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网(沈彤)今年初,第八届中国诗歌春晚出炉颁奖,被誉为“牛背上长大的诗人”的南京秦淮河畔农民土牛荣获“全国十佳诗人”称号。消息出来后,有本土诗人总结归纳了他近年连续取得的10多项荣誉,称赞他为江宁“农民诗星”:辽宁大学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翻译并出版中英文诗集《一个农民的祖国》献礼“党的十九大”;该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在京二次印刷推向全国;乡土诗集《聆听乡村的心音》纳入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收藏项目;上海立达学院在建党百年为之举办“祖国在我生命之上”主题邀请专场朗诵会;土牛作为词条与“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连续7年入选人教版高二政治多项选择练习题;其与诗的故事被采写成10万字非虚构文学刊登在《今古传奇》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站曾为之开设诗歌专栏;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报刊特约其担任“诗天下周刊”版主编,每年100期;其受邀茅台镇金樽酒厂诗天下酱酒系列代言;受邀北京工商大学、燕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他创办的乡间诗社,荣获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全国十佳诗社、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基地等20多项全国、省、市、区荣誉称号,形成富有江南地域特色诗词文化品牌……

土牛创办并引进南京江宁龙乡双范旅游景区的乡间诗社

一波三折的生活,打不垮“诗歌幸运儿”
土牛,原名毛文轩。江宁诗人季川说,土牛是个自带光芒的农民诗人!他立志耕耘在乡村,能走到今天,成长起来,和他30多年来痴迷新诗的坚持及一腔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
1971年,土牛出身在南京江宁禄口的毛家村,作为一个农村娃,从小与牛为伴,“我童年是在牛背上度过的,对牛有一种特殊情感。”后来他将笔名定为“土牛”,也与此有关。“我想跳农门”,和许多农家孩子一样,土牛一直想离开农村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他发奋学习,“我读初中时成绩还算优秀”。但通过考学跳出农门的路并不顺畅,“我父亲当时跟我说英语不是主科,不要把时间都放在英语上。”土牛听了父亲的话,不再把精力放在英语上,英语成绩也一落千丈,由于中考的英语成绩太差,土牛没能读高中,而是去了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我当时感觉跳农门已经没有希望了。”
但老天并未放弃土牛,1987年,一部电影让他的文学梦萌芽了,“当时看了一部电影《鸳梦重温》,是讲男主人公在战争后为了养活自己给报社投稿后被聘为记者。”这个情节深深触动了土牛,“写作改变命运,把文字印成铅字,印到报纸和书上,我非常向往。”
土牛给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投了一篇稿,并拿了12块稿费,“我父亲拿着这12块钱,去街上了砍了两三斤肉和一捆油条,钱还有剩余。”“写作改变命运”,这件事激发了土牛的创作热情,此后他坚持写散文和诗歌投稿,“也拿到过一些稿费,但不多。”

2014年,美国、南非、多哥、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肯尼亚等6国留学生代表在南京庆祝青奥会活动上朗诵土牛的诗《相约金陵》(图片资料)
1990年从职高毕业后,土牛开始为生计奔波,他和同学南下去了广州,但“落魄而归”,没能找到工作的土牛回到了家乡,此后的几年里,土牛跟着泥瓦工拎过泥桶,当过厂长助理,贩卖过鱼虾……“做小工时,一天就挣两三块。”但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的文学梦,“我依旧在写诗歌和散文。”即使在地里干农活,土牛也会随身携带本子和铅笔,“有什么所思所想,都会记录下来。”“365天的汗水,压痛生活的肩,磨厚岁月的茧……”是他做泥瓦工时的感悟。
1995年,土牛进入禄口镇从事宣传工作,主写新闻报道。为了钻研新闻写作,他去书店买了大量新闻书籍,“得过新闻奖的作品我都看过”。土牛成为几家报社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我的稿子发出去,编辑很少改动。”
因为心中一直怀揣一个记者梦,1999年,恰逢《江南时报》招聘记者,土牛便辞去政府工作报了名,“当时120个人报考,只录取4个人,我考了第二名。”就这样,土牛实现了自己的记者梦。但这份记者工作对土牛来说并不容易,“我当时一个人在城里租房子住,也没车子去哪里采访都很不方便,并且远在农村的孩子嗷嗷待哺,这个职业也很累。”但即使身体疲倦,土牛的精神世界则很愉悦,“写诗写散文的时候很快乐”。
由于压力过大,2003年土牛结束了记者生涯,到了横溪街道从事宣传工作。这些年的经历后来都成为土牛诗歌创作的源泉,“我的诗歌都是来源于生活和亲身经历。”

土牛赠书乌克兰青年女诗人mariana(图片资料)
一腔家国情,吟咏出“江宁心跳”
“我太爱生养自己的故乡了,因为见证了它从穷到富,从乡村到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感受到现代生活的幸福甜美,便写下了大量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故土的诗作。”土牛说,他的《马塘村纪事》、《横溪是条奔腾的河》《江宁,读你的心情叫美丽》《新乡土时代》等组诗系列,就是以诗人的视角,横跨几十年,集中反映了乡村的发展,抒发了改革情、小康梦,为地方上强富美高发展营造了大量舆论氛围,用文化的量助力了乡村振兴。
“《祖国在我生命之上》组诗系列,是作为一个农民,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好发展,替当代农民集体抒怀表达的赞美之情,表达的爱国之情。”土牛说:“这组诗也在创新中带来了好运,让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民诗人,一下走向了公众视野,成为了诗歌明星。”
土牛说,这组诗曾被留学海外的华人翻译成英文在国外报刊、网络传播并朗诵,激发了许多游子的爱国爱乡情。建国65周年时,山东莱阳市小学还将之制作成爱国主义教案作为公开课宣传推广,教育广大师生。2015年,辽宁大学副教授徐军相继将组诗翻译成英文,并写下7篇近5万字的学术论文,在贵州文学微信文字E车间直播中心以“牛诗汀译”专栏全面推介。同时,她将土牛的爱国主义乡土诗作为研究课题,选择翻译了100首作品以中英文版公开出版,向党的十九大献礼,该书获得了辽宁省翻译学会年度优秀学术研究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在京二次印刷推向全国。土牛说,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上海立达学院还为之举办“祖国在我生命之上”主题邀请专场朗诵会,诗作品在高校掀起新一轮学习、朗诵与传播的热潮。新华社、《农民日报》、《南京日报》、《中华时报》、《太原理工大学报》、红网、上海文艺网等大量媒体,还对其关注报道。

2015年5月,在南京明城墙文化专题活动上朗诵土牛的诗《仰视明城墙》(图片资料)
“《祖国在我生命之上》等主旋律作品的朗诵,更是登上了市、区少儿春晚的舞台,登上农民丰收节、农业嘉年华、江南诗歌节的大型汇演舞台,被录制音频、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江苏网、荔枝网、龙虎网等广泛传播。”土牛说,荣获“中国好人”的汤德珍说,我自己喜欢朗诵,创办了朗诗社,常年参加公益活动。她特别喜欢土牛爱国诗《祖国在我生命之上》,自2017年来,已带领1000人以上领读过这首诗。她一直在诵读路上,在田野,在教室,在舞台,从幼儿园到大学,从乡村到城市,他们更成为了黄金搭档和莫逆之交。
媒体因此在报道中这样褒奖土牛:沈从文创造了“边城世界”,汪曾祺绘出了“高邮水乡”,土牛吟咏出了“江宁心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土作家。从某种角度看,他们都在“不知疲倦地写着一条河的故事”,那条河串起了无数的故事、风景和人生,他们都想做那河岸边的诗人。

土牛诗歌《祖国在我生命之上》登上江宁电视台少儿春晚(图片资料)
一颗奉献心,打造出“乡土品牌”
在诗歌界小有名气后,土牛2008年在家中创办了一个诗歌沙龙,随着诗友队伍不断壮大,地方已不能满足活动需要。为此,他又冒出创办乡间诗社的想法。通过和家人沟通,咬牙投资了28万元,将老家禄口街道陆岗社区毛家村500多平方米的祖宅改造成江苏首家“乡间诗社”。
“诗歌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更是一条幸福之路。”土牛如此形容自己的诗歌之路,而运营乡间诗社,首先面临的艰难就是资金问题。土牛举例说,建诗社时,改造住宅房屋与周边环境需要投入28万元,这几乎是自己全家不吃不喝3年的总收入。建设过程中,他和妻子为节省开支,先后两晚到新搬迁小区去,在建筑垃圾中寻找被淘汰扔掉但没有损坏的马桶。
幸运的是,土牛诗歌俱乐部的建设和成立,得到了市区文联、作协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地方政府也给予一定资金倾斜和扶持。2015年5月31日,土牛诗歌俱乐部正式挂牌,同时还挂上人民艺术家杂志创作基地(中国文联主管)、中国诗歌网江苏频道创研基地(中国作协主管)、南京理工大学二月兰诗社活动基地、江宁区文联诗歌创研基地、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基地等牌子,后来更是创下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全国十佳诗社等近20块全国、省、市、区荣誉。
正是土牛的坚持、付出与奉献,影响也越来越大。2017年,乡间诗社被引进了江宁区旅游景区龙乡双范,成了旅游景区中的文化景点,全国各地文联、作协及诗人更是慕名来访者不断。此外,在地方政府部门支持下,他们与国家环保部宣教司、江苏环保厅、新华报业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大学等联合举办了中国当代新诗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国际青年诗人交流活动、生态中国诗e行江苏启动仪式、全国诗人走瓜乡采风等大型活动,从而诗社成为富有江南乡村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诗社发展中,会员也由最初不足10人,扩大到300多人。今年,土牛为切实打造地方骨干实力诗群,邀请全国12位知名诗人,开展“一对一名家帮扶活动”,为诗社增强新鲜血液,增强骨干力量。同时,他近年来还带头做文化志愿者,成为江宁区委理论宣讲团成员,到农村基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理论,去年就为省市媒体采风团、省市区机关工委干部、学校、社区干群等宣讲17场,受教育人次1000人以上。

2021年七一前夕,在上海立达学院举办的“祖国在我生命之上”土牛邀请专场朗诵会(资料图片)
土牛的知名度提高后,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他先后获得《国家诗歌地理》杂志、《中华文学》杂志、《新诗高地》杂志、《诗渡》杂志等年度诗人奖,去年申报获得第八届中国诗歌春晚全国十佳诗人。现在,土牛受邀国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凤凰资讯报》诗天下周刊特约主编,为诗歌艺术奉献自己的才智,为新诗的研究、推动与发展奉献力所能及的力量。他与诗歌的故事,与乡村一群爱诗农民的故事,被苏州作家顾小平采写成10万字非虚构文学刊登在了《今古传奇》杂志,成为了中国新时代农民诗人的一个新传奇。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