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码头之星】创作达人孔鸿声:让生活增添文学的色彩

2021-11-12 15:31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本期人物:
音乐家、优秀文学创作者孔鸿声
  
关键词:
酷爱文学,热衷创作笔耕不辍
激扬文字,歌国颂党奉献公益
  
  今年的6月10日下午,南码头路街道党工委和上海振华重工党委联合举办了《百年同舟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行——用音乐向信仰致敬》主题党课。作为街道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活动之一,此次音乐党课活动,使党史学习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更为活泼和接地气,得到了社区党员们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而这次党课活动的倡议者和主持人,就是来自街道龙馥居民区的退休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孔鸿声。在党课现场,孔鸿声通过与三位著名音乐家的现场访谈,讲述了红色经典歌曲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心路历程,嘉宾们的娓娓叙说,多次博得现场300多位观众的热烈掌声。
  
  音乐党课的成功举办,缘于孔鸿声对文学和音乐的热爱,更缘于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深深地懂得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新中国的成长史是密不可分的,红色音乐不仅具有很高的政治教育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也是党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之一。

  
  孔鸿声非常关心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他连续十多年为《南风》报创作了250余篇(首)诗词、评论、散文等文学作品,是《南风》社区报“老歌故事”“南风小议”等专栏的特约作者。他用润物无声的文字幻化成温暖人心的热流、激励前行的动力,让平淡的生活增添文学的色彩,为“七彩南码头”建设贡献力量。
  
  
  爱文学痴迷创作,展身手才华横溢
  
  1973年,孔鸿声毕业分配进入上海灯泡三厂新产品实验室,参与了新光源冷光镜的研制和生产,做了6年的“三班倒”工人,曾近距离地接受我国著名电光源专家蔡祖泉的殷切指教。从中学时期就热爱文学创作的他,在工作之余继续追求他的文学梦,把自己创作的民歌和歌词大胆地向报社投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的一天下午,正在工作的孔鸿声被通知去一趟组织科,原来《文汇报》要转载他发表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内刊上的一首歌词《永远保持那么一股劲》。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报社需要通过单位对作者进行政审。其实,在《文汇报》转载之前,这首歌词已经被部队作曲家谱曲,收录进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的《革命歌曲选》。就这样,当年22岁的孔鸿声,其文学才华被企业领导发现了,这为他未来的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孔鸿声在上海电力局施工现场采风
  
  1978年,25岁的孔鸿声先后被选举为厂的团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他积极组织团员青年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激发同龄人为国奉献的热情。1981年与厂工会一起挖掘和宣传厂内14位青年女工发声“树立正确恋爱观,不做高价姑娘”的先进事迹,经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而轰动一时。此时的他,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将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有机地与所担任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了更为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创作方向,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报道和歌词作品也越发多了起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组织才能,1983年,孔鸿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厂宣传教育科科长,负责全厂的宣传教育和企业技校的工作。1986年被调入上海玻璃器皿工业公司工会工作,几个月后又被调入上海市轻工业工会工作,曾担任过宣传科、生产科科员、民主管理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在不同岗位历练的同时,他坚持笔耕不辍。此时的他文学创作作品少了,但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及工作论文撰写了很多,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几篇稿件分别发表在《劳动报》《上海工业经济报》《上海工运》《轻工管理》等报刊上。他1986年撰写的《要加强对工厂图书馆的领导和管理》一文,被《工人日报》发表在头版头条,并获得该报当年好新闻评比一等奖。他撰写的读书论文,多次在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评比中获奖。

  
  
  勇创业挑战自我,勤授业文以载道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孔鸿声参加自学考试进入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出于对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热爱,更执着于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1996年他申请调动到了当时由上海市建委管辖的《城市导报》社,先后在新闻部、副刊部任记者兼编辑。忙碌和严谨的记者生涯,使他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客观求实的精神,也进一步开阔了他的社会视野和提升了社会活动能力,积淀了更为广泛的人脉资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上流行起“下海”热潮,许多“体制内”的工作人员纷纷跳到“体制外”,在商海一展身手。带着一股干事创业的激情,孔鸿声毅然决定“下海”闯荡一番。与几位创业伙伴一起,以一种新的薪资分配形式投身于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社会审计工作。为了能更好地胜任业务,孔鸿声自我充电,在短时间内自学了会计、税务、评估、审价等多种业务理论和知识,此时的他已取得了澳门公开大学MBA学位,他将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品质,其审计业务源源不断,后又参与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委托的司法鉴定工作。在此期间,孔鸿声也积极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把亲身参与司法鉴定的一宗宗特殊案例,撰写成一篇篇生动活泼的“庭审札记”发表在专业刊物和自己的“博客”上,赢得了业内同行和众多从业律师的关注和青睐。

  
  达则兼济天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推荐下,孔鸿声被上海电视大学徐汇分校、闸北分校、邮电分校聘为兼职教师。在任教的6年中,他教授专科和本科生的“市场营销”“法律概论”“论文写作技巧”等课程,而他也乐于把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广大学生。在这期间,他还连续6年为《上海民营企业》杂志撰写“营销百术谈”和“小企业理财茶座”专栏文章,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约13万字的专著《营销艺术谈》一书。他始终提醒学生们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养成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它能为职业生涯发展助力。

  
  尽管工作繁忙,孔鸿声始终未放弃写作的爱好。在2013年至2017年间,孔鸿声被委任为上海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他一边组织会员参加协会的外出采风、作品研讨等活动,一边坚持自己的歌词创作和歌词评论、音乐家专访等文章的撰写,陆续发表于《词刊》《青年歌声》《花港词刊》《上海音讯》《上海词家》等数十家期刊。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如《三月春风扑面来》《花展中华》《船娘阿妈》《让梦想起飞》《漫步滨江道》《流动的画廊》《中华老字号》《工匠》(与他人合作)等,先后被上海电台“每周一歌”教唱和播放、参加全国首届职工春节晚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电视台“五一”晚会、上海合唱歌曲演唱会、上海新人新作演唱会的演出或比赛,并有作品获奖。


  
  
  乐奉献初心不改,接地气笔耕不辍
  
  2016年,孔鸿声正式离开工作岗位后,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去,作品的形式也更加多样,除歌词创作外,他还为电视台、文化馆、企业、社区撰写晚会主持词、朗诵诗、专题片脚本、独幕情景剧本等,均获得委托方的好评。
  
  三年前,孔鸿声受上海音乐家协会领导的委托,对上海音乐界的老前辈们开展人物专访,对他们的人生旅程和创作经历,进行系统的采访、收集、整理和报道,宣传和弘扬老一辈音乐家们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精神和创作激情。目前已累计采访报道了20多位,其中有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曲作家和词作家等,年纪最大的已近90岁高龄。

孔鸿声采访歌曲《太湖美》词作者、军旅作家任红举

  
  前辈音乐家们蹉跎坎坷的人生道路、丰富厚重的人生阅历、趣味多彩的创作故事、众口传唱的经典作品,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许多脍炙人口和家喻户晓的正能量音乐作品,陪伴着一代代人的健康成长。在一首首经典音乐作品的唱响背后,都有着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创作经历,孔鸿声通过文字一篇篇地将它们生动地记录下来。《南风》报特设专栏发表他所撰写的“老歌故事”,让读者从“老歌故事”中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催人奋进的真谛。




  
  去年疫情期间,孔鸿声感慨于社区防疫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以诗的名义,向社区卫士致敬。他创作了朗诵诗《社区卫士,坚守在最后一米》,歌颂了广大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在社区构筑起一道“最后一米”的坚固屏障。
  
  在今年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孔鸿声创作了小型组歌《追寻红色记忆》,以歌词颂扬了从渔阳里到兴业路、从老北站到老码头、从街角的咖啡馆到巷尾的石库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留有的红色遗迹。他感知在上海,红色印记遍布各处,红色记忆让这座城市赋予历史的积淀、充满信仰的力量。街道信息传媒中心邀请了两位社工对该组歌进行配乐朗诵后,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和点赞,有读者感动地留言:“煌煌历史,百年巨变。一曲凯歌,振奋人心!”

  
  虽然收到过很多荣誉和褒奖,但是孔鸿声始终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如今,他仍坚持每天约2000字的写作,还担任着《上海词家》杂志的编辑。他说,能以文学作品来记录和反映这个时代的发展和灿烂,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