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骨子里的中国

2022-8-15 14:29

  从见证上海发展的万国建筑群,到中国现代金融业象征的陆家嘴金融城,从 1.5亿美元改造的上海新天地,到纯粹体现居住意义的上海 居住社区,以建筑角度来看,这些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海派建筑一脉相承的元素。如万国建筑群融合了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多种风格,而矗立于陆家嘴金融城的金茂大厦则利用了我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作为上海石库门住宅的典型代表,上海新天地则经过改造和设计,加进了新的内容,外古朴、内舒适,旧瓶装新酒依然呈香。


  因此,如果说用建筑勾勒上海,那么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代表的是一种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而陆家嘴金融城则代表了现代上海的发展方向和开拓精神,新天地的石库门代表的则是海派建筑的更高品味。但三者中,同样都拥有海派建筑的因素,也即体现了海派建筑典型的包容、含蓄、大度、创新,可以容天下建筑为一体的的风格。

  上海同时还是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 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 如上海的地标—— 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与金 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 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壮丽的天际线之一,而 2014 年将建成的上海 ,更会为“东方巴黎”添上灿烂的一笔。

  今日的上海,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 ,更是集合了各类海派文化建筑之地。

  海派建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开放和吸收是海派建筑风格的特征,这也是上海这座仅有两百多年城市的特征,海派建筑的复兴也是对于这种精神的传承,而浦东二十年的巨变,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从城市化的载体角度而言,更体现在更具功能性的建筑层面。目前上海正在谋求第三次转型,相信建筑作为这座城市的载体,开放和吸收的精神也会更加的明显和突出。

  可以说,上海一直保持着中国经济、金融、 贸易 的地位,而与这种地位一致的则是其与先进文化同步而进的精神,一方面从外部汲取养分,坚持的东西,另一方面敢于变革创新,进行融合和突破。从建筑层面来讲,如果说政策和文化氛围对于上海建筑的保护是关键因素之外,那么复兴主要来自敢于革新和融合的精神。因为政策和文化氛围,上海的老建筑至今仍保留在繁华的地块周围,也因为敢于革新和融合的精神,上海才有了陆家嘴金融城、环黄浦江住宅区、上海新天地这一类新型的建筑。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