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纪念我们的青春《向往美好的生活 ——与孩子们谈论36个话题》

2023-2-9 10:00  |  来源:上海文艺网

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纪念我们的青春
  
孩子,上午好!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一个年青人的节日,也是你的节日。我们都是从年青时代走来,至今回味:感觉年青真好。但曾经的时光已然不复返,转眼人到中年,此时回忆过去时光,有喜悦也有遗憾。年青的时候要求学、要谋生就业、也要结婚生子,有很多的变化和不确定,但都是朝着人生期盼的目标前进,所以充满了希望。年青时感觉每天都是新的,花朵艳丽,空气清新,生活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希望。当然,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迷茫和困惑,甚至孤独与彷徨,年青的时候也是如此。我少年时期在乡下度过,需要求学和劳作,农村的体力活是比较累人的,特别是春种秋收的时候,大清早就要起床,需要肩担重物,或者是秧苗、或者是稻谷,也有可能是其它东西。农村很多东西的搬运都是靠人工,靠肩担手提。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但劳作要抢农时,所以往往也是拼尽全力。扁担压进肉里,手上也是老茧和蜕皮,有时还有夏日的骄阳和冬季的寒风添乱。少年时光,感觉很多的劳作是简单机械的劳动,要耐下性子,被动接受。农村的劳作很苦,我所居住的乡村农田少,劳作相对轻松,但已有这样的感觉,可见农民的不易。除了劳作,就是精神上的无聊,乡村的生活单调,信息也不畅通,往往东家长西家短的小道消息填补了人们的休闲空间。像我一个少年,也没法融入这个聊天的集体,也不感兴趣。当精神空虚无聊的时候,人真得很慌,感觉前途未卜,未来太多的不确定,因此迷茫与无奈。这种感受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经历,现在城里的孩子可能体会不会太深刻,感觉忙的事情很多,要么学习要么嬉戏,发呆无聊好像不常有,即使无聊也会用无聊的游戏和阅读打发时间,当然,时间虽然打发了,但依然会产生空虚的感觉。
  
  人是很奇怪的生物,不但追求物质的满足,还需要精神的食粮。当精神上空虚时,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而跟从别人,被人愚弄或者迷惑。所以,人要不断追求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要通过手耳身眼鼻舌等器官来感受与理解这个世界的现实或者虚拟、甚至想象的东西,并通过直观感受和主观想象进行信息填补和完型理解。人在精神上的相对丰富期应该就是青年时期,青年历经了儿童、少年,从家庭走向学校,甚至走向社会。青年对于社会的基本形态,比如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所接触和了解;思想、情感、理智都有所发展;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逐渐形成,这个时候人生的高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故此需要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也就是思想上相对的成熟,并有所开拓与创新。人身体的发育与成熟有自然的规律,有基因的遗传,生物的密码,所以往往是水到渠成,自然而言的事情。但精神的成长却非如此,有些人,不但青年时期无法精神自由,思想独立,甚至到中年、老年,辞世之时都是无法达到这个境界。身体上的侏儒外人一眼便知,但精神上的侏儒却往往难于直觉感知。不但别人难以轻易看出,甚至自身不自知的情况也很普遍。
  
  当然,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不是叛逆和极端个性,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就是特立独行。其实,很多这样的情况恰恰是精神不自由,思想不独立导致,然后又装出很有主见和个性的样子。思想自由与精神独立的重要特征就是树立自身的人生目标与思维方式、思想空间。自由与独立的前提是自己已经长大,而不是幼稚的孩童。所以精神自由和思想独立有基本的前提,首先是精神与思想的相对丰富,自己有并且能够自给自足、演变发展才能真正独立自由,否则就是知识上的无知与行动上的盲目。看到过很多的年青人,身体与精神的发育不同步,原始的身体力量无处安放,缺少精神的指引与安抚,故此躁动不安。刚刚讲到精神自由思想独立的前提是相对的自我精神与思想的丰富,同时特别强调要有相关体系的初步形成,并能够自我演化与发展。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的目的是让自身有目标,专注目标,且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就如工厂的生产线,精神与思想的生产线已经相对完整,初步具有生产能力,这时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才能生发出更多的精神产品,否则自我在精神领域建造了烂尾楼,占了空间还百无一用。
  
  年青人应该普遍完成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的前期知识、能力、情感、思想的准备工作,否者将难于承担时代的使命。当年青人已经完成这些储备后,就不能人云亦云,跟着老人走老路,这时就是需要开拓出广度与深度。年青时候是身体与思想与父母亲人分家、与老师朋友独立的时候,这时,要独立门户于社会,独立面对人情世故,以及金钱事业等等。当然这种分家不是抵制、排斥、叛逆,这种分家是能力上的独立,相互的尊重与理解,不再依附,而是较为平等的往来与交流。当然,这种独立要基本的能力和水平,否则独立的条件也不具备,很多的孩子能力不够,精神发育还不完全的时候,张扬个性,甚至逆反,就是精神成长过程中的畸形。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的人能够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有更加理性与周全的考虑,尊重相互的规则,懂得平等的契约。当然,这个交换过程实现需要自身具有生产能力,特别是精神生产能力。社会与家庭为何在这个时期要迫切鼓励青年人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呢?因为年青人的社会舞台已然搭起,他们到了逐渐唱主角接班的时候,如果人类还是走老路、看老戏如何发展呢?时代有所不同,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时代属于对它们最敏感的人,年青人才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开创人类的未来,相信他们开创的未来会更美好。社会的发展一定是抛物线,当一代人的力量减弱时,在这个抛物线向下走时,就需要年青人来接力,重新把方向抬起,上升,然后完成他们的使命,然后再让更年青的一代来接力。年青人接力时代、社会发展的契机不可错失,这既要年青人的主动作为,也需要中老人的知趣。年青人若错失接力时代的良机,将逐渐被老人同化,而重复原来的轨迹,仅仅可能减缓社会下行的速度,但下行的方向不变,最终需要等待下一批年青人来接力提升。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为何如此呢,其中的道理在上面文字中反复阐明,需要领悟。社会发展的宽度与深度需要年青人来拓展,年青人往往能开辟新领域。社会固然要精耕细作,但仅是存量发展,空间潜力毕竟有限。开拓出新领域,才是增量发展,拓展后的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你还年青,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即将在肩,你准备好了吗?知识、能力、情感、理智的储备到位了吗?当然,年青人不是万事具备才来接棒社会与人类发展,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只是具备了边学边干的条件而已。
  
  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除了需要目标指引,还需要责任这个压舱石,否则,人生的小舟轻飘飘难以经历风浪。今天起床既看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写给青年的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其语言平实,道理深入浅出。他分享了两个小故事。一个就是少年辍学,书籍稀少,仅有《新华字典》,他讲述了求知欲驱使他反复阅读《新华字典》的故事,其文字积累,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源于此,可见,人生境遇不好往往是复杂的事情能够简单做的契机,坚持也有不错的收获。他还分享了与爷爷割草归途中遇到狂风的故事,虽然狂风一时凶猛,但终将过去,只要自己不放弃,能坚持,即使不能进步,也能坚守以待时机。人生必然要经历风雨和挫折,年青人更是如此,当责任与使命大于能力时,就需要经历考验,锻炼能力,从而不断强大。年青人在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时,一定要树立起相应的家庭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单位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些责任感成为精神与思想的内核,其所谓的精神自由有如浮萍,无根漂浮;又若风筝,却断线坠落;如果没有这些责任感成为精神与思想的内核,所谓思想独立,也仅是搭建了个茅草屋,遮不了风挡不了雨,思想安不了家,既发展不了自我也团结不了他人。责任感产生的前提是心中有他人,这个他人是父母亲人,同学朋友,这个他人更应该是民族与国家,甚至全人类。有多大的责任就能激发多大的能量,并生发出相应的精神与思想。前辈革命者心怀理想,先贤哲人往往胸怀天下。有目标指引,有责任随行,精神会更厚重,思想会更深邃,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时代与历史的使命。
  
  孩子,你还小,算是青少年吧,其中的道理未必全懂,但还是要先与你交流,你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慢慢领会其中的道理。当然,这些道理也仅是你人生的参考,可能你不久的将来,你悟得更深,行得更远。《孟子·离娄上》曰:“人之忌,在好为人师”,此处“好”即炫耀的意思,我非炫耀。人生总是需要学习,学习就有老师,我并非炫耀自己的思想,而是真心的给予参考与借鉴,但终归是说来容易实践难,这些道理我将用一生去实践,虽然已然不年青,但心中理想与志向依然,只是前途或可限量,不像你们青少年,与时代同步,必将引领时代发展。古人王勉有云:“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做学问当然首先是丰富自我,不能只是炫耀而停于表面,自我满足于一知半解往往难有更大的发展。希望孩子能够在理解和领悟的过程中,产生自我的认知、感想和理论,真正成为一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建造者,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思想成果。中国古人总体比较含蓄,做学问除了丰富自我外,还需要承担社会使命,要勇敢的把真知灼见分享于社会,所谓著书立说,传播精神智慧。对于自己孩子而言,父母一生都有此使命,只是不能自以为是,因为人生的境遇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也要差异,这些体会也是我人生中切身的体会与感悟,形成文字即是对自身思想的整理与完善,也是期望有利于你的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以上感悟有利于你事前准备从而更好的攻坚克难,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形成共识,加深理解并培养能力。
  
  阳光明媚的“五四”青年节,虽然因疫情身不由己、行动限于小区。但精神依然可以自由畅快飞翔,当飞到一定高度时,能一览众山,能洞见全貌。青年节快乐,青年除了精神自由、思想独立的追求外,还要永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这样的青春少年,岁月激情,人生美好。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青年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研究系列论文。策划、制作、编导的京剧、昆剧、音乐剧、越剧、潮剧及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电影作品三十余项。策划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带队赴欧洲,美洲,亚洲国家讲学,考察,交流演出。
  
  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国家重点院团,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活动及文化创意项目,开设《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戏曲美学》、《戏曲院团管理案例研究》、《剧目策划与制作》、《微电影鉴赏与剧本创作》、《美与美育》、《微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概论》、《民族艺术的美学追求》、《美与审美差异》、《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与现状》、《戏曲流派赏析》、《东方艺术赏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审美》、《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气场与能量》、《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企业家的人文追求》、《当代中国智慧》、《孙子兵法与中国智慧》等艺术讲座与主要课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