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精神消费与精神生产《向往美好的生活 ——与孩子们谈论36个话题》

2023-2-8 11:39  |  来源:上海文艺网

精神消费与精神生产
  
孩子,上午好!
  
  今天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居家除了抗原检测外,还下楼进行了核酸检测,目的无非是做好排查,做好防范。期盼疫情早点过去,然后就能快快乐乐去学习、工作与娱乐。人类有群居特征,不但有家庭生活,还有社会生活,群居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你在家也想念班上的同学了吧,也希望与他们嬉戏。现在我们虽然居家,但还是离不了社会,现在家里的物资大部分都是团购得来,这些物资都是他人生产,并靠着快递小哥送到小区门口,我们明天都要消费不少的蔬菜和粮食,有消费就需要有生产,否则就没有物品提供给我们消费。物质领域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简单明了,比较方便理解,特别是基本的生活物资,我们吃的大米是农民伯伯耕种活动,他们就是生产者;我们吃得蔬菜同样如此。这些物品因供求关系而价格有所变化,现在是疫情期间,物品相对平常要贵些,但再贵还是有一定范畴,生活必需品是面向大众消费,需要大众普遍负担这些消费。相对物质生产与消费关系而言,文化与精神层面的生产与消费相对复杂一些,其生产的物品未必来源清晰可见,很多文化精神消费品源于人的情感与思想,然后通过文字或者图画、视频等表达处理。孩子,比如你读的小说、看的作文,甚至是数学题,基本概念,化学公式等等,都是别人劳动的产品,当然这种劳动是思想劳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甚至机器人代替了很多的人工劳动,比如农业生产,播种收割都要机器代替,当然,农民伯伯也要付出辛劳,这些辛劳可能与原来的耕田、播种与收割不同。这是,他们更多的精力要放在管理上,比如什么时候要安排请人耕种,什么时候要施肥打药等等,所以,原来侧重体力劳动的生产也逐渐转变到侧重脑力劳动,一些农场已经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侧重精神生产。你看看自己身边的长辈与朋友,他们大都在从事脑力劳动,我是一名教师,我们工作就是传授知识,这些知识前人已经发现或者创造处理,这是我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工作要求,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然后更清晰明确的传授给学生们,这些梳理、分析和总结的工作也是生产,就像现实世界中的分拣、包装与运输等等。当然,我不单只是对他人的知识进行整理,我还需要从他人的知识梳理、分析过程中得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些感悟与思考,有些可以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有些可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当代人精神层面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重要,因为满足了吃穿住行基本需要的人们要吃好、穿好、住好,要交通快捷出行方便,这些都需要人类去思考创造,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孩子,人的成长需要吸收物质营养,才能逐渐的长大并强壮。这些物质与营养都是他人在生产,我们来消费。但我们拿什么与人交换这些消费品呢,不是金钱,而是金钱背后的劳动。我通过知识生产与精神劳动,通过授课或者创作,满足其他人精神上的需求,然后得到了工资,这些工资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地里长出来的,是我通过精神劳动交换过来的,然后,我们家用这些工资就交换基本的生活物资,以及其他精神产品,比如我们偶尔去看电影,这些电影就是别人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电影的生产过程需要剧本创造、演员表演、导演执导,摄影拍摄,后期剪辑等等工序,每个过程中都要生产者的加入。物质生产的消耗往往比较直接,农民伯伯种下了苹果,我们通过其它劳动获得金钱,然后用这些金钱买来了苹果,然后吃了消化,这个苹果就完成了其生产和消费的环节,并且这个苹果若我已然吃了,你就无法再消费和享受。但有些物质并非要消耗其形体,这些物质也可以今天买来消费,明年又卖卖给别人消费,比如一块玉石,自己买来欣赏后还可以转卖给别人重新获得金钱,卖个他人继续消费。但这类物品一般也有损耗,重新卖个被人可能要折价。但也有些物品,自己买来消费后,还能够溢价卖给别人,这类物品都值得投资,但要考虑有价无市的情况,听起来价格很高,但实际是虚高,并来买,或者溢价来买。精神层面的消费品往往不会消费其形体,其价值是形体背后的思想与情感等等,并且这些思想与情感需要消费者调动内心的相应精神与情感才能共鸣或者有所感悟,而实现消费。我们举例电影作品,一部电影可以一个影剧院的人都去观看,每个人看都都能获得大体的认识和理解,当然也有不同和差异。当然,精神产品若你独占其形体或者形式,那么也不能实现群体的消费。精神产品的消费指向未必大清晰,比如有的电影就热门,有的电影却无人问津。不像农民生产的苹果,其价值大家的熟知,对于精神产品的价值评判相对复杂,甚至很多价值,当世未知,而后世闻名。
  
  孩子,你现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消耗着物质产品促进生理成长,也需要消费精神产品,促进心灵、情感、理智与思想的成长。俗话说吃什么,获得什么营养就能长什么,精神世界也是如此,故此要选择自己的精神食粮,不但要健康,而且要相对全面,不要过早偏食。食物偏食容易营养不良,精神层面也是如此。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小孩子都容易胖,虽然现今谈不是胖,但也要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好的体型和健康的身体。与物质世界丰富一样,精神世界也是如此,现在的精神消费品十分丰富,有些孩子不懂得选择,好坏都在消费,或者食而不化,未能很好的吸收。这样就容易看起来虚胖,感觉形大但力亏,其实缺少力量,所以,精神世界的粮食选择要有辨别,懂深浅,年轻时相对全面,但起码都要健康,在消费精神食粮的同时,还要吸收,不能食而不化,不但无益健康,还有负担。
  
  孩子,在事物的摄取和消化的过程中,人的消化能力不同;同样,在精神食粮的摄取与消化上,人的差异也很大;但可以通过锻炼来促进消化能力的提升,所以,如身体锻炼一般,精神领域也需要锻炼。这种锻炼有情感锻炼,思维锻炼,毅力意志锻炼等等。人在物质领域有吸收就需要消耗,精神领域也是如此,否则就无法新陈代谢,健康成长。在精神领域的代谢多通过记忆、思考、锻炼来完成,这些过程要产生精神产品才有益健康。像你这样的年龄,喜欢猎奇,也喜欢游戏,但不建议只是成为别人的产品的消费者,并且消费后没有任何心得和体会,也没有分析和思考。所以,我一直提倡的是,若你喜欢某类小说,看完后要总结小说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别人的创作能吊住你的胃口,为什么有些游戏能让你欲罢不能,要去分析这些原因,否者你就别人的精神文化产品牵住而丧失自我,成为别人精神产品的奴隶。我总是要求你喜欢的小说最好自己来写,爱玩的游戏自己写代码来开发,这样,你在这个领域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而是一个贡献者。在精神领域也是鸦片和毒品,而且精神领域的这些毒品对人身心的危害甚至超过现实生活中的毒品。凡是自己在消费过程中完全丧失主观能动性的消费品,都应该警惕,这些消费品迎合了人的私欲,慢慢把人拉下正轨,从而走向歧途。
  
  孩子,在现实世界中,父母给你辨别哪些食品有益,哪些物质有害,在人类现实世界中的食物多能较为轻易的辨别,但精神领域的食品不一样,很多的精神产品,父母也没有体验过,其危害显而易见却往往说不清道不明,这是,你就好慎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般广而流行在主流社会的书籍都是健康有益的,但小到流传或者网络隐藏很深的精神产品,就要辨别它的利弊了,在你年少的时候,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并不建议你去接触这些精神消费品,因为这些往往是垃圾,甚至毒品,但披着华美的外衣。正像现实世界一样,有营养的事物未必都美味,所以精神食粮的摄取也不能全凭喜好,有些书本就是要去啃,虽然吃起来费力,但营养丰富,往往是人类知识的精华。出来辨别精神食粮外,最重要的是最精神世界的生产者。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精神生产,你的人生也是如此,有消费有生产才能促进平衡,促进健康发展。现在,你未必能有量大质优的精神产品,但生产也是一个积累,逐步进步的过程。现在,你看过的书籍,不但要记忆,还需要去分析,模仿,创作。若看了一篇美文,就试着模仿写写;若攻克了一道难题,就试着去设计一道难题;若欣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就试着自己吹奏让人去欣赏;若得到了一个原理,就试着就试验。学与用结合,就是消费与生产结合。有了精神的生产,其消费能力也能够提升,若只进不出,终将无法长久。
  
  精神食粮的生产者不但是智慧的人,也是高效的人,甚至是快乐的人。在消费被人精神产品时,我们是索取,处于相对低的位置,也是相对的被动;而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其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特性与相关原理都十分清楚,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自身的主体意识激发,意志独立而坚定,这样,你就是在精神上独立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客观的判断,理性的思考,从而能感受到作为精神上的主人翁的乐趣,而不是仅仅的消费者,依附于别人,在精神上却少独立与自由,总有压抑和奴役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现实世界能够很轻易的辨别和理解,在精神世界却往往被忽视,但潜移默化,终将失去自我,而缺少自由的快乐。没有人主观上像依附他人,不管是现实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但很多人的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无人指导明白这些道理,或者自身也不了解,即使了解又缺少锻炼,这样在现实世界虚弱,在精神世界也是如此。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是超越生理快乐、甚至超越一般的精神享受,这种快乐建立在自己提供了精神产品给予大众,别人在你的精神产品中得到营养,从而对你尊敬而仰慕。
  
  孩子,努力学习吧,尽快的在生理与精神上成长,不但体魄健康,而且精神富有。在生活上,父母能够照顾你的生活,清晰的明白各种营养对你的作用,也会督促你不要偏食,你在上幼儿园以及之前,吃饭从来不挑食,也喜欢吃蔬菜,但现在有些挑食,蔬菜也吃得少,可能是身体发育,需要摄入高蛋白物质,但营养均衡还是非常重要。相对生理上的营养,我们更关心你心理上的健康与成长。其中还是提醒这样几点:一是精神食粮要选择,不能好坏都选择;二是在年轻的时候,要注意营养均衡,反映在学习上及时不能偏科,等打好基础后,读高中大学时,或者可以专注自身优势发展;三是精神食品的摄入后要及时消化,不能只满足与猎奇而没有很好的咀嚼,也没能很好的消化;四是有摄入就要有代谢,有消费就要有生产,不要做纯粹的精神消费者,而要做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只有生产者才有社会的价值,才能真正为他人和这个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孩子,言尽于此,少看无益的网络小说,少玩玩物丧志的游戏,吃什么补什么,精神世界的垃圾食品少接触,多吸收伟人、哲人、科学家、智者创造的精神食粮,这些知识与智慧才有利于你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强大。你要好好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勇敢的做精神世界的生产者,为人类贡献聪明才智!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青年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研究系列论文。策划、制作、编导的京剧、昆剧、音乐剧、越剧、潮剧及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电影作品三十余项。策划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带队赴欧洲,美洲,亚洲国家讲学,考察,交流演出。
  
  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国家重点院团,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活动及文化创意项目,开设《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戏曲美学》、《戏曲院团管理案例研究》、《剧目策划与制作》、《微电影鉴赏与剧本创作》、《美与美育》、《微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概论》、《民族艺术的美学追求》、《美与审美差异》、《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与现状》、《戏曲流派赏析》、《东方艺术赏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审美》、《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气场与能量》、《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企业家的人文追求》、《当代中国智慧》、《孙子兵法与中国智慧》等艺术讲座与主要课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