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秦怡逝世,很多的朋友在微信圈表达哀思,有图片有文字。为了表现与秦怡曾有交集,朋友们发的多是与秦怡的合影,有图有真相,证明他们确实在生活中认识秦怡。这些朋友各行各业,有些是文艺领域,有些是教育界,有些是机关干部,有些是企业人士,也有公司普通职员。我惊诧于这么多的朋友认识秦怡,并与她有合影,甚至感觉不认识秦怡,没有合影,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谈论秦怡逝世的这件事情了。秦怡作为演员不可谓不知名,享有“人民艺术家”、“最美奋斗者”称号,曾获各大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但这样一个著名表演艺术家,却与很多的普通老百姓聊过天、合过影、吃过饭。他没有所谓的架子,不假不装。有些当官的要架子,明星讲架子,所谓的架子就用来抬人的,自己不怎么样,往往靠人抬,别人抬起来后他还感觉高人一等。秦怡没有架子,也不需要架子,他的名声和成就都是靠自己奋斗得来,他的艺术生命来源于生活,她要诠释角色,就需要向老百姓学习。作为演员,她深入普通老百姓中间,与他们打成一片,从而获得大家的尊敬与纪念,她是艺术家,也是邻家老太太。演员表演的未必都是达官显贵,很多角色都是普通人,这些演员在戏里可以装得低调务实,深入生活,现实中为什么不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呢?为什么不能与老百姓合个影,说几句话呢?

秦怡老人我是认识的,今天她逝世了,我倒不是凑热闹纯粹表达点哀思。我是希望大家、特别是演员们能向她学习,学她对艺术的投入,生活中的真实。她一生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演员,一个普通文艺工作者,不需要靠包装来提升形象,不需要靠宣传来吹嘘演技,不需要靠资本运作来抬高身价。她是一个真实的演员,一个从老百姓中来,与老百姓交往,演戏为老百姓服务的普通演员。记得十年前朋友请秦怡、白桦和我相聚,就在上海静安区延安西路边的一家精致的本帮菜馆吃饭。当时她快九十了,我们是初次见面。我对她演出的电影以及其中的角色没有特殊深的印象,但我知道她有名气。见面后,我惊讶于她的优雅与真实,她的气质是美丽脸庞上自然显露的、历经沧桑后的平淡祥和,波澜不惊。她言语不多,美丽而大方,席间大家只是轻声细语的聊聊天,品品菜。白桦和她是老朋友,坐在她身边,与她交流比较多。她不是众星捧月的明星,不求关注,我们也不多打扰她,各自与身边的朋友聊天。饭后大家互赠了小礼物,不记得秦怡送我什么,倒是白桦老人送我一本签名寄语的诗集存着,后来也转送给一位爱好诗歌的朋友了。饭后也有合影,合影时两位老人执意要站着,实际腿都不太好了,白桦还坐了轮椅,秦怡还能站起来,但我们坚持让她坐着,这些合影至今存在某个优盘里,现在也不想去找来。秦怡不但对我和朋友客气,在座的有几位朋友跟文艺不沾边,与她素未谋面,但她也很客气与人交流,合影留念。秦怡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的表演艺术家,她在生活中不表演,在舞台上表演很真实,她是一位真实与美丽的女人,不但外表,更是内心。很多人都知道她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也是一位真实辛苦的母亲。
今天,秦怡走了,一位真实的演员,一位没有迷失自己的百岁老人。有些人坚持本色几年可以,但坚持百年很难。她坚持到底,没有半途而废,也没有晚节不保,她带着终身成就平静地走了。(完)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会员、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二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理论研究系列论文。参与策划、制作、编剧的京剧、昆剧、越剧、音乐剧、话剧、木偶剧、潮剧、电影作品二十余项。策划制作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全国剧目奖、表演奖等诸多奖项。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