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传奇——《叶辛传》读后

2021-5-21 15:19  |  作者:廖毅  |  来源:上海文艺网


  读完厚厚一本《叶辛传》,我在心里感叹:“叶辛是不可复制的传奇!”
  
  叶辛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的名字从未淡出文学界,他的作品始终以紧扣时代、贴近生活、揭示人性、直击人心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上海作家林影女士撰写的这本传记,以文学的手法,生动描摹了叶辛先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插队落户知青,如何在孤独与困境中挣扎奋起,一步步走向中国文学高峰的传奇人生之旅。她坦言,曾随叶辛带队的作家代表团外出考察,也专门采访过叶辛老师,而且几乎读完叶辛出版的100多本书。为了写好这本书,她还专程前往当年叶辛插队落户的贵州山寨采访体验。在她的笔下,一个卓尔不群、个性鲜明、勤勤恳恳的叶辛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我说叶辛是不可复制的传奇,不是要否定其他优秀作家的成就,而是纵观叶辛的成长之路,有许多方面确实是普通作者难以企及的。
  
  首先,他对文学的热爱近乎痴迷。他从小热爱文学,小学、中学阶段就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并立下了要当一名作家的理想。即使顶着“从小就有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批评带来的压力,他也毫不动摇。到贵州农村插队落户的时候,别的知青带去各种吃的穿的,他却带了几大箱子书。农闲的时候,其他知青打扑克、瞎游逛,他却呆在知青点的破屋子里认真看书写作。可以说,大量中外名著的阅读,为他奠定了很好的文学素养和创作基础。
  
  其次,他对目标的执着近乎疯狂。从《叶辛传》里看到,叶辛有过迷茫,有过为生存而愁苦的时刻,但在创作上从来不打退堂鼓,即使遭遇一次次退稿,他却穷且弥坚。在大批知青陆续回城和就业后,叶辛至少遇到过三次命运的转机,一次是安顺师范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专门跑到他写作的破庙里,动员他去报读该校。他却不愿搁下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锤炼》,也不愿意承受因为出身不好可能在政审中被刷下来的难堪,毅然放弃这次机会;第二次是他寄出长篇小说《锤炼》不久,经所在大队推荐,他被贵州省水电学校录取,可去报到途中路过公社,又接到公社副书记转给他的一封信,信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寄来的,通知他到上海改稿,改好后准备出版。眼看多年奋斗有了一线曙光,叶辛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按当时的情况,他到上海改稿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半年数月,不能如期上学,名额不予保留,只好退给公社,转道去了上海;第三次更诱人,全国恢复高考后,许多高校求才若渴,刚出了三本书,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叶辛,也收到了复旦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动员他复习报考,而且录取基本无悬念。可当时,由他的儿童文学处女作《高高的苗岭》改编的电影《火娃》正在拍摄中,他没心思也没精力顾及其他,再一次婉拒了招生老师的好意。最终他与大学失之交臂,却以初中毕业的身份登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这样的取舍,在当时他所追求的文学之路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再次,他对梦想的追求永无止境。叶辛以一部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同名电视剧,使他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一般认为,在同一题材有这么一部作品已经很了不起,再写既无必要,也很难突破了,还不如把精力用来开发新的题材。事实上很多作家也都是这样做的。但叶辛并不就此止步,在不断挖掘新题材,创作新作品的同时,从未停止对知青这个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在《蹉跎岁月》之后,又创作了《孽债》《客过亭》等家喻户晓的作品,着名作家张抗抗评价:“叶辛的创作如同一台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了知青各个历史阶段,填补了知青文学转折期的空白,可以说画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叶辛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喷薄出旺盛的创作力。他从28岁出版儿童文学处女作《高高的苗岭》,至今40多年间,共创作出版各种图书100多部,平均每年出书3部左右。即便现在已是70多岁的老人,早已名满天下,依旧每天笔耕不辍,这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到,需要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做到?而且,叶辛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创作竟然不用电脑,竟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他前些年出版的散文集《打开贵州这本书》,就是他的手写稿影印本。
  
  叶辛之所以成为叶辛,除以上因素外,不能不佩服他在长期生活中练就的“两副目光看中国”的本领。如叶辛所言,他生长在上海,自小对上海的街街巷巷非常熟悉,插队落户后,他习惯用一副城里人的眼光好奇地打量农村的一切。而他在农村生活的时间久了,再回城里又多了一副用农村人的眼光观察城市的维度。两幅目光自由切换,使他有了不同常人的观察力、体验感,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我们知道,写知青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影响最深远、生命力最强的还是叶辛的作品。写城市题材的作品同样很多,但叶辛写的《家教》《华都》《问世间情》等独树一帜,和他的知青小说一样受到广泛的关注。
  
  叶辛是不可复制的,他的传奇是他那一代人的传奇。但叶辛那种为梦想孜孜以求,为目标砥砺奋进的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过时,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尤其是他那句“作家的名字是写在读者心上的”,堪称至理名言,值得所有作家谨记。
  
  2021年5月15日 于上海
  


  作者简介:廖毅,男,笔名黔人。籍贯贵州罗甸,客居浙江杭州。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新闻、散文、言论、报告文学等作品15部。策划、主编各类书籍12部。
  
  获“中国时代新闻人物”报告文学优秀作品特等奖、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2014华文诗歌散文邀请赛(散文)一等奖、台湾《旺报》海峡两岸交流故事征文佳作奖等荣誉。
  
  纪实文学《温州女老板》被新闻出版系统选入“农家书屋”指定用书,散文《没有花边的新闻》入编中小学生德育读本《当代中国着名人物美德故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