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异的魔都,变化总是猝不及防的~很多东西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去看就已经消失了......
然而,上海有64条马路,它们却是永不拓宽,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变化、历史和文化。
今天跟大家来聊聊其中两条马路,溧阳路、山阴路。
虹口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居地。海派文化,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海派的文化符号。
【溧阳路】
溧阳路原名狄思威路,1983年因四平路拓宽,溧阳路被分成了两段,分别是四川北路至四平路、辽宁路至黄浦江虹口港。
在名人故居集聚的这段长约594米的林荫路上,聚集了48幢花园小洋房,是全上海花园洋房集聚密度最高的马路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花园洋房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有的是灰砖红瓦,有的是英国建筑风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花园洋房群与路上众多名人故居和建筑相映生辉,更添几分复古和文化气息,故溧阳路也有“虹口文脉缩影”之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虹口历来是旧上海一票名人的根据地,山阴路,多伦路,溧阳路三位一体的结构,更是给名人的各色私人聚会提供了天时地利。
如今,多伦路已经成了上海名片,规划多了,自然也就显得无趣,山阴路一样名声在外,整天都有日本游客拿着相机穿梭在早已不冷清的小马路上,显然,只有溧阳路还算是一方养在深闺的宝地,随意行走,竟然也能撞见那些躲藏在历史中的轶事,当然,还有那些沧桑传奇的缔造者。
溧阳路1269号曾经是郭沫若的故居,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年,郭沫若就住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咱们的朱德元帅还在此度过了60寿辰,与郭老相隔几十米的,就是鲁迅先生的藏书室(溧阳路1359号),说起这栋书楼,还颇有些来历,鲁迅曾以内山书店店员镰田诚一的名义租下此屋,这里的藏书曾经有6000册,其中包括瞿秋白文稿、柔石的遗著及纪念物等。
1936年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就搬离了这里,藏书室的藏书也一同搬去。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绝大部分藏书由北京鲁迅故居保存,藏书室就成了民居,现在想想,这未尝不是这栋楼最好的解决方案。
|鲁迅藏书室实景图
【山阴路】
山阴路长651米,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不似四川北路那样繁华喧嚣,安安静静的可以聆听与感受它的百年历史,以及里面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1年,位于沪北的施高塔路修筑,即是山阴路的前身。之后的山阴路上各式建筑林立,虽看不到气势恢宏的大型建筑,也没有极尽奢华的旧时豪宅。
但要论及建筑的多样性,山阴路堪称近代民宅“博物馆”。以恒丰里、四达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建筑,以大陆新村、文华别墅为代表的新式里弄。
以千爱里为代表的日式花园里弄,以及独立成套的西洋式公寓施高塔大楼,都集中在这条小马路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山阴路最引以为豪的是,这里曾聚集了大批文化名人。1933年4月,鲁迅搬至大陆新村居住,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搬到山阴路后,鲁迅跟诸多挚友成了邻居,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就住在不远处的千爱里。大陆新村的对面是东照里,鲁迅时常去瞿秋白家走访。老友茅盾也在鲁迅迁至大陆新村后搬到了山阴路,两人的联系就更频繁了。
|鲁迅故居实景图
看完溧阳路、山阴路,你是否也了解了虹口海派文化呢?这么多年,他们一起见证了上海的变化。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