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歌》: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福报还是灾难?

2021-9-29 12:49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如果要问什么是人类近代史上最值得骄傲的发明?不用思考,非机器莫属。
  
  正是发明不同机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轰鸣作响的机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人们摆脱了“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生活,文明进程的速度加快。机器是我们手脚的延伸,将人类的触角伸向深海、天空以及其他人类以前难以到达的区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机器人正式问世。相比普通机器,机器人多了一个“人”字。别小看这一个字,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难以估量。有人弹冠相庆,期盼机器人带给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有人忧心忡忡,担忧机器人会成为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敌人。
  
  以前就有一些电影作品,反映的就是人类的这种忧虑。这些作品用极其夸张的镜头,直观地展示人类收到机器人军团入侵,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些机器人不再像往日那样温顺,根据人类发出的指令行事。他们已经突破了“机器”的范畴,努力让自己向“人”这个概念靠近。这确实是很可怕的光景,一旦机器人觉醒过来,他们本来就具有超越人类的力量,人类在他们面前不过是弱鸡,一对一单打独斗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一场保卫人类世界、捍卫人类尊严的战争打响,腥风血雨的场面不断闪现,不断有人死去,却还有更多人在战斗。影片末尾,通常情况下是人类战胜机器人军团。人类世界得救了,但是那些可怕的画面留在观众的脑海中,让人心有余悸。假如类似情形真在未来某一天到来,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
  
  相比这些科幻片,《生命之歌》的故事情节不那么激烈。电影改编自王晋康的同名科幻短篇小说,这位中国科幻文学的开拓者与思想者于1995年创作了《生命之歌》这部作品写。这个关于人工智能与生命创造的科幻故事,写了一对姐弟俩因为高压式教育,不堪忍受沉重的学业压力,在深夜负气离家出走。他们来到一个废弃的学校,就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他们逐渐找回尘封已久的记忆。关于他们的离奇身份,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缓慢拉开帷幕。
  
  科幻电影绝非胡编乱造、胡思乱想,它必定是基于现有的科技理论的基础上。机器人已经在造福人类,这点毋庸置疑。除了在机器化大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机器人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相比普通家用电器,机器人做家务的效率更高,更不用我们费心。在餐馆,机器人履行了点餐、送菜等智能化服务,带给顾客不一样的就餐体验。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中,机器人更是扮演着照顾老年人的重要作用,不仅在生理上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还在精神上对老人给予陪伴,部分扮演着不在身边的子女的角色。
  
  可是机器人终究不同于普通机器,他们的芯片内植入部分智能化信息。一旦突破某条界限,他们的意识会觉醒,这就是非常可怕的时刻。
  
  没人能保证这个时刻会不会出现。除了这种纯人工制造的机器人,未来机器人与真人的界限也会变得模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真人体内可能会植入机械器官。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样的人已经具有机器人的某种特质。
  
  一旦上述预言得到应验,人类社会原有的伦理体系可能遭遇到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挑战。机器人的人格与尊严是否应当得到保护?机器人如何与人类相处?一个个难题摆在人类社会面前。
  
  让我们从这样复杂的讨论回到这部影片。这部影片的原著写于20多年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代有很大不同。要把这样一部科幻文学作品,改编成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肯定耗费了编剧、导演不少心力。为了更讨年轻人的喜欢,影片将原来40岁的角色我写成16岁,主角从人变成机器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机器人长生不老,那么机器人是不是有属于它的青春时代?为了让作品更带有温情,更能引发观众共鸣,导演将影片的故事和做成一个关于有青春的机器人的故事。
  
  影片不讲求宏大叙事,而是将机器人与人类的冲突设定在一个家庭中。这个家庭和国内很多普通家庭一样,父母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过早失去快乐的童年,沉浸在繁重的学业中,这成为他们反抗的动力。没有反抗,也就没有后来的身世之谜的解密。当他们得知真相,是否会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还是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重生?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本来这些揣测只是沙盘上的一场推演。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微妙,很可能在某个环节上处理不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如果能经受考验,找出一条和谐共生的道路,就可以避免科幻电影中的恐怖场景。
  
  福报还是灾难?生存还是毁灭?机器人带给人类的影响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希望一切都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毕凌锋,上海文艺网总编辑,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党工组组长兼秘书长,上海市松江区影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公安部《现代世界警察》杂志社上海工作站常务理事,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