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叶辛文学馆看到了什么

2020-10-17 08:53  |  作者:廖毅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国庆、中秋小长假,因为疫情造成的心理阴影,本着“不为祖国添乱,不为自己添堵”的考虑,哪儿都不想去,打算就在家看看电视、看看书打发时光。
  
  老友刘学文发来微信:“6号有没有空?我们一起去看看叶辛文学馆。”
  
  刘学文是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传记研究中心主任、天下贵州人俱乐部秘书长。他此行的目的,是到上海的叶辛文学馆取经,策划在他的老家贵州省惠水县好花乡建立一座“叶辛书院”。据说当地政府非常支持,免费提供了场地,并将之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来抓。
  
  我没有任何犹豫,用贵州方言回了两个字:要得!
  
  叶辛是我崇敬的老作家,更何况他与我的家乡有着那么深厚的渊源,所以早有一睹他的文学创作全貌的想法。而刘学文身居北京多年,却时时不忘回报桑梓,自己投资建立叶辛书院,给家乡父老一片“留得住的乡愁”,精神难能可贵。他只身来沪考察,我当然得陪了。
  
  这天上午八时,刘学文从北京乘飞机而来,我从上海松江坐地铁而去。三个小时后,我们便在叶辛文学馆所在的浦东新区书院镇东方葵园聚首。
  


  刘学文(左)与作者(右)
  
  先说说这个书院镇。这个被称为“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生态镇”的城镇,名称来历向来有多种版本,其中与“书”强相关的一个说法是,清末时期,当地老百姓以粮代税,这些税款主要用于教育开支,由此建造的租税粮仓库被当地人称作“书院厂”。后来村、镇名称便沿用了“书院”二字。这个名字的由来记录了当地尊师重教、尊重文化的美好传统。近年来,书院镇不断探索弘扬“乡愁”文化,打造科创文化小镇。“叶辛文学馆“落户东方葵园,就是其中标志性的事物,它使原本以生态观光为特色的这片庄园成为现代文学与乡土文化、农家乐文化相结合的示范。
  
  据媒体报道, 2016年2月28日开馆的时候,时任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尤存,时任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胜明,浦东新区副区长谢毓敏,书院镇三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盛况可见一斑。
  
  02
  
  在葵园主人马引国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径直走进处于葵园一层的“叶辛文学馆”,我们被琳琅满目的展示所吸引。
  
  文学馆共分六个部分,展示了叶辛从一位知青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的历程,系统地反映了叶辛对文学的追求和热情。在展馆里,我们看到,在贵州山区插队落户时,叶辛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著,体验乡间的生活,思考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在他插队落户地方的土地庙里,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和轰动一时的作品《蹉跎岁月》,就此从贵州乡村的崎岖小路,走向了全国。后来电视剧《孽债》的全国热播,更使叶辛成为全国人民熟悉的著名作家。
  
  在展馆,我们看到了叶辛作为全国唯一的作家代表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登上国庆彩车接受检阅的照片。也看到了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中评价叶辛的一段话:“我和叶辛同志都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辈。他讲到的一些体会和心态,像开始见到农村、农民的那种感受,我是很能理解的。他是在贵州插队,我是在陕北黄土高原。当时我们有这样的经历,也看到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活生生的,我觉得写这些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足见叶辛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力。
  


  马引国(左)与刘学文(右)
  
  对叶辛老师非常熟悉,多次参与策划叶辛文学活动的刘学文拿着相机,一边看,一边拍,表现出极大热情。我原以为叶老师创作虽勤,但毕竟精力有限,而且创作的都是精品,最多也就几十本书吧。但眼前所见令人惊讶:他从28岁出版处女作《高高的苗岭》,至今71岁的43年间,共创作出版各种图书,包括电影、电视剧本等160多部,平均每年出书将近4本。而且,叶辛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创作竟然不用电脑,竟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他最新出版的《打开贵州这本书》,就是他的手写稿!
  
  我粗略算了算,按每本书平均20万字计,叶辛老师在过去的43年里,至少写出了2000多万字。算上零散发表、未及成书的各种文章,还不止这个数。叶辛早年在贵州省修文县一个叫砂锅寨的村庄插队,创作都是劳动之余完成的。后来调到省城贵阳,做期刊主编、作协副主席。再后来调回家乡上海,做大学教授、文学研究所长、国家及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平时也没少参与全国、上海、贵州方方面面的相关活动。编务、教务、政务、事务,无疑占去了他大量时间。他是如何坚持创作的,他的成就何以如此惊人?
  
  刘学文感慨说:“叶辛老师真是为文学而生,即便是在出差的日子里,他也会抓紧时间写作。这么大的年龄,只要没有外出活动,他还坚持每天写作2000字,有一天他写了5000多字,竟开心不已!”
  
  03
  
  中午,马引国夫妇在葵园款待了我们。问及他创办叶辛文学馆的初衷,他笑笑,引述叶辛老师的话说,打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不仅仅需要美丽景色,还需要文化的支撑。他自小喜欢叶辛的作品,叶辛又曾住在他们浦东多年,有一种距离上的亲近感。
  


  作者与叶辛(资料图片)
  
  同样的,刘学文坦言,他要在贵州办一个“叶辛书院”,不仅是想让家乡子弟从叶老师的作品中汲取文学养分,还要让叶老师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让他这种为国家、为家乡、为“第二故乡”热心奉献的感人情怀影响一代子弟。
  
  这正是我在叶辛文学馆看到的东西,这一“发现”令我内心澎湃!
  
  作者简介
  
  廖毅,男,笔名黔人。籍贯贵州罗甸,客居浙江杭州。现任正泰集团正泰大学堂副教务长、浙江省贵州商会新闻发言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新闻、散文、言论、报告文学等作品15部。策划、主编各类书籍12部。
  
  获“中国时代新闻人物”报告文学优秀作品特等奖、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2014华文诗歌散文邀请赛(散文)一等奖、台湾《旺报》海峡两岸交流故事征文佳作奖等荣誉。
  
  纪实文学《温州女老板》被新闻出版系统选入“农家书屋”指定用书,《北大100天》曾被列为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