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求真 向善 追求美《向往美好的生活 ——与孩子们谈论36个话题》

2023-2-6 13:46

求真  向善  追求美

孩子,上午好!
  
  我昨天做志愿者到晚上十点多,主要为小区居民消杀和分拣快递,这些快递物品都是他们的物质保障,能为大家做点事情还是很充实。大家团购的物品不一,有基本的生活物资,米面油盐和水果,也有人团购了饮料和香烟等。在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降低了生活的基本要求,免得给志愿者添太大的麻烦。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小区居民继续下楼做核酸,做好个人防疫安全,也是为抗疫做贡献。随着疫情的缓解,有些工厂企业已经开始复工复产,确实,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最光荣,人们通过劳动分工不同,生产不同的产品进行交换,从而形成了市场,并通过交换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正是因为社会分工,每个群体都要完成自身的产品生产,这样产品质量提升,数量增加,生产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二十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艰难取得胜利,到1889年7月,恩格斯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每年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从此,这个节日就延续至今。工人们争取既要劳动也要休息和娱乐,因为生活不能仅有劳动。
  
  人在社会分工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这些分工结果不同由个人、家庭、地区、社会与国家等等不同的原因造成。人的体力是天生的,故此体力劳动理论上谁都能够适应,但脑力劳动需要积累知识与技能,有些人有机会参加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当社会需要时,他们就能从事相关的工作,承担相应的社会分工。当然,社会也并非每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中的缘由很多。有些人因为家庭出身、父母长辈的重视程度不同,或者是自身的努力不够,主观或者客观上未能完成一些社会分工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为了生存就从事了偏体力劳动的工作。当然,任何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文明社会尊重个人平等。但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往往大众从事的产业其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时,商品的附加值不高。而某些高科技、有品牌,依赖高智慧人群或者垄断性产业完成的生产,这些产品作为商品往往就有较高的附加值,能够在产品交换中获得优势。其中的道理也比较简单,大众基本生活物资是每个人都需要消费,不管任何国家和组织,为了保障大众的基本生活消费,都会重视基本的生产保证相对廉价的产品供应,因为这些产品不充沛,或者基本人群都消费不起,社会就会动荡,组织结构就将破坏。而一些高消费、高科技产品,其未必是人类生活当下迫切所必需,且生产有相当的技术或者准入门槛,故此,这些产品会因为市场所谓的供求关系而抬高其价格。
  
  孩子,这个社会最根本的性质是人性和组织性(或者称为社会性),研究社会就要研究人性和组织性。人性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需占有生存或者生活资源,这些资源或者在自然世界中获取,或者在社会生活中获取。人类至今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与分配基本稳定,不是个人私有就是组织或者国家所有,或者个人力量难以获得。所以纯粹的自然世界中获取生存、生活以及生产资源极其困难。人类靠个体生存、生活与生产的时代已然过去,人类个体多依靠组织、或者国家生存、生活和生产。故此,在社会生存、生活与生产都要融入一定的组织与社会,这些组织小到学校社区、工厂企业,大到城市结构和国家集体。至于自己参加到哪类组织,从事何种生产,我们最能把握的就是自我的奋斗和努力,其它的很多分工缘由个体难于把握。在我小时候,根本都没有职业这个概念,做个工人就感觉很好,当时的社会职业分工较少,农民与工人为主体。后来因为大学读了师范,因为当时师范大学基本不用交学费,且每月都有生活补贴,这样对于自己的家庭就几乎没有负担。也是因为读了师范专业的原因,所以在职业选择上做教师就相对顺理成章。当时,也没想过要到上海来从事教师职业,反正那边有信息就往那边去投简历应聘。正是因为自己有了师范专业知识,所以被教师这个职业较为轻易的接纳,并在教师岗位上不断努力。孩子,我们要融入这个社会,参与社会分工,就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包括科学、社会与审美等各方面。这些知识与能力有利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社会与审美的规律,从而能够服务社会,进行一些创造性劳动。
  
  这个世界的知识体系大体可以归纳为求真的科学体系,比如,你们学习的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等学科,这些学科以认识把握客观规律为主;除了求真的科学体系,还有向善的社会学体系,这个体系中以人类及相关组织为研究对象,你们学习的政治、道德、法律等课程都属于这个范畴;除了以上两类外,还有就是美与审美的美学体系,该体系研究美与审美为主体,如设计学、艺术学等等学科。当然,不管是崇真的科学体系,向善的社会学体系,还是审美的美学体系,三者的界限未必都十分清晰,各门各类的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和互融,比如建筑学,简单举例如建造一座房屋,你就要用到力学、材料学等科学知识,也要考虑人性特征与家庭结构需求,这些就是社会学的范畴,但其结构美观、设计艺术上的特征就要用到美学知识。你看,这么简单的工作,都要用到各类知识与能力,所以,求真向善审美的基本知识与能力都应该具备。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生存,需要向自然学习,就需要把握自然的规律,通过定义、分析、概括、总结这些可以重复实现的现象与本质,我们把这些可以认识、模仿的现象与本质称之为“真”。人类把握真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模仿和创造,如东方人认识的太阳东升西落,就是我们认识的“真”。掌握了太阳的这些规律,我们就能够通过东升西落辨别时间、向阳而居、进行耕作等等。所以真的目的是为了生产与生活有用,如果,太阳的起落没有规律,我们就不能把握其所谓的“真”,就不能加以运用,相类似的比如潮涨潮落、冬冷夏热等等。人类认识自然的规律,就能更好的顺应自然从事生活与生产,人类的其它认识也是如此。人是依赖自己的感官、思维与智慧认识真,当人类的感官、思维与智慧发生变化时,或者自然发生变化时,原有我们把握的真也可能不再存在,甚至以原来的真恰恰相反。所以“真”的存在有一定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是这样,一定条件下又是那样。比如水的形态,你就不能说水一定是液态,它也可以是固态和气态。所以,我们把握真,一定要了解其相应条件。我们在从事科学实验或者数学计算过程中,结果与答案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条件,看清条件或者条件成熟时才有相应的结果与答案。当然,有些结果与答案,已经被人类反复验证了,而且相应的条件在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变化,这时只要记住相应的答案就可以。所以把握真的基本规律就是“条件—变化—结果”,如刻舟求剑,就是分不清条件与结果间的科学联系,导致荒谬的结果。只有真正分清真正地条件,然后催化产生变化,然后就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多是把握“真”,运用“真”;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就要把握“善”,运用“善”。所谓的“善”,就是现实情况下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善有其普遍性,但也有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可能会因时因地产生变化。原来的善,今天可能就是恶,当下的一些所谓的恶,可能也会成为以后的善,并且,不同的立场,其善恶观也有不同。我们在此讨论的是相对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所谓“善”。人性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人类的智慧都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我”。原始的人类意识大都是追求利我,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但人的社会性属性又导致狭隘的利我,往往会被组织与社会所不容,甚至淘汰,所以人类在社会发展中认识到很多情况下利他即是利我,因为组织行为会对利他行为有所褒奖,这就是利他行为的原始动机。每个人都只是利我,就无法促进社会分工,也难于进行商品交换。当代的任何社会生产都有组织相关成本,如管理与宣传、政府税收等等。这些组织都鼓励相应的利他行为,因为极端的自私,组织无法运行。孩子,我们身处社会,从来到这个世界就享受了相关组织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如家庭的抚养、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国家政策支持等,所以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相应的回馈家庭与社会,这样组织才能延续这种利他行为,从而保证运转。实际小到班级的管理也是这样,有很多的义务与公益活动,并且班级的付出一般都没有金钱的直接回报,但班级管理与运转需要这种行为,班级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助互赢文化,培养出能够为社会付出的人。当然,组织要保持正常运转也需要肯定、鼓励,甚至是奖励为组织而无私的奉献着,这样才能良性循环,也温暖了奉献者的心,当然这种回报更多是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向善的人维护现实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且有利他精神,而得益者也会拥护和尊敬这类人,这也是组织与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向善相关的品质就是诚实、正直等等,这些品质的养成其基础就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以及利他思想与行为。当然,社会也有伪善行为,以行善为骗局获得自我的最大利益,但伪善一旦被揭穿,此类人容易被人唾弃。同时,所谓的“善”也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才能服务更多的人,发展自己,把自己锻炼为一个有能力真正帮助他人或者社会的人,往往成为成长的第一要务。我们也不能以行善沽名钓誉,往往这些名誉都是过眼烟云,最终得不偿失。再有,所谓的利他也看对象,并非所有人都值得帮助或者值得你的付出,如果你的利他行为养成他人懒惰习惯和谋利的心理;如果你的利他行为是帮助了恶人危害社会;或者你的利他行为违背了社会奖勤罚懒,惩恶扬善,多劳多得的基本运行体系,也非好事。故此,帮助真正应该帮助的人,或者值得帮助的人也是需要智慧辨别和判断。当然,善有小善和大善,现存之善有利于当代但不一定利于未来,此时此地之善也不一定利于彼时彼地,这些都需仔细分辨,故此不必过于偏激或者绝对。
  
  崇真利于自身把握规律,从而抓住现在,甚至谋划未来;向善有利于立足社会,树立道德品牌形成合力,从而得道多助;但若要人生幸福,最好还要懂得些美与审美的知识,具备相关的能力。美是超越了实用的真,与道德的善的一个概念,所以科学层面与道德层面未必能准确评价美,有人说美是人类本质的感性外化,强调了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且指出了其感性与形象性特征,但对于人的本质认识,人类还未能全面把握,故此对美也未能全面把握。但有一点确乎是肯定的,那就是美一般与好关联,所以汉字有“美好”这一词汇,所谓美即好,好的事物多是美的。以人类尺度理解的“好”,往往会让人开心愉悦,所以美好共存有一定道理。美的事物最终都能净化内心或者产生愉悦之感。美的事物未必都能成为商品,但成为商品的事物若具有美的特征往往有较高的附加值,这点在当代商品、艺术品生产中经常被重视。美的事物被人喜欢,这体现了人的本质。孩子,美与审美能让自己有更敏锐的感官,并且更能调整身心统一,从而幸福快乐。物质的占有和享受毕竟有限,且现实也未必都尽如人意。但精神的层面却能自我完善,主体特征明显。什么意思呢?就是生活中的物质占有和享受都是有限的,真正占有了也未必会快乐,且这种快乐偏世俗,相对短暂,但精神方面对于美的追求,或者对美的欣赏与创造,却能让自身认识到更真实久远的价值,从而更容易愉悦,并且这种愉悦感脱离世俗,甚至与别人不产生太大的关联,而能独自享受与回味。美的事物往往与情感关联,比如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常常记忆犹新的是具有美好情感参与的事与人。认识美、感受美,往往能从功利中暂时脱离出来,从而增添生活的乐趣以及人之为人的乐趣。人生还是需要些闲情雅致抚慰躁动的心,用美与美的事物来安放灵魂。这些你现在未必懂,但逐渐长大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当然,追求美还是要发自内心,虚假的附庸风雅也是累人的事情,没必要去迎合他人。对美的认知可以学习,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培养,无非是多听多看多想而已,慢慢就看出了门道,想出了头绪。但不管是美的欣赏还是品鉴,最好不要终于此,最好还要有些美的创造,创造一部画,哼唱一首歌,设计一个建筑款式等等,当然这些创造都不必中规中矩,表达自我即可。甚至可以仅仅在脑海中呈现,想象来描画即可。美的事物能够滋养心灵,抚慰情感,促进精神独立。学习之余,工作之余,多听多看,多想多感,人生不必急匆匆的追名逐利,名利这些只是完善自我伴随而来的副产品。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完善自我,全面发展,从而幸福快乐。
  
  时间一天天过去,自我意识在心头隽刻下历史的痕迹,这些痕迹本无意义,但因为与幸福与快乐相联从而长存心底。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青年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研究系列论文。策划、制作、编导的京剧、昆剧、音乐剧、越剧、潮剧及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电影作品三十余项。策划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带队赴欧洲,美洲,亚洲国家讲学,考察,交流演出。
  
  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国家重点院团,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活动及文化创意项目,开设《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戏曲美学》、《戏曲院团管理案例研究》、《剧目策划与制作》、《微电影鉴赏与剧本创作》、《美与美育》、《微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概论》、《民族艺术的美学追求》、《美与审美差异》、《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与现状》、《戏曲流派赏析》、《东方艺术赏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审美》、《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气场与能量》、《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企业家的人文追求》、《当代中国智慧》、《孙子兵法与中国智慧》等艺术讲座与主要课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