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孔鸿声与纪晓兰
初冬之夜,寒风扑面。一个周末之晚,笔者来到坐落在浦江之东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欣赏了上海海邻爵士乐团《经典夜上海——周末爵士沙龙》音乐会。虽然还在疫情期间,但仍有不少观众前来观看演出。
一群志趣相投的文艺爱好者所组成的上海海邻爵士乐团,已在东方大都市这个知名剧场驻场演出了14年共187场,这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据说,这样的驻场演出场次,已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的新纪录。俗话说:没有金刚石,不揽瓷器活。一个自行创立的民间文艺团体能有如此巨大的演出成效,一定会有它独特的演出风格和生存能量。带着这一疑问,笔者专程采访了国家二级演员、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常务理事、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海邻爵士乐团团长、著名歌唱家纪晓兰。
弃工学艺割不掉的歌唱情结
说起唱歌,对纪晓兰来说确实可用“天赋”两字来形容。她父亲告诉她,在她婴儿之时,就对音乐有特殊的情感,每当她哇哇大哭时,只要父母亲打开收音机调频到音乐节目,她的哭声就会嘎然而止,接着就会转哭为笑。
从小学到中学,纪晓兰的甜美歌声在学校的文艺小分队里是首屈一指的。当时样板戏中的唱段,没有她不会唱的,无论是男女主角还是老少配角的唱段,纪晓兰都学唱得那么字正腔圆,特别是女主角的唱段,更是学唱的无可挑剔。可惜的是,她对戏剧和舞蹈的表演没有像唱歌那么有感觉,所以在学校的样板戏演出中,她多数是做一个幕后的配唱演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纪晓兰因2分之差,未能跨进大学的校门,只能走入上海仪表行业的一所中专技校——上海电子技术学校学习。在技校中,她那清脆动听的歌声依然是“一枝独秀”,在一次全市仪器仪表系统的职工文艺汇演中,纪晓兰以《故乡情》和《姿三四郞》两首歌曲的演唱,夺得了文艺会演第一名的桂冠。
中专毕业,纪晓兰被分配到上海群益无线电厂,成为产品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工,因技术水平突出,后被调进了企业的技术科。此时的纪晓兰,如果把精力专心致志地放到生产技术研究上去,很可能会成为企业内一名响当当的技术人员。然而,喜欢歌唱的那一份情结,在纪晓兰的心中时时挥之不去,她先是向企业请事假,后又以留职停薪的方式,跟随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轻音乐团等专业团体外出演出,渐渐地就成为音乐界的一名自由职业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演艺中去了。
为了能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演唱技艺,纪晓兰诚拜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一鸣为师,在廖教授专业水准的指导和训练下,她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有了显著的提高。1989年,纪晓兰用中、英文演唱的《至高无上的爱》《海市蜃楼》两首歌曲,获得了由上海电视台举办的“上海市首届‘农机杯’中外乡村歌曲大奖赛”双料冠军。面对学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廖一鸣教授高兴地对纪晓兰说:“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中国的惠特尼·休斯顿。”
1989年,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组找到了纪晓兰,请她参加该电视剧主题曲和插曲的演唱,一起参加演唱的还有谭咏麟、毛阿敏、屠洪刚等歌唱家,这为纪晓兰跻身于大牌歌手的舞台拉开了序幕。从此,她也成为电台、电视台邀请参演的常客了。她所演唱的歌曲《远山的夕阳》,与毛阿敏、杭天琪等歌星演唱的歌曲一起,共同入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陆流行歌曲排行榜。而后,她马不停蹄地为100多部(集)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广播剧等配唱主题曲和插曲,成为上海的著名歌星。
1990年初,在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市《群众艺术报》联合举办的“上海市十月歌会”上,纪晓兰荣获了“十佳歌手”的称号。
建立团队走市场化演艺道路
在2003年上半年,纪晓兰应某环保部门之约,邀请了词、曲作家创作了一首环保公益歌曲《绿色,让世界更美丽》,并拍成了MV,准备在当年“世界地球日”那天开展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因某种原因,作品搞出来了后却被搁置了,前期的所有创作、拍摄费用,只能由纪晓兰自掏腰包支付了。此事让某一文化公司得知后,通过该文化公司的市场化运作,纪晓兰与某绿化企业达成了宣传合作协议,使这首歌曲起死回生,上海电视台率先播放,后有海南、新疆等地的电视台也转播了这首歌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纪晓兰也收回了自己前期的创作支出。
通过这一事件,使纪晓兰认识到:在演艺领域从事自由职业,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仅凭人与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单打独斗”是难以长久立足的。为此,在2004年10月,纪晓兰联络了几位好友,注册成立了“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将自己的演艺事业从“朋友帮忙”式转换为“公司经营”式,真正地走上了“市场化操作”的道路。
在公司创立初期,纪晓兰将经营的视角首先聚焦在青少年的文艺辅导培养上。因为在当时,社会上有一批从“上海小荧星艺术团”超龄退役下来的孩子,他们在文艺表演上均有一技之长,但缺少一个团体来组织他们继续开展活动。纪晓兰得知这一信息后,将他们聚拢起来,聘请了著名民族音乐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夏飞云教授;上海歌剧院作曲家、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朱晓谷教授;上海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民乐指挥董为炼老师等,对孩子们进行音乐艺术培训和参加社会上开展的一些文艺演出和比赛,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真诚欢迎。
事有凑巧,就在纪晓兰组织孩子们开展活动不久,北京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活动,并在全国的主要城市设立了选拔赛区。纪晓兰的“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被主办方授权负责上海赛区。这对纪晓兰的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好机会。所以,纪晓兰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组织好选手初赛、复赛的选拔,最终带领100多位选手进京参加决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些孩子就凭这次参赛所取得的好成绩,在高考时获得艺术加分而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至今,这些孩子们都没有忘记纪晓兰,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望她。
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纪晓兰将公司的业务也向多方位扩展,比如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时尚风——中外艺术家展演活动”“社区文化节”等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最为突出的是托管地方政府公共文化设施和职能的运作。从2015年起,政府提出了“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由社会化、专业化托管”的方针。纪晓兰觉得自己的公司很适合走这条路,它既能拓展公司的经营业务,又能发挥出公司的经营特色。所以,她积极地参与政府的前期调研活动,认真仔细地研究和领会相关政策,经市文广局组织的相关政策、业务的考核,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批“社会化专业化托管合格主体”。经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先后托管了徐汇区和虹口区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和豫园街道的两个“文化活动中心”。
托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和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对纪晓兰以及她所领导的公司而言,既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文化活动中心的项目范畴和服务对象,比如电影院、图书馆、健身馆、展览厅等等,这些项目都见过、玩过,但却是没有用心地去关注过。现在要正儿八经地去运营、管理这些项目,确实都是“新鲜事”。纪晓兰心知肚明:仅仅凭以往的一知半解去操作和运营文化活动中心是不行的。怎么办?学!一切从头学起。好在纪晓兰也是一个敢闯敢干的人,她采用“一是虚心求教,二是邀贤入伙”的策略,在她的带领和伙伴们的勤奋操作下,公司很快地就把两个文化活动中心运作起来了,设计和实施了演出、讲座、展览、手工活动4大类32个项目配送社区、服务市民,使托管的两个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得风生水起。公司也从创立初时的2个半员工,发展到目前正式在编的22名员工。
走出境外演唱事业华丽转身
虽然忙于公司的运转花费了纪晓兰很多精力,但她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喜欢的老本行——演唱。在经营公司的同时,她仍然从事着演唱事业。此时的她,已经是国家二级演员、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常务理事。用她的话说:自己现在的歌唱演出也是公司的一项业务,算是以“两条腿”走路吧。因为纪晓兰也是上海知名度颇高的歌星之一,所以市、区政府和众多企业邀请她参加各种庆典活动的演出也很频繁,如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东亚运动会、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世界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她都受邀靓丽登场倾情演唱。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纪晓兰的演唱事业赢得了一个华丽转身,不仅使她个人的演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更是为上海的音乐舞台呈现出一抺鲜艳的色彩。
2006年间,香港康乐文化事务署派人来上海组戏,为2007年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庆而准备,当时香港有很多老人都喜欢听“上海老歌”和“百乐门”爵士乐,所以他们特来上海组戏。经过寻找,他们很快与上海某个乐团洽谈成功,但该乐团的出境演出需要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香港康乐文化事务署因为久久未能得到该乐团的准确回复,只能另寻合作伙伴。经友人介绍,他们找到了纪晓兰的公司,双方一番交谈后相叙甚欢,即刻签署了演出合同。
然而,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并没有演唱“上海老歌”和演奏爵士乐的演员,但合同签署了就要履行。也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纪晓兰很快招邀到十多位曾演奏过爵士乐的“老克勒”,为了方便出境演出,纪晓兰即刻成立了第二家公司——上海海邻爵士乐团,纪晓兰亲自担任团长,还邀请了著名经典爵士音乐家郑德仁出任艺术总监,而乐团的演唱人员就由纪晓兰本人和歌唱家陈海燕担纲。在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这批聚自上海各方的演出团成员20余人,在纪晓兰的带领下,亮相在香港的三个剧场倾情演出,他们带去的60多首上海老歌和一些著名的爵士乐曲,深深地吸引了香港的众多观众,场场座无虚席,许多老年观众,怀着对上海老歌的念旧情结,购买联票前来观看,一场也不缺席。当演出团最后一场在香港荃湾大剧院登台时,香港著名歌手杜德伟的母亲张露也前来观看,这位曾经以演唱《给我一个吻》为代表的众多经典歌曲而红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歌后”的老歌唱家,观看了演出后激动地对纪晓兰说:“你唱得真好!你们演得真好!”
在演出结束返回上海的飞机上,这批临时组合起来的演出团成员们,仍然心潮难平,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正式加入纪晓兰的团队,与她一起把“上海老歌”和爵士乐传承下去,而纪晓兰也被他们的激情所感动,承诺一起再接再厉,共同创造一片老歌重唱新天地。
驻场演出重现上海老歌风采
所谓“好事成双”。回沪后不久,上海海邻爵士乐团就应邀进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驻场演出,这对纪晓兰来说又是一件“新鲜事”,因为在她的演出思维中还没有“驻场演出”这么一个概念,心里自然是非常兴奋的。
2007年9月7日,在纪晓兰的心中已深深地烙印下这一难忘的日子: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上海海邻爵士乐团《经典夜上海——周末爵士沙龙》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正式拉开了“驻场演出”的帷幕。这天的演出在上海的演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著名表演艺术家梁波罗亲临现场担任司仪并献艺、著名作曲家陈钢也应邀在现场演奏了他的父亲——著名的“上海老歌”作曲家、人称“歌仙”的陈歌辛的代表作《玫瑰玫瑰我爱你》,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从这一天起,纪晓兰和她的上海海邻爵士乐团,就与“上海老歌”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
对歌唱事业怀有执着追求的纪晓兰,虽然此时已经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歌唱家了,但她并没有停止进一步提升演唱水平的脚步,为了让“老歌新唱”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纪晓兰用心地对这些经典老歌进行反复揣摩、研究,并真诚地登门求教于音乐大师周小燕教授,同时还请著名歌唱家朱逢博、著名作曲家屠巴海等名家指点,在周小燕教授和朱逢博、屠巴海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纪晓兰的演唱技巧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在努力唱好这些老歌精华之处的同时,演绎出它的海派风格和现代韵味。有一位生长在上海后去台湾、年老时又移居美国的张先生,从报纸上看到了《经典夜上海——周末爵士沙龙》音乐会的信息后,勾起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这位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特地从美国赶来上海观看。他激动地对纪晓兰说:“多少年没有听到家乡的老歌了,真亲切啊!在台湾、在美国是根本听不到的。”此后的五年里,这位张老先生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从美国返回上海来聆听纪晓兰的演唱,并让居住在上海的胞弟早早地替他买好票。像张先生这样对“上海老歌”情有独钟的海外华侨还有很多,他们从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处赶来上海观看演出,他们感叹地说:这就是乡音、乡情!并热切希望和欢迎纪晓兰到当地去演出。
直至笔者撰写这篇专访时,纪晓兰和她的上海海邻爵士乐团已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驻场演出了14年共187场,这在全国的演艺界是件破天荒的奇迹。更令人惊赞的是:在这14年中的187场演出中,其他演员都有因事因病而缺演过,只有纪晓兰从没有缺席过一场演出。有一次她身体不适在医院治疗时晕厥了过去,当她醒来时离当晚的演出只有3个多小时了,别人都劝她今晚换人演出,但纪晓兰仍然坚持来到剧场。她说,观众花钱买票前来观看,我不能失信于观众,她只在后台躺息了一会儿后又登台演唱了。
国家一级指挥、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曹丁对上海海邻爵士乐团的“驻场演出”非常赞赏,他动情地对纪晓兰说:“你的举动,不仅仅是演唱几首老歌那么简单,而是挽救了国内音乐界的一个音乐品种——“上海老歌”与海派爵士乐。你是用音乐讲述故事,以爵士快乐人生,做了一件对国家和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上海海邻爵士乐团开创了爵士乐走进剧场“驻场演出”的历史先河,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上海市政府公开网站在“上海要闻”中予以报道,东方卫视将上海海邻爵士乐团誉为“上海顶级爵士乐团”。受众多城市之邀,纪晓兰带领上海海邻爵士乐团先后到广州、东莞、常州、泰州、温州、江阴、马鞍山、太仓等地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一些当地的电视台还进行现场电视录播。特别是在澳门演出时,澳门特首亲临现场观看。对上海海邻爵士乐团跨省市、到境外的精彩演出,上海市委宣传部还对乐团给予了嘉奖。
200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拍摄对外宣传片《上海——浪漫纪行》时,将其作为海派文化的经典代表予以呈现,向全球播放后反响热烈。当纪晓兰第二次率领乐团赴香港举办《情迷夜上海》爵士音乐会演出时,30余场音乐会的现场是人头挤挤,观众赞誉他们的演出是“国际一流水平”,香港政府网站、《大公报》、《南华早报》、中新社等都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老歌新唱创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老上海成为集体怀旧的亮点时,“上海老歌”自然也就成了最佳的怀旧符号。然而,作为城市丰厚声音标记的“上海老歌”,多年来一直被国内音乐界所忽略,很少有歌唱家对这些经典旋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更缺泛有意识、有步骤地挖掘和推广,以至于现在不少年青人,误认为蔡琴、费玉清等一遍遍翻唱的《南屏晚钟》《渔光曲》等作品都是“港台歌曲”。其实,这些歌曲都属于“上海老歌”。好在现在“上海老歌”的魅力重新被社会认识,一批本土音乐人对“上海老歌”进行了再演绎,其中,纪晓兰就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位。她对“上海老歌”的演绎,既带着爵士乐的随性灵动,又有东方古典旋律的奢华典雅,还融入了对海派文化的真诚情怀,其歌声悠扬婉转,款款动人。
自2011年12月纪晓兰在上海首次举办《玫瑰玫瑰我爱你——纪晓兰独唱音乐会》至今,她已连续十年在人民大舞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海城市剧院等剧场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以其独具魅力的女中音,集其全新激情诠释了20世纪初期和八、九十年代的经典佳作。媒体和观众们评价她的歌声“唱出了老歌的精髓、唱出了城市的文脉、唱出了令人徜徉的故事”,赞誉她为“金嗓子”“活着的周璇”“上海邓丽君”“百变歌后”“上海老歌代言人”等多种美称。
2013年6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演唱加伴奏的《兰调老歌——纪晓兰独唱专辑CD》,录制了她演唱的16首“上海老歌”。
2019年,纪晓兰与王勇、钱乃荣等专家、教授合作,精选了在上海诞生、内容及风格多样、且长期传播于上海乃至全国和海外的经典“上海老歌”40首,汇集成《上海老歌(沪语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歌集从音乐学和语言学角度探求腔、词融合,更好地发掘出蕴藏在当年曲谱和创意中的上海海派风味,继承和发扬上海流行歌曲的传统,弘扬上海城市精神 。
临近采访结束时,纪晓兰对笔者说:“老歌新唱,既是抒怀,更是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创新。既要在歌声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更要让经典老歌在歌声中激荡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谢谢纪晓兰!情钟“上海老歌”,传承“海派文化”。
图文作者:孔鸿声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