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2-3-11 17:16  |  来源:上海虹口

  1月下旬,家住宝山区、69岁的卢女士突发右侧肢体无力,摔倒在地。家人发现她肢体无力伴语言障碍,遂立即送至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急诊就医。该科方亦斌主任医护团队4分钟为她开通血管,32分钟顺利完成脑梗手术。不久,卢女士恢复健康。
  

  
  前不久,上海四院麻醉科采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方式,成功为虹口区103岁崔阿婆和宝山区99岁李爷爷两位老人提供安全舒适的麻醉。两位老人手术顺利,均康复出院。
  
  3月5日,静安区86岁季阿婆,因患直肠癌在该院胃肠外科住院,术后5天出院。该科实行的加速康复(ERAS)整体方案,加快患者手术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使原来术后长达近两周的平均住院康复时间,缩短到2月份的5.6天。季阿婆和其家属无不为该院打造的加速康复外科医疗“高速公路”点赞叫好。
  

  
  “敬畏生命,追求卓越”,这是该院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该院医护人员共同价值追求,更是该院几代人用心血和汗水积淀而成的上海四院精神。
  

  
  近年来,该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落实市委关于公立医院党建“1+2”文件为抓手,坚持以老年病学为特色,锐意改革创新,在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区域医疗中心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属于上海四院人的光荣之路。
  
坚持党建赋能
凝神聚气为医院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动力
  
  “党建内容包罗万象,对医院来说,其核心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海四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熊利泽说,医院想方设法把党的领导和方针政策融入医教研管各个方面,并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院党委还有针对性地为各党支部书记充电赋能,真正让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排头兵”和“主心骨”的作用,不断助力和提升医院科室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医院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在2020年新院搬迁前,由于老院设施陈旧、就诊环境局促、人员青黄不接等问题,使得该院口腔科在学科发展及服务质量方面处于医院中等水平。
  
  为改变旧貌,该院党委将支部建在学科上,通过党建助力学科发展。新成立的门诊一支部,涵盖口腔科、健康管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由口腔科主任周淳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该院党委指导下,该党支部建立科室核心组,制定业务科室核心组议事规则。该党支部还建立党务公开、科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需要召开集体会议或以公开栏等形式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其次,党支部在运营理念上求新求变,以问题为导向,先后采取人员扩充,梯队培养,专业设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明确团队目标,勇于尝试新材料、新技术,营造团队勤于学习、互相补台氛围。优化就诊流程,缩减患者等候时间,注重细节服务,赢得良好口碑。运用SWOT分析学科优势短板,谋划策略强优势补短板,不断持续质量改进,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以前感觉党支部建设比较空,摸不着、抓不住。但通过医院一系列党建学习赋能,让我们感觉它是实实在在的,真是受益匪浅!”周淳感慨道,“党建赋能,就像给我们科室管理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该科业务量同比增幅为126.78%,连续两年累计增幅达到178.29%,使得口腔科在较短时间内门诊业务量显著提升。该科还摘获“患者满意度测评”全院桂冠,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
  
  消化内科内镜中心成立之初,只有2个内镜医生,每年内镜检查总量在3000例左右。该院党委将消化内镜中心作为第九支部重点学科建设之一,消化内镜中心采取引进优秀人才和培养青年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优秀专科团队。该科坚持以临床出现的难题为导向,持续改良了内镜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以患者安全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如发现结直肠肿瘤内镜下术后并发症与手术创面大小呈正相关,术中闭合创面和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创新性使用“5点活检法”判断肿瘤完全切除率,发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结直肠非隆起性小息肉的最佳手术方法。文章在《美国消化内镜杂志》发表后,在国内外已被引用124次,被国内10家医院应用,降低了结直肠肿瘤内镜下术后的并发症,其中一项研究成果被作为中国代表工作写入2部国际诊疗指南。目前,该科年完成内镜检查数量2.19万例,比原来增加6倍以上,3级和4级手术3000例以上,已达到上海市同级医院先进水平,成为上海市4级消化内镜手术单位,在社会各界赢得良好口碑。
  
  该院第九党支部共有27名党员,涵盖呼吸科、肾内科、消化科及内分泌代谢科等科室。党支部书记、呼吸内科主任张益辉,善于团结同志,发扬民主,深得党员和群众拥护,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突显。近年来,该党支部有3名同志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区域名医等荣誉。
  
  凝神聚气,“医”心向党。该院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民主测评(员工测评)满意度,从2019年的93.28%上升到2021年的98.33%。目前,医院已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同频发展的良好局面。去年6月,医院正式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近3年来,该院19个党支部积极创先争优,获得硕果累累。先后有51个集体及个人荣获全国第七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抗疫最美家庭、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及“中国医院管理抗疫党建先进团队”等荣誉。
  
坚持患者至上
凝练特色创建国际一流区域医疗中心
  
  “作为一家区域医疗中心,我们一直把‘公立’作为医院最高价值追求,把价值医疗作为医院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院长熊利泽看来,要坚持患者至上、生命至上,把提高医院医疗救治和服务保障能力作为最大的利益去追求,冲破层层桎梏,踏平种种荆棘,结合医院区域位置和自身实际,凝练学科和医疗特色,最大程度降低医疗成本,尽可能满足区域内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打造一家真正让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国际一流区域医疗中心。
  

  
  虹口区是上海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60岁以上人口占42.5%。作为一家上海北部区域医疗中心,如何承担好医院周边区域内人群的医疗保障任务,是摆在该院面前最大的现实难题。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场场激烈讨论,思想火花不断碰撞,头脑风暴次次交锋。上海四院人经多次论证,最终定下以“老年病学”为特色的发展方向,实现医疗康复一体化,努力打造心胸血管病中心、创伤中心、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中心和妇儿中心等五个区域医学诊疗中心,其目的就是为区域内老百姓的常见病、危重病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医学发展的大专科、小综合的时代背景下,该院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不断推出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该院着力建设临床神经及脑科学、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创伤急救医学等重点学科,形成以老年病人手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泛血管病微创诊疗的医疗特色。组织学科评估调研会,将学科建设分成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扶持学科四个层次,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先后投入4.7亿元购置一批国际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
  
  2019年4月,新成立的疼痛科在科室主任陈辉带领下,以“不开刀”方法治疗高龄颈椎病、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疼痛性疾病为诊疗特色,原创超声引导经椎间孔外口射频技术将疗效优良率,从传统的45%提高到85%,帮助500余例颈椎病患者恢复健康生活,获得良好疗效。临床实践显示,此种“痛神经”调节技术创伤小、风险低、花费少、镇痛有效率高,对于缺血性神经痛“标本兼治”,填补疼痛治疗的“真空区”。2021年,该科出院患者530余例,其中60岁以上患者占77%、80岁以上患者占15%。
  
  脑血管病科是该院最年轻的科室,去年12月8日成立。尽管建科时间短,但是该科已成为该院最具特色临床科室。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脑血管病科已开展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狭窄、脊髓血管病、急性脑卒中等几乎所有类别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工作。针对这些病种最复杂术式和最先进器械都已在该院常规开展和使用。尤其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方面,就诊—溶栓时间(DNT)缩短至27分钟,达到全市领先水平,溶栓率、取栓率、再通率、良好预后率均达到全市三甲医院中上水平。此外,该院脑血管病科积极探索和推广经桡神经介入技术,已成为国内最具经验的经桡优先神经介入中心之一。
  
  去年7月19日,该院上海市标准化发热门诊投入使用,共接诊发热患者10476例,隔离病房收治患者及新冠排查人员132例,成功进行隔离病人视网膜剥离术、崁顿疝、肾衰病人救治。作为上海市首批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位,承担区域内8家社区、入境集中隔离点、浦东机场、进博会、迪士尼等核酸检测任务,共完成80.46万人份。
  
  去年10月,为推动外科向专精尖方向发展,进一步凸显专科优势,使外科医生能够在亚专科领域精耕细作,提高技术水平,该院将原有的普外一科和普外二科细分成立肝胆胰外科、甲乳血管外科、胃肠外科。这一举措,为进一步促进该院临床学科向精品学科、医疗技术向精湛医术、专业人员向专家名医的快速转变,对打造该院特色医疗品牌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该院特色学科发展态势良好。该院老年病人手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泛血管病微创诊疗等临床特色初见成效,老年手术病人医疗康复一体化数量同比增长92.9%,肺肿瘤胸腔镜下微创手术同比增长313.33%,心脑血管介入手术同比增长47.9%。
  
  近3年来,医院先后获首批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首批获上海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同时获批成立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同济大学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张永莲院士工作站。儿科获“上海市综合医院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单位”称号,“林氏痔科传统痔瘘治疗术”“薄氏针灸”和“顾氏闻药疗法”被纳入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药剂科顺利通过上海市临床药学重点专科项目验收;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以考评第一名顺利通过市重点医学专科中期验收,并在上海市区级医院科研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一。
  
  该院凝练医疗和学科特色的同时,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据了解,该院2021年门急诊服务量达127.41万人次,同比增长74.3%;出院人次3.2万人次,同比增长108.42%;住院手术量3.1万人次,同比增长166.5%。
  
坚持人才兴院
激发创新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
  
  去年11月25日,美国哈佛医学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访问学者刘琼博士,被该院引进到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担任实验室副主任。
  
  刘琼的学科方向为生物医用材料与脑科学交叉学科,其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材料与器官芯片。今年1月,她被聘为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
  
  2月她与哈佛医学院合作发表第一作者文章“3Dbioprintedmulti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on-a-chipmodelforevaluatingdrugresponses”已被国际著名杂志“Bio-DesignandManufacturing”(生物设计与制造)修回。该文介绍基于DLP3D生物打印技术胆管癌芯片的制造方法,该芯片与传统肿瘤药筛方式相比,在准确性上有重要突破。提出一人一芯的理念,适用于个性化胆管癌抗肿瘤药物筛选。
  
  不到短短半年时间,刘琼在上海四院的沃土就获得如此喜人成绩。
  
  敢让“后浪”挑大梁,甘为才俊搭舞台,是该院党委的共识。熊利泽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竞争。打造国际一流的区域中心必须要吸引和凝聚一批德才兼备、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医院要千方百计为医务人员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位置,都能在医院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近年来,该院牢固树立“学术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发展思路,依托上海和同济大学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引育并举,广纳天下英才。
  
  一方面,医院以全球目光在国内外招贤纳才。医院还采取与国内外名校名院共建、聘请国内外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宽智力引进、吸纳人才。近3年来,引进及招聘各类人员791人,兼聘各级各类高级人才76人,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包括院士1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长江学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四青”人才5名,市名中医3名,中华医学会专科学会主委、杂志主编3名,国家级教材主编和副主编2名,康复医学科张安仁主任团队,胸外科赵学维主任团队,神经外科张志文主任团队,妇产科成佳景主任团队,胃肠外科涂小煌主任团队,皮肤科陈江汉主任团队,脑血管病科方亦斌主任团队,耳鼻喉科谈扉主任团队,麻醉睡眠中心李启芳主任团队等。
  
  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及人才团队的加盟,为医院快速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赵学维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胸腔镜微创手术的专家之一,尤其擅长肺小结节早期肺癌的精准肺段切除手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世界首创局麻单孔微创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术技术已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张志文带领科室全方位开展神经外科业务,其中包括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烟雾病血管搭桥、颈动脉内膜切除等;在显微镜/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各类、各部位颅内肿瘤和椎管内肿瘤等;另外,还开展显微镜/内镜下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目前,该科收治的患者分布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成佳景领衔的妇产科在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微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保育和综合诊治、女性不孕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宫颈癌的筛查与防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临床特色;在围产期医学诊断及危急重症抢救方面居上海同类医院前列。
  
  另一方面,坚持筑巢引凤,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医院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指导意见(试行)》,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人才评价体系。目前,该院医师现有高级职称150人,占31%,硕士及以上308人,占63%,人才梯队日趋合理。
  
  与此同时,该院坚持党管人才,重视“引育并举”。该院对标“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要求,坚持每周青年医师培训制度,围绕多学科病例讨论模式,培训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启动“临床师资训练营”及“临床科学家实践培训营”等项目,提升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该院脊柱外科医生支中正感慨道:“参加医院开展的三年青年医生培训活动,让人收获良多。不仅让我们养成一个持续学习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临床思维在三年活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切实提升医务人员幸福感,让医院更聚人气,更加有活力,这也是该院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一个妙招。熊利泽提出,要让医院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我觉得只有让每个在医院工作的人感到心身舒适,才会激发出创新潜能。”该院通过“科研助推计划项目”“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计划项目”“人才助推计划项目”加强人才内涵建设,不断激发医务人员的创新潜力。近3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人才培养项目16项,包括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和扬帆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零”突破,科研总经费达380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子课题等;授权专利37项;发表SCI论文204篇,总影响因子达1029.489,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0.84。
  
坚持福民品牌
创新医疗模式最大程度惠及广大百姓
  
  3月2日,虹口区杨树浦路147号北外滩企业服务中心。
  
  一场专为北外滩集团女职工举办的女性健康主题活动在此进行。上海四院中医科执行主任陶颖娜,为40多名女同胞带来“乳”此美丽——乳腺健康科普讲座。讲座内容形式活泼、精彩纷呈。
  
  “通过此次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女性健康知识讲座,专家了解并掌握了乳腺疾病方面知识以及对应防范措施,真正意识到健康女人才最美丽。”虹口区妇联副主席黄晓怡说,感谢陶主任给大家带来福音,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质课程走近身边,为区域内女性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把患者需要当成‘指挥棒’,医院党委要求各党支部和科室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福民医疗服务品牌和福民文化品牌,不断创新医疗模式最大程度惠及区域内广大百姓。”该院党委副书记谭莉疆告诉笔者,如何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既是医院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国际一流区域医疗中心”的着力点和关键点。
  
  近3年来,该院以“造福人民健康”为落脚点,创新打造福民系列医疗服务品牌及福民文化品牌,不断在服务能级、规模效应以及患者满意度上做文章、下功夫。
  
  创新开展睡眠障碍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开创“一站式”诊疗服务新局面。
  
  去年,该院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组建由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神经内科、临床心理科、针灸推拿科、康复医学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科和疼痛科等10余个学科构成的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并引进了国内知名的睡眠障碍专家团队成立麻醉睡眠科,开展顽固性失眠的创新治疗。此外,神经内科失眠专病门诊为患者病情的精准诊治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中医睡眠门诊的特色温针灸治疗,康复医学科的经颅重复磁刺激等特色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该院近期新开“多模式睡眠门诊”。患者仅需挂号一次,即可享受到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十余个学科专家的联合诊疗服务,以及他们为患者制定快捷、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就诊时间明显缩短,不仅节约了医疗费用,还获得了优质的医疗服务。65岁的王阿姨家住在较远的浦东新区上南路街道,由于顽固性失眠就诊于多家医院。以前苦于在医院多个科室“折返跑”,此次在该院的“多模式睡眠门诊”就诊省去了很多麻烦和不便。她感慨地说:“以前失眠看病要挂号多个科室,又累又烦。现在方便了,只要一次挂号就能有多个专家看病,真是省心、周到、方便。”
  
  构建“党建与品牌建设”相结合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创新打造以福民医学专家科普团、福民会客厅、福民健康大讲堂、福民咖啡等作为福民系列医疗服务品牌及党建创新案例8项。该院始终立足于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医疗服务和健康科普有效结合。在虹口率先开设“中风预防门诊”微信公众号,建立以党员为主的医护团队,实行“零距离接触、全天候服务”线上咨询。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342个城市,推送原创文章1559篇,每年服务人群1万人次。同时,通过整合优势特色学科力量,遴选组建了一支18人的医学专家科普团队,专家团队以副高级以上职称为主。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每月定制科普主题,采取科普讲座+医疗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覆盖虹口、静安、宝山等周边10个社区街道,打磨形成精品健康科普课10个,拍摄制作科普微视频10个,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19个,累计开展科普讲座、医疗咨询及志愿活动154场,群众满意度达98.82%。
  
  创新便民服务举措,开设“双休日全天门诊”。医院率先在虹口区推行双休日全天门诊。双休日出诊医生均为主治医师以上医务人员,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占50%左右。相关医学检查如空腹抽血、CT、心电图等保证全天候检查。切实做到市民就诊挂号、看病、检查、配药能一步到位。目前,双休日门诊量最高达4500人次。在此基础上,率先在虹口区推行双休日全天体检,包括入职体检、居住证体检、驾驶员体检、健康体检和取体检报告等项目,方便百姓就医。
  
  开展“便民服务举措金点子”活动,推出为孤老陪诊服务、送药上门等十大便民服务举措。依托“福民之音爱耳公益计划”基金,成功完成39例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其中最小患者仅1岁1个月。派出援摩援滇医疗队累计12批50人次,累计对口云南扶贫100余万元。全年网评“医院美誉度”上升至4.7分,好评率上升至97.5%。
  
  开通免费医疗便民班车,切实解决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难题。去年10月,该院想方设法开通免费医疗便民班车,连接医院周边58个公交线路、居委会、社区及6个市民驿站,切实缓解上海北部区域居民就医交通不便。截至目前,医疗便民班车往返接送患者7800多人次,深受老年患者一致好评。
  
  “杏林百年苍松劲,老树春深更著花。”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上海四院,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将继续秉承“学术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的办院理念,坚持融合发展、同向共振的文化理念,朝着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附属医院的目标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