,生理痛苦依然存在。如果没有知觉,比如神经系统损坏,就不会有生理痛苦,但只要意识存在,心理痛苦依然存有。人的存在最重要的就是生理上的知觉与反应,以及意识上的感知与反应,若两者都没有,也就是死亡状态。不管是心理痛苦还是生理痛苦,都是一种痛苦信息,通过神经系统或意识系统来传递到大脑处理。如果痛苦信息被阻断或麻痹就会减少痛苦,止疼药与麻醉剂就是这种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要面对痛苦,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信息,我们通过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够及时修复心理和生理的受损,并趋吉避凶,积极应对。人常有喜怒哀惧之情,这些都跟欲望与需求相关。当欲望或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快乐,相应的满足程度获得相应的快乐;当人的欲望与需求得不到满足,被破坏时,常常会有即时的愤怒;过后想想也无能为力,这时就可能哀伤;当担心拥有会失去或者需求欲望将来不可得时,就会恐惧。人的喜怒哀惧多与人的得失相关,得之则喜,失之则悲,但失去的前提却是得。很多人并非只要曾经拥有,而是期望天长地久。当失去时只感受到悲,却忘了曾经拥有的喜。
  
  孩子,痛苦与悲伤有所区别,有些痛苦我们未必悲伤。悲伤是哀痛忧伤之意,主要用来形容伤心难过心理状态,侧重于因心情悲痛和伤感。悲伤通常指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起的情绪反应,包含失望、沮丧、气馁、孤独、意志消沉等情绪体验,人类的悲伤多源于经历上的挫折失败。有人认为求之不得才痛苦,看透放下才悲伤,悲伤存于感觉层面。在心理层面上,悲伤与痛苦的意思十分接近,也未必要特别地去分别。不管悲伤还是痛苦,虽然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感受,但这些也是心智成熟的标志,是无人可替代的自我教育。心理痛苦或者悲伤产生有三个核心要素,第一是个人内在的欲望与需求;第二是心理刺激与内在需求间的冲突,并诱发出不愉快的身体体验;第三是大脑自动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一般经历五个阶段,先是接受到有意或无意的刺激;其次是引发身体自动化反应;再次就是大脑自动化解读;第四就是大脑的解读导致的注意力自动定向;最后是有意识的思维互动并由此诱发行为。刺激物和由刺激物带来的身体反应往往由身体自动控制,思维与意识还未能及时参与。大脑的自动化解读和思维介入后,开始分析身体变化的信号,并预测变化发生的原因。是否感觉到痛苦完全取决于大脑的解读,不同解读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对于可能引起他人痛苦的信息,未必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有个爱情研究中的木桥效应很有意思,木桥上碰到的男女因为木桥摇摆引起的恐惧的生理变化,大脑有时会误读为男女一见钟情的感受而引发恋爱行为。大脑的自动化解读后才有痛苦的感觉,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痛苦往往是解读出来的痛苦,是自寻的痛苦和烦恼。心理痛苦产生的第四个环节是自动化解读并唤醒痛苦体验后注意力分配,大脑会聚焦并寻找更多能支持当下情绪的信息,从而强化自身情绪。如果要缓解痛苦,这时就要阻止大脑寻找到这些强化信息,并有意淡化这些信息。第五个环节是依托思维,分析、评判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开始采取行动。但受强烈情绪影响,往往并无有效行动能力,所以痛苦会进一步强化。
  
  人如何缓解悲伤与痛苦呢?需要自身的认识和智慧,需要干预不愉快的身体体验和自动化的解读模式。生理上的痛苦往往是疾病和伤害带来。为避免身体痛苦,就要处理好人生的一进一出。人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我们需要呼吸和饮食,从而空气、水、营养物质进入体内。在这个输入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卫生,选择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的食物,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及时的消化和吸收。把好进的关口,就完成了健康操作的一半,但仅仅是一半,还需要及时的消化、吸收、消耗、排泄等等。人类的健康必须由健康的消化和吸收器官来完成,把摄入的空气、水与物质等进行分解、提炼、处理。如果物质进入体内不能及时处理和消耗,也会影响健康。我们运动就是消耗,思维也是消耗。人体吸收、分解物质后就要通过体内体外的运动输送这些物质,有些输送到需要的器官,有些通过汗腺、泪腺以及排泄器官及时输出体内。人类比较重视物质的消化和排泄,但往往会忽略精神能量的消化与消耗。人体获得营养后也就获得了能量,必须有合理的能量释放渠道。经常有人因为精神能量无法合理释放而胡思乱想,或者争斗和吵架,焦虑与痛苦。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吸收与释放的智慧,营养过剩和精力过剩往往带来生理和心理的痛苦,需要通过锻炼、劳动,以及学习、写作、思考等活动来释放。人类化解悲伤和痛苦的方法很多,前面讲过可以在思维解读过程中减弱和化解,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智慧、眼界、胸怀和悟性做基础,对于别人而言是痛苦与悲伤的事情,智者往往在危难中看到机遇,从而解读为正面的情绪。但当痛苦和悲伤已经存在,并郁结于胸的时候。就需要正确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抒发、转移、放下、悟透来化解。在缓解消除痛苦的过程中,改变思维就能改变感受。化解悲伤与痛苦的活动都需要时间,时间可以治愈悲伤和痛苦,比如放下、看开、参透等等。化解悲伤和痛苦的过程中,有些人会选择错误的方法,通过喝酒、纵情、服用镇定剂等麻痹自己,这些都是暂时的逃避,无法真正的放下和悟透,无法站在更广阔视野中审视自己微不足道的悲伤和痛苦。面对悲伤与痛苦,可以找好友倾诉,可以出外旅游,可以读书学习,可以用工作来冲淡。人类的悲伤和痛苦要及时化解,不能转化为慢性悲伤和痛苦,而影响生活与健康。其实,人类的很多痛苦与执念有关,往往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追求,而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执念。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这些话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但也蕴含哲理。人生要争取名利,但要看淡名利,可以争取,不用强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叔本华还有一些话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他说:“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庸人费尽心机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以及“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这些话都值得深思。有人说,这个世界之所以有痛苦,源于不断的改变。其实幸福快乐也是如此,没有改变怎么有成长,成长中总有快乐与痛苦相伴。人生总要经历些悲伤和痛苦,不能害怕,无法抛弃,只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悲伤和痛苦,提炼其中的积极因素,甚至有些悲伤与痛苦本身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积极反应。积极的痛苦会帮助我们成长,使得我们迅速变得成熟。如孤独、别离所带来的痛苦能培养、锻炼我们的独立意识与能力。
  
  人生除了管好一出一进,还要处理好一张一驰。人生痛苦多由压力造成,不管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人生成长并变大变强,既需要有压力,甚至压力带来的痛苦,也需要及时的修整和调理。痛苦就是提醒自己需要变强的信号,痛苦往往激发出人类高质量的思考。感受到痛苦是重要的提醒信号,有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需要吸收,从而很好的反思,获得解困之策,或者待来日方长,积蓄出更大的力量。痛苦往往成为人生的垫脚石,把我们带到全新的高度,从而拥有更高的智慧和眼界,超越现有困难和痛苦本身。所以,痛苦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经常是进化压力带给我们的成长信息。痛苦也是推动人类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早期通过本能去处理痛苦信息,即应激反应;接着,逐渐学会使用智能去处理痛苦信息,识别痛苦、预测痛苦、避开痛苦、甚至消除痛苦。从而趋吉避凶,在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
  
  孩子,不管是幸福快乐,还是悲伤痛苦,这些都是我们的人生部分体验而已,既要重视,也不能沉溺其中。幸福、快乐、悲伤、痛苦都会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不用过多回味,而是要做好当下的自己。生活中最好的状态是是专注当下的事情,不论是锻炼、学习,工作,思考,还是娱乐。没有人生活在过去,哪怕未来也不可以,在过去已去,未来还未来,现实是我们生命确实存在的唯一形态。我们要珍惜现实,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当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时,对于身外之物的欲望与需求将越来越少,我们不再被外物牵绊和干扰,不再被本能的情绪和欲望所控制,从而随心向性,真正拥有物质与精神的自由。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青年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研究系列论文。策划、制作、编导的京剧、昆剧、音乐剧、越剧、潮剧及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电影作品三十余项。策划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带队赴欧洲,美洲,亚洲国家讲学,考察,交流演出。
  
  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国家重点院团,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活动及文化创意项目,开设《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戏曲美学》、《戏曲院团管理案例研究》、《剧目策划与制作》、《微电影鉴赏与剧本创作》、《美与美育》、《微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概论》、《民族艺术的美学追求》、《美与审美差异》、《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与现状》、《戏曲流派赏析》、《东方艺术赏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审美》、《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气场与能量》、《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企业家的人文追求》、《当代中国智慧》、《孙子兵法与中国智慧》等艺术讲座与主要课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