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做,读与思
孩子:上午好!
今日周六,经过昨日雨水洗礼,春光明媚,天空更加碧蓝,树叶更加绿亮。经过一周的学习和工作,利用周末的时间,整理思绪,品味生活,参悟人生。人生大都在学习、模仿、借鉴、创新的过程中成长与发展。学习是基础,学习能够让人很快的吸收经验与教训,从而在智力与能力上快速提升。当代社会素人已难以参与社会分工,只有经过学习的智人才能有所作为。哪怕现在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积累,常常看见老人无法使用厨房的电器,也不清楚衣服面料的质地性能。至于住房寓所大门的电子锁,家中的各类家电等,都已逐渐智能化,需要学习才能使用。出行的车辆更是相对复杂,不但要懂得基本的工作原理,还需要锻炼相应的技能。当代人在生活中不学习,都会极度不便。至于工作,更是需要学习,不学习连电脑都不会使用,更不用说使用各种工具机械等等。生产生活中的科技实践与各类理论迅速发展,慢说社会素人无法理解与适应,甚至一直身处社会中,积极学习与实践中的人们,也常迷茫,因为人类知识与能力的累积性,总量越来越庞大,浩如烟海。这样庞大的总量,远超人类个体记忆能力,聪慧之人尚不知其一二。且知识能力更新迭代迅速,若未能及时更新,终将会被淘汰。
生产生活中,学习既可以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若学习作为手段就需及时的运用与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印象,获得创新体验。若学习作为目的,也可仅为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正如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只不过学习是强脑健智。学与用紧密结合,中国古人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交流情感的方式,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中的实践就是“习与做”的意思,甚至习与做的重要性超过“学”,如毛泽东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仅有二个字,但其中学问颇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与学有八个阶段:一是动机阶段、二是了解阶段、三是获得阶段、四是保持阶段、五是回忆阶段、六是概括阶段、七是作业阶段、八是反馈阶段。这八个阶段其实就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巩固阶段与反馈阶段。学习需要充分的动机,并要付诸实践,还需及时巩固,并要有所感悟和创新。
在中国人的语境下,常把学习与读书等同,其实还是有差别,读书是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读书。学习可以在书本上学,可以在生活中学。所谓的“书”,广而言之也非单纯指纸张印制的书籍,甚至生活就是一本书。在中国的语境下,往往还把读书与在校学习等同。人们问孩子:“今天要读书吗?”就是问“今天是否要上学”的意思。我这里所谈论的读书与学习意义相近,只是更有些静谧的意境。读书往往需要好的心态,或者心境平和,或者思维活跃。很多的家庭都有书房,就是读书学习的专门场所,但往往成为一种摆设。有些人也喜欢到外面的书店、咖啡屋去读书学习。读书的环境一般要安静,因为读书多用眼用脑,若杂音扰耳,杂念扰心,将难与书本的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读书很多时候如心理映射,我们的内心往往有所思所感,在书本中得到思想启发与情感共鸣,这样会甘之如饴,废寝忘食。“学”与“习”紧密关联,同样,读书学习与思考也紧密关联,古人尚且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实践与思考紧密相连。人类知识累积,总量庞大且良莠不齐,需要实践检验和思考辨别。若仅是照单全收,有时前后矛盾,导致迷惘。人类知识往往都过文字符号记载和传递,但字面信息有限,意思并不周全,需要通过思考实践来了解文字符号后面隐藏的信息,并补充自身的感悟与认识。宋代文学家晁说之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之后思考,才能有所得,否则流于形式。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认为获得知识有两个途径,就是学习和思考,并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与思相互促进。
不管是学习还是读书,书本是重要的途径,当然,今天所谓的书本已不但指纸质书本,还包括电子书,甚至各种影像书籍。书籍浩瀚,日积月累,既记录人类的聪明才智,也有泥沙糟粕。故此,学习读书应该是有所选择,大浪淘金,历史经典一般有其价值,但因年代久远,还需紧贴时代阅读鲜活的现实。学习读书除了已经被人总结并传播的知识外,还有生活中未被总结出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善于捕捉。除了知识经验外,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信息也非常重要。聪明人都是捕捉信息和分析整理信息,并作出判断的高手。人类所学所读书籍的知识与能力也在具体的生产生活的运用中变成信息,需要自己去筛选、借鉴和判断。孩子,虽然我们说要尽量的多读书,多掌握知识,但也未必都需要自身去记忆和获取。当代大数据为人类存储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在需要使用时,也可检索得来,但需要懂得检索的关键词和检索方法,所以,知识的重点要知悉,经常用到的知识要储备,紧跟时代,迫切需要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知识需要牢固的掌握。一般知识也可暂存数据库中。知识掌握多的人往往想法多,所以历史上的很多统治者并不希望普通百姓知识丰富,为此甚至实行愚民政策,哪怕全民识字也是当代才解决的问题。这边在愚民,那边统治者为自己的子女发展又请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直至今日,很多的创新知识都需要付费使用,所谓的知识产权。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有利于保护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会产生力量,当代的很多知识产权使用者或者知识产权所有者深知其中的道理。孩子,我们从事策划和创作过程中,前期也会经常注意自身创意策划的保护,不会轻易与人透露关键信息,甚至通过法律文书来保护。知识主要还是信息特征,当别人获得后,一般使用壁垒也不高,容易产生他人所期望的效益。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很多的高科技知识,这些知识即使发展中国家花巨额资金购买,他们也不会愿意出让。因为这些知识已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甚至比自然资源更宝贵。现在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只要是人工制造,都是高科技的产物,钢铁因知识可以变成飞机、船舶,植物纤维因知识改变可以变得比钢铁坚韧。
孩子,当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产生途径越来越多,存储也越来越便利。人在如此信息时代,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学习与生活,需要做好时间管理,不是简单的做加法,更会做减法,掌握有用的信息,专注“更少,但更好”,关注当下最重要的时期,安排好工作与学习的优先顺序,学习有用的知识,并将知识进行分类、总结与实践,以便加深印象,方便调用。清末张之洞说:“大约秦以上书,一字千金;由汉至隋,往往见宝;与其过也,无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择善而从。”就是告诉我们社会知识量越来越大,而真知灼见相对比例越来越小。当代知识量太大,有些知识也只是前人知识的兑水和稀释。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就需要选择,需要判断,择善而从,并能推陈出新,产生自己的知识,构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在构建知识能力体系过程中,还是要强调时空的定位,任何知识与能力都是有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点交汇点,这些时空点就标注了这些知识的特性,而有力于我们理解和掌握。
孩子,你现在是预备班学习阶段,还不需要避免好高骛远的问题,而是要避免面对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你们现在学习的知识,甚至培养的能力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以后从事专业学习的基石,基石建牢固了,后面才能在上面建设知识的高楼大厦。人类每个年龄段都有特色,像你现在的年龄正是博闻强记的年龄,要尽量多的记忆好基本的知识,当然,记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是在使用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记下来束之高阁。我在小学的时候根本没有学过英语,更不用说用英语对话,从而错过了学习英语的最佳语感时期,到初中的时候就感觉很吃力,一直未能开口多交流,导致现在的英语口语能力也不行,往往与欧美人士交流不畅。人生匆忙,已经无暇回到原地捡起曾经丢失的东西,需要一直往前跑,否者失去的东西会更多。当然,除了学习工作,我们都需要好好的享受生活,生活的体验也是在每个时间段都有特殊的味道,错过了,或者没有品尝到就无暇去懊悔,只能体验和品尝现阶段的幸福与快乐。造物主的万能,他总能变出每个年龄段的丰富花样来让我们追求和实践,体验和感悟。孩子,你正值青春年少,生活的美好长卷正缓缓展开,这些画卷中有青山绿水,有珍禽异兽,有花果飘香。长卷中道路也有千万条,你不但要放眼看来,还要思路清晰,腿脚灵活,选准道路,然后领略属于你的一路风光。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青年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研究系列论文。策划、制作、编导的京剧、昆剧、音乐剧、越剧、潮剧及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电影作品三十余项。策划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带队赴欧洲,美洲,亚洲国家讲学,考察,交流演出。
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国家重点院团,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活动及文化创意项目,开设《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戏曲美学》、《戏曲院团管理案例研究》、《剧目策划与制作》、《微电影鉴赏与剧本创作》、《美与美育》、《微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概论》、《民族艺术的美学追求》、《美与审美差异》、《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与现状》、《戏曲流派赏析》、《东方艺术赏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审美》、《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气场与能量》、《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企业家的人文追求》、《当代中国智慧》、《孙子兵法与中国智慧》等艺术讲座与主要课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