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2021-8-24 16:1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8月24日,教育部召开了第一场“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相关内容,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明确各学段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要求,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介绍,近年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教材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设计不够,系统性不强,存在碎片化倾向,与中央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亟需予以加强和改进。
  

  
  《指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关于“进什么”的问题,《指南》提出要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育人目标出发,遴选相关素材内容和载体形式,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坚持育人导向,明确每一个素材的育人立意指向。
  
  关于“进多少”的问题,《指南》提出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明确各学段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要求,并适当拓展,适量适中,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关于“如何进”的问题,《指南》结合学科特点整体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总体要求分解到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各学段的育人立意、内容主题和载体形式各有侧重,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以成人。各学科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彼此协同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完成“进”的任务。
  
  据了解,《指南》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正文包括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组织实施八个部分;附件分12个学科详细提出了“如何进”的策略。其中,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指南》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主题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小学课程教材容量有限,选择哪些内容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一直未有权威厘定。”沈湘平说,《指南》主要依据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突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个方面,明确每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以此作为课程教材遴选内容的根本遵循,并将其贯穿于《指南》始终。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