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度效 “稳”要持续发力 “进”要务求实效 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

2022-1-24 13:50  |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1月23日闭幕,市政府记者招待会在世博中心举行。市长龚正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经济发展

  增长5.5%有信心有底气

  人民日报记者: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去年上海国民经济还是保持了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您对今年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预期?上海怎么继续稳,又如何进?

  龚正:去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上海市委的决策部署,我们不断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今年全市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兼顾了当前和长远,综合考虑了需求、供给和预期面临的压力。尽管困难挑战不少,但上海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有信心、有底气通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一步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全面落实好刚刚市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十个聚力”。要在“稳”字上持续发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把“六稳”“六保”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把经济基本盘筑得更稳、更牢;要在“进”字上务求实效,狠抓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持续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五型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努力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快构筑上海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疫情防控

  坚持并完善“四个始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作为重要的口岸城市,上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很大。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即使出现零星病例也都很快控制住了,没有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请问市长,上海防疫有什么“秘诀”?

  龚正:去年上海发生多轮突发疫情,我们的处置工作总体上平稳有序、波澜不惊。在这背后,我们依靠的是一整套防疫制度体系的高效运转,依靠的是无数抗疫战士的日夜奋战,依靠的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才构筑起了防疫的铜墙铁壁。具体来说有“四个始终”:

  一是始终强化忧患意识。从严从紧压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国内发生局部疫情时,我们都要问自己“下一个发生疫情的会不会是上海”“如果上海发生,怎么控制住”“如何采取措施做到上海尽可能不发生”。二是始终注重精准快速。突发疫情处置力争“早、准、快”,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区域管控、转运隔离等八方面工作。三是始终坚持科学抗疫。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让专业的分析研判助力科学决策。注重科技赋能,发挥“两张网”的作用,更加主动精准地开展人员信息推送、比对、协查等工作。四是始终筑牢“两个屏障”。一个是疫苗的免疫屏障,全市已有94%以上的常住人口接种新冠疫苗。另一个是个人的防护屏障。上海市民非常自律,希望大家继续坚持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这“四个始终”,我们要继续坚持好,并不断因时因势优化提升完善防疫措施。

  科技创新

  科创中心正处关键跃升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去年上海出台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明确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走向实现功能全面升级。未来将在哪些领域率先实现新的突破?

  龚正: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经过不懈努力,科创中心已形成基本框架,正处于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跃升期。我们将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基点,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聚焦机构、设施、队伍三大重点,下更大功夫,争取更大突破。

  机构,主要是加快集聚一流的科研机构。上海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去年首批在沪国家实验室全部挂牌,还引入了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我们将做好服务保障,支持这些机构加快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

  设施,主要是加快建设一流的科技设施。上海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设施有8个,在建的有6个,还有6个已经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我们将持续推动这些设施开放共享、发挥功效,助力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突破。

  队伍,主要是打造一流的科研队伍。特别是这“四支队伍”:一是国家队,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集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地方队,推动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三是民间队,支持华为青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高水平研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四是国际队,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联合实验室、外资研发中心等,大力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和团队。

  五个新城

  持续推动资源要素集聚

  彭博新闻社记者:“五个新城”建设投资需求很大,能否介绍上海在新城建设和投资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

  龚正: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今年,我们将实施十大行动,抓好“三个着力”,持续推动资源要素向新城集聚。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重点是深化“一城一名园”建设,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中心城的大学、大院、大所、大集团等入驻新城,吸引更多全球科研机构和高能级企业落户新城。二是着力强化交通节点功能。重点是推进“一城一枢纽”和重要交通廊道建设,加快形成与外省市联系直接高效、新城之间网络顺畅,新城内部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加强新城与上海的主城区、新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长三角其他40个城市的相互赋能和功能互补。三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重点是推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倾斜,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打造5个新城绿环,让人们在新城感受更美好的生活。

  临港新片区

  “三年大变样”决胜决战

  新华社记者: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步入第三年,在您看来着眼于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新高地,临港新片区未来会在哪些领域重点发力?今年新片区会有哪些新政以及重大项目落地?

  龚正: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是上海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9年8月挂牌以来,我们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围绕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建设目标,全力推动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目前78项制度创新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去年,新片区工业总产值达25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62%。

  今年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的决胜决战之年。重点聚焦“三个新”下功夫:

  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去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力争高端装备产业突破千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规模翻番,努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是深入推进新一轮制度开放。实施好国家出台的《总体方案》的同时,抓住RCEP生效的机遇,在贸易监管、金融开放等领域实行更大程度的风险压力测试。

  三是着力培育新功能。依托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加快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推动保税维修、绿色再制造等创新业态发展。

  数字化转型

  提升参与度便捷度体验度

  东方卫视记者:去年初,上海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一年过去,上海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是否已经构筑起来?未来的发力点会是什么?如何让百姓在当中更有获得感?

  龚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关系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去年,李强书记牵头,全市大调研,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推动构建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1+1+3+3”框架体系,加快形成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

  在实施推动方面,一年来,各领域数字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线新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1.26万亿元,增长15%以上。经济、生活领域41个标杆场景落地应用,“一网通办”接入服务事项达到3458项,“一网统管”城运平台汇集各类应用1150个。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环境优化,尽快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之路。特别是继续下大力气提升“三个度”。一是参与度。更加注重市场化力量参与,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开放平台、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二是便捷度。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深度融入生产生活,更接地气、更方便群众。三是体验度。进一步做细做实“一键通”“适老化”“无障碍”等服务,努力让数字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浦东引领区

  强化新赛道布局终端带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去年出台的浦东引领区《意见》备受关注,请问浦东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有怎样的考虑?如何继续打好浦东这张“王牌”,更好发挥“五大引领”作用?

  龚正: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历史使命、战略机遇。去年中央《意见》印发后,我们坚决贯彻落实,第一时间研究制定行动方案,明确了280项任务举措,目前大部分都已经落地。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打响浦东这张“王牌”的重要内容。我们将聚焦“四个一批”,全面落实“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主要任务,加快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一是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重点是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国家批量化、清单式综合授权。

  二是建设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重点是集聚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等平台,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

  三是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坚持向新产业、新业态、新空间要新动能,持续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产业扩容、提质、增能。

  四是推动制定一批浦东新区法规。今年将围绕绿色金融、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与支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

  扩大开放

  上海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去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额再创新高,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反复,在这样的背景下,请问上海会出台哪些新举措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

  龚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三个不会变”: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再次向世界发出开放的最强音。

  外资是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去年我们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这条底线,城市韧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体现,所以去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再创新高,达到225.5亿美元,增长11.5%,呈现逆势上扬态势。而且还有两个可喜的现象:一个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60家,累计达到831家;另一个是外资研发中心新增25家,累计达到506家。上海仍是外商投资的热土,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主旨演讲中强调的“三个不会变”的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们将以今年1月1日RCEP生效为契机,落实好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投资上海、植根上海创造更好条件。

  城市软实力

  升级100个基层文化设施

  文汇报记者:上海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基石,文化将如何发力?在高质量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会有什么新举措?

  龚正:软实力彰显了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文化。围绕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塑造独特文化神韵,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发展时尚文化,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的标识度,更好地展现中国风、东方韵。

  二是打造最美文化空间,推动重大文化设施与基层文化场所融通互动,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新地标。

  三是激发澎湃文化活力,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翼齐飞,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等融合发展。

  我们将紧扣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质、更均衡、更便捷。更优质,就是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上海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今年即将对外开放。更均衡,就是大力推进文化服务资源向新城、大居和远郊覆盖,今年将完成100个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升级。更便捷,就是围绕“15分钟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加快推出更多家门口的好服务、好去处。

  一体化示范区

  育出更多“良种”播撒四方

  澎湃新闻记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以来,有多少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全国复制推广?2021年“水乡客厅”令人耳目一新,今年还会有哪些新的政策突破与重大项目开工?

  龚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对示范区建设寄予厚望,指出示范区是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挂牌成立两年多来,示范区聚焦制度创新,累计形成了78项制度创新成果,已有3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长三角和全国重点区域复制推广,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示范区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继续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争取育出更多“良种”,播撒四方。一方面,制度创新突出深化和集成。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攻坚突破,努力形成更多更具含金量的制度创新成果。比如,建立人才协同创新引领机制,推动人才跨区域畅通流动等。另一方面,项目建设突出集中度和显示度。重中之重是全力推进水乡客厅建设,方厅水院、水系蓝环等项目将全面开工建设。同时,沪苏嘉城际铁路、淀山湖岸线生态治理等工程也要实现开工建设。

  新能源车

  在大赛道上加快培育新优势

  凤凰卫视记者:能否透露一下上海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最新数据,以及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计划?

  龚正:当前,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上海对此高度重视,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

  上海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从产业发展看,去年产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00%;产量达到55万辆,同比增长170%。从应用推广看,全市累计超过67万辆,仅去年就超过25万辆,占全市新车销售的43%。现在上海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建成满足125万辆以上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充电网络。

  近年来,我们已经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推出了一批新能源汽车支持措施,包括新能源汽车2021—2025年计划、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政策、鼓励购买使用办法等。近期,还将出台实施意见,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加快推动解决汽车缺芯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推广应用、数据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大赛道上,加快培育发展新优势。

  人才高地

  破立并举做“加减乘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海明确要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方面会有哪些突破?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沪?如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龚正:上海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在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过程中,我们将坚持破立并举,着力做好“加减乘除”:在激励上做“加法”,完善“揭榜挂帅”等激励机制,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在管理上做“减法”,加大放权松绑力度,积极稳妥下放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科研管理等权限。在扶持上做乘法,整合科创、金融、信息等要素资源,放大对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乘数效应”。在评价上做“除法”,着力破除“四唯”,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我们将为人才营造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聚焦人才关切的落户、居住、医疗、教育等问题,提升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让各类人才在上海都能获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住房保障

  两年完成五年任务一半以上

  新民晚报记者:住房问题是市民群众特别关心关注的问题,现在上海在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进情况如何?新的一年有什么让大家期待的计划?

  龚正:解决好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的住房问题,必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我们总的考虑是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多渠道供给,跑出建设加速度。“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设筹措47万套(间)以上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去年已经建设筹措了6.7万套(间),今年计划完成17.3万套(间),加起来是24万套(间),也就是说,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任务的一半以上。

  二是坚持优化结构,完善供应体系。就是加快构建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

  三是坚持职住平衡,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更多房源向五个新城、产业园区、轨道交通站点等区域布局。

  四是坚持精细管理,提升居住品质。更好满足青年人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有温度、悦生活”的租赁住房社区。

  虹桥枢纽

  “三个持续用力”提升能级

  界面·财联社记者:去年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描绘了“大虹桥”蓝图。要把蓝图化为施工图,今年还会推出哪些政策措施、功能平台和重大项目?

  龚正:今年我们将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大力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和显示度。重点是“三个持续用力”:

  一是在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上持续用力。我们将围绕企业集聚、产业升级、双向开放等领域,争取更多国家层面升级版政策,为强化大会展、大商务、大交通三大核心功能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二是在功能平台赋能发展上持续用力。特别是对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实体功能平台,我们将加快提升能级,放大辐射带动效应。三是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上持续用力。今年,我们将推进金山至平湖铁路线等跨省市项目,加快沪苏湖高铁、市域铁路嘉闵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交通门户枢纽功能。

  加装电梯

  建管并举,今年目标翻番

  东方网记者:这两年,上海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很受欢迎,请问今年的加装电梯目标是多少?如何推动零星加装向成片化、规模化加装转变?如何加强这些电梯的后续管理?

  龚正:我们按照“能加尽加、愿加快加”的原则,全力推进这项民心工程。去年的目标是完成加装1000台,实际完成1579台,是此前10年加梯总数的3倍。今年,我们将坚持建管并举,以更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建”的目标是完成加装2000台以上。

  “建”,就是积极推动从零星加装向成片化、规模化加装转变。关键是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方面,与发挥基层作用相结合。通过激发基层活力,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整小区开展业主意愿征询、电梯加装。另一方面,与旧住房更新改造相结合。一体推进小区内的加装电梯和旧住房更新改造结合起来,降低工程费用,减少重复施工,更加便民利民。

  “管”,就是要建立健全加梯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实施好已经出台的加强加装电梯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落实业主、物业企业等方面的管理责任,推动加装电梯的长效管理,让居民安心、放心地使用电梯。

  千园工程

  使大型公园布局更均衡

  香港大公文汇集团记者:这两年上海的公园越来越多,包括刚开放的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成为市民喜爱的打卡地,上海提出到2025年实现“千座公园”计划,今年,上海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方面是不是会推出更多的方案?

  龚正: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千园工程”,是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我们打算,“十四五”期间新增各类公园600座以上,使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00座以上。去年全市建成各类公园126座,今年计划建成120座。

  下一步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我们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比如,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去年底北区开园,元旦假日三天接待游客4.5万人次。世博文化公园南区正加快建设,有很多的文化设施正在镶嵌其中,整个公园力争到2024年全面开放。

  二是注重让全市人民更充分地共享。在推进“一江一河”绿色生态公共空间建设的同时,加快“一带”也就是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使大型公园布局更均衡、市民更可及。

  三是注重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重点是推进“公园+”工程,在公园增加文化、体育等设施。同时,推进公园免费开放、延时开放。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