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新浜田山歌》序言

2022-2-10 09:01

  民间文学是作家的母亲。
  
  那么,田山歌呢?
  
  我想,田山歌一定是母亲少女时青涩的模样!纯真,炽烈,有几分腼腆,有几分野性。爱起来鲜亮,恨起来激荡,喜起来雀跃,怒起来端庄,哀起来委婉,乐起来狂放。这些色彩鲜明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最原始、最生动、最美妙的生存图谱,而这样的图谱无论安放到哪里,那里就一定会衍生出一片片活色生香的人文景观来。
  
  如同此刻,眼前这本水灵灵的《新浜田山歌》,使我想起了中国一句老话:见字如面。说得多好啊!但我还想仿造一句:见字如歌。你看,书稿中那一篇篇熟悉的文字,仿佛是一张张乡亲们的笑脸;那一段段亲切的诗行,分明是一曲曲跌宕的旋律,她让我又回到了儿时记忆中大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家乡新浜的劳作场景,眼里晃动着稻田间挥汗如雨的男女欢乐放歌的动人场面。那高亢嘹亮、悠扬婉转的田山歌,一定是人听人喜,人闻人醉。
  

  
  田山歌,顾名思义,是田与歌的碰撞交融,一种产生与流传于稻作水田生产劳动之中的艺术形式,起源于稻田,传承于乡野。松江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雨量充沛,气候温适,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为创作、传承田山歌提供了丰厚土壤。早在明代,松江一带的田山歌已十分盛行,《续修·四库全书》中,就收录了多首松江一带的田山歌。松江的田山歌,尤以新浜最具代表性,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山歌》中,就有新浜广泛流行的《刘二姐》《撩郎》等作品,清初新浜的田山歌已经闻名四方。新浜镇共有72个自然村,解放以前村村庄庄有山歌班,每逢盛夏耘稻之际,田野上山歌妙韵,余音悠扬。因此,新浜有着“田山歌之乡”的美誉,2011年新浜田山歌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田山歌之于新浜,不仅历史有深度,传播有广度,创作更是有高度。新浜田山歌的采录、整理有长有短,尤以长篇最为可贵,《姚小二官》《刘二姐》《庄大姐》三篇更是可圈可点,可大书特书。其中《刘二姐》《庄大姐》入选了《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无汉族民间叙事诗的空白,国内专家学者纷纷撰写研究论文,对这三部长篇田山歌进行研究和评价。为此,本书腾出大部分篇幅,呈现了《姚小二官》《刘二姐》《庄大姐》的原文,并对采录情况进行说明,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鲜活资料。
  
  采录、整理新浜田山歌,其价值和意义并不局限于艺术本身。田山歌的内容来自劳动者最生动的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与其说是歌词,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记录了历史文化、生产劳动、婚姻爱情、民情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高尔基所说:“民歌总是亲切地伴随着历史……”稻花香里的田山歌,不仅仅解乏逗趣,更带有稻作文化的印记,与江南水乡生活、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为观察新浜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风情民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与大多数非遗项目面临的问题相似,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新浜田山歌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瑰宝,使其走得更稳健,传得更持久,就成为了地方政府绕不开的工作重点。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的稻田,机械化作业成为常规操作,田山歌赖以生存的稻田环境已经变了模样,田野间原生态的田山歌已不多见。加上当时的农民大多不识字,田山歌的传唱基本流于口头,随着他们年事已高,对田山歌的抢救性保护也迫在眉睫。
  
  “盘活”是非遗保护的基本路径。田山歌亦然。本书之“盘”,体现在以绝大部分篇幅将原汁原味的新浜田山歌加以整理,分门别类形成文字,并邀请传承人员演唱,将原生态的唱词唱腔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进行归档保存。本书之“活”,则体现在,编者有意识地邀请了活跃在当今松江诗坛上的一批民间文学爱好者,在仔细揣摩田山歌之神韵、认真体悟田山歌之节奏之后,创作了三十多首新田山歌,其中不乏佳作。这也算是活化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尝试吧。
  

  
  其实,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盘”与“活”,是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对田山歌这一艺术品种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进行认真地“盘”底,在此基础上有机地“活”化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去。就当下来说,田山歌所具有的丰沛的人文意义与精湛的艺术经验可暂且不论,我们亟需要借鉴的是田山歌中那种天然的人民性创作理念与创作风格。而田山歌中丰富的人民性内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字:“真”。这个“真”,不是仿真,不是乱真,更不是失真,而是真生活,真体验,真情感,真表达。通过“真”,来呼唤真实,呼唤真情,呼唤清明,呼唤崇高;来礼赞善,来弘扬美,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一点,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浪潮中,正在被一些人所渐渐忽略、渐渐淡化,甚至渐渐丢弃。
  
  当然,就我本人来说,除了被民间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折服以外,我对新浜田山歌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半年前,当我获知在文学创作与赏析上有一定造诣的新浜镇党委书记曹金华同志要编一本《新浜田山歌》,将这些原汁原味的乡间珍品收集、整理并出版时,我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毛遂自荐,希望成为这本书的“编辑助理”。说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36年前,我参与主编《松江县民间故事集成》《松江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松江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时,曾见缝插针,悄悄收集整理了《松江情歌100首》,其中的一大半作品来自新浜。原打算等空闲时逐首赏析,并请松江的农民画家插图,再交出版社出版,但后来因为忙碌,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二是,多年前,我曾向家乡的父母官建议,能否创办两年一届的上海新浜情歌节,邀约储存丰富、特色各异的长三角地区民歌手聚集新浜,同表演、共传唱、齐交流、众推广。可惜,限于各种条件,也没有遂愿。三是,不久前,我曾向友人透露一个创作计划,要将家乡的三部长篇叙事情歌改编成一部大型沪剧,甚至连大纲也已完成,但至今未曾动手。三次动议,无一兑现,真是亏欠了家乡田山歌这位美丽的少女般的“母亲”,心中就一直有些内疚,也一直有些牵挂。所以,如果能有机会为《新浜田山歌》的面世尽些绵薄之力,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补偿,一种安慰。正因为如此,我特别感谢主编曹金华对我的信任与包容,是他毫不犹豫地给了我这个机会,并让我以作序的方式致敬家乡田山歌。我也要感谢为本书作出众多努力的新浜镇老群文工作者郁跃峰,以及在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镇文体中心副主任沈杰。我更要感谢当代著名诗人、松江区文化馆馆长徐俊国与松江区华亭诗社社长漫尘,他俩不仅应我之邀精心组织了本次新田山歌创作活动,还拨冗审读全部新创作的作品,精心遴选出符合入编要求的田山歌新作,令这本集子增色不少。
  
  写写停停,且歌且行。此刻,我仿佛又听到了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的友好提醒:“要留神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风格。”那么,请打开这本集子,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见字如面、见字如歌”的艺术况味:
  
  嗨!
  
  摇一橹来过一浜,
  
  两嗨(岸)边才(都)是拔秧娘,
  
  眼关拔秧娘娘揎袖捋臂、捋臂揎袖秧来拔,
  
  哥哥咾明朝又要去种秧。
  
  ……
  

  
  请听,一声号子响稻田,一曲田歌慰乡愁!这传唱了数百年的新浜田山歌,正和着时代的节拍,正裹着崭新的情绪,在现代乡镇,在繁华都市,在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进程中再次唱响……
  
  朋友,您听到了吗?!
  
  2022年2月4日立春于江虹寒舍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个人著作22册,主编图书163册。兼任上海戏曲学会会长,南昌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高级职务校外同行评审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编剧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中方导师;松江“一典六史”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剧文学分支主编)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