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老师首先谈到,重视戏剧冲突的质量,是在思考“怎样写好一个剧本”这个问题时想得比较多的一个内容。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要讲清楚与之相关的三个小问题。
第一,什么是好剧本?
陆军老师先介绍了一些名家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要符合六个元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要做到四好:第一,关目好;第二,曲好;第三,白好;第四,事好。清代戏剧家李渔也有六点要求: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曹禺先生说:我看戏,我读文艺作品,最注目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看文艺作品中的人。第二,要反映真实的生活,更要反映生活的真实。托尔斯泰则认为,任何文艺作品,都应该讲三个标准:第一,内容要好。这个内容越是关注到许许多多人的利益,并能打动许许多多人的人的心灵,特别是又能反映重大事情的,就越好;第二,形式要好。你是不是找到了所选择的艺术形式里最优长的东西去表达;第三,要真诚。你写的内容,你表达的思想与感情要真诚。不真诚,比造谣惑众还坏。先贤与名家的话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接着,陆军老师给出了他对好剧本的一个判断标准:凡具有较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好剧本,都是剧作家依托“想法”与“想象”之双翼,以戏剧的方式去寻找真正生活着的人的灵魂,去复活已经远去的人的生命,以此表达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生动、独特的社会感悟与人生发现,并用人性之光照亮生活的心血之作。以上这个标准的关键词是“想象”与“想法”。陆军老师说,“想法”,即创作者的思想、观念、立场、态度或者创作者通过作品对社会、对人生发出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想象”,即戏剧创作的想象力。一句话,“想象”创造作品生命;“想法”决定作品寿命。
第二,我们有多少好剧本?
陆军老师认为:我国是剧本生产大国,每天要产生成千上万个剧本,那么,在这些剧本中,好剧本到底占多少?
陆军老师介绍说,好几年前,有一次在去江苏讲学的路上,跳出一个念头,他尝试对我国剧本创作现状作一个试探性概括,分为4类16态。具体表述如下:
第一类:无“发现”,无戏剧性(或虚假的戏剧性);无“发现”,少戏剧性(学生习作);无“发现”,有戏剧性(演出剧目);无“发现”,很有戏剧性(佳构剧,悬疑剧,闹剧,滑稽戏)。
第二类:少“发现”,无戏剧性;少“发现”,少戏剧性;少“发现”,有戏剧性;少“发现”,很有戏剧性。
第三类:有“发现”,无戏剧性;有“发现”,少戏剧性;有“发现”,有戏剧性;有“发现”,很有戏剧性。
第四类:有重要“发现”,无戏剧性;有重要“发现”,少戏剧性;有重要“发现”,有戏剧性;有重要“发现”,很有戏剧性。
陆军老师说,以上这4类16态的剧本,好剧本能不能占到千分之一,估计谁也不敢下结论。但是陆军老师认为,如果年轻的戏剧工作者能用这个分类评价标准作一个自我检测,看看自己创作的剧本到底处在哪个位置上,离理想中的目标还有多远,那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的。
第三,对写出一个好剧本有哪些话想要说?
陆军老师坦陈,怎样写出一个好剧本,我不敢回答。我只讨论怎样写好一个剧本。他说,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他讲得最多的有三个内容:一是讲“三个维度”,即真实,生动,独特。二是讲“九个要点”,包括:追循艺术真实;重视冲突质量;揭示社会环境;精设人物图谱;构建生动剧情;探索叙事形式;着力戏剧解扣;创造独特人物;更新戏剧观念。三是讲“一个挽救”,即怎样挽救我们的艺术想象力。但是今天,陆军老师说,他只想讲“九个要点”中的一个点,即:重视戏剧冲突的质量。为什么只讲这个点?有两个原因:
一是,陆军老师说,我唠叨了二十多年,好像没有人能真的听进去。或者听进去了,真要动笔时,又忘了。包括我的近100个研究生,也都没有做到吧。所以,有点不死心,毕竟这是自己的几十年摸索出来的一条比较重要的创作经验啊。另外,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过去讲课的时候没有把这个话题强调够,淹没在众多观点中,人家就忽略了。所以,陆军老师强调,今天就讲这一条,一句话,九个字。如果在座的,或者叫在线的,哪怕其中只有一个人,以后在戏剧创作、戏剧研究、戏剧教学、戏剧推广上能想到这句话,并对你有所启示,那么,也就于愿足矣。
二是,陆军老师说,好像是过去、现在,包括在我们这个班上,也没有老师讲过这个话题吧,所以,补这个缺,应该也是有些意义的。陆军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认为这仅仅是编剧技术上的小问题,不值得专门探讨,这实在是直接关乎到戏剧命根子的大问题。
陆军老师接着重点讲了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强调重视戏剧冲突的质量?
陆军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三悟”:一是践习感悟。陆军老师说,戏剧冲突的质量决定剧本的质量,这一感悟得益于四十年前的一次创作实践。1981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我国全面推开,可能是考虑到上海的改革还需要艺术工作者来摇旗呐喊的原因,市有关部门当时积极组织专业与业余剧作者创作反映这一农村大变革的戏剧作品。我有幸裹挟其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了一部万字戏曲剧本《定心丸》。剧作搬上舞台以后好评如潮,荣获首届上海戏剧节剧本奖,《解放日报》破例连载剧本。欣喜之余,进行反思,我发现,习作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我在构思中比较注意戏剧冲突的质量,将一个家长里短的夫妻矛盾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让男主人公面对的两对矛盾不局于观念的冲突、意志的冲突,甚至也不仅仅是性格冲突,而是一个男人面对的是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的冲突。有了这一心得以后,我在后来的剧作如《田园三部曲》等作品的构思与写作中都尽可能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谓屡试不爽。这就更坚定了我的这一想法。
二是名作点悟。陆军老师发现,经典作品大多冲突质量比较高。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国古典戏剧名作,当代名剧。甚至是,即使都是经典剧目,也因冲突质量高下而略分高下。比如同样写复仇,《哈姆雷特》《贵妇还乡》比《原野》高;同样写爱情,《牡丹亭》比《西厢记》高。你们分析过的《焦裕禄》《西京故事》《董生与李氏》也是。《焦》是写主人公与物质贫困、政策贫困、精神贫困的较量,或者说是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较量。《西》是写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的较量,或者说是一个家庭与一个时代的较量。《董》是写一个书生与千年礼教的较量。所以,冲突的质量都比较高。还有,在我看来,许多起死回生的戏剧作品大多是改造冲突质量的结果。如莎士比亚的剧作与中国经典戏曲名剧作等等。
三是教训省悟。陆军老师说,他一开始提到的剧本创作4类16态的概括中,处在第一类中的作品,也即比较差的作品,大多是冲突质量不过关的原因所造成的。这些作品中的戏剧冲突设置,或虚假,或缺乏社会意义,或缺乏戏剧特征,或靠技术性误会,或虚张声势,或人为折腾,或缺乏足够的戏剧张力,等等,谈不上冲突的质量,当然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了。
综上,陆军老师得出的结论是:戏剧冲突质量,将直接决定剧本艺术质量。应当引起编剧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二,我们许多剧本冲突质量不高的原因在哪里?
陆军老师总结了三条:
一是真实性弱。荷马曾经告诫诗人们:“要把谎言编圆。”刘厚生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过类似的劝告。真实性问题,是我国剧本创作的一个软肋,问题较多,即使是一些名闻遐迩的剧作也难以避免。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想象力还比较贫乏,二是缺乏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如我前面所说的,在“想象”与“想法”上可能还准备不足。如果要举具体例子,就会得罪一些人,成本太大,光靠我的真诚与善意,人家已不买账了。所以,陆军老师说,我还是拿我的老乡,一位我十分敬仰的先贤的代表作来说事吧。这部戏剧作品,全国人民应该都知道,就是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的京剧样板戏《沙家浜》。
《沙家浜》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伤员来到沙家浜养伤,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找到这批伤员,日伪军对沙家浜地区展开了大扫荡。为避开敌人锋芒,党组织联络员阿庆嫂在乡亲帮助下将伤员转移到阳澄湖的芦苇荡,敌人的扫荡一无所获,就命忠义救国军进驻沙家浜,设法找到这批伤员。参谋长刁德一非常狡猾,他要沙家浜每一条船锁起来,每一个人不许离开沙家浜。伤员困在芦荡里,如果没有粮食,没有药品,再要面临涨潮,生命就要受到威胁。刁德一想用这种办法困死18个伤病员,阿庆嫂该如何摆脱这个困境?这样的冲突比较有质量,很有戏剧性。剧中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戏,开方。写的是危难时刻,县委书记程谦明打扮成江湖郎中到沙家浜看病,借此向阿庆嫂传递了一个指令:把伤病员送到红石村(沪剧《芦荡火种》是在为病人开药方时通过藏头诗来传递指令的,更巧妙)。这场戏极为精彩,但是,问题来了。你程谦明书记应该知道阿庆嫂所处的困境,在敌人眼皮底下,船不能动,人不能出不,但你程书记是自由人,手下一定有很多共产党的力量吧,你为什么自己不去调动其他的革命力量把18个伤病员运到红石村?为什么把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阿庆嫂?你不是在为难她吗?为什么要这样?一定要给出理由,否则就是不真实的。同样,程谦明冒着生命危险到这沙家浜,面对刁德一的部队,他随时有可能暴露。一暴露,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地方组织的主要领导人。这是第一个成本。第二,你抛给阿庆嫂这个难题,阿庆嫂铤而走险,她与她的乡亲们也有可能牺牲掉。第三,只要前面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18个伤员就有可能被困死在芦苇荡。但是,这么重要的情节,如果拿掉了,这部戏的冲突该怎么走下去?
二是典型性弱。关于戏剧冲突的典型性,陆军老师介绍说,马克思曾有一个论述,他认为,如果冲突只是建立在一个英雄人物的个人的错误上,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冲突,因而也不可能成为艺术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只有当一个英雄人物的内心冲突能表现出斗争中的社会各阶级、各集团、各阶层之间的实际冲突,换句话说,只有当这种内心冲突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矛盾的结果(它能使一定阶级的代表人物产生同样的内心冲突)时,它才能作为艺术作品的内容。只有这类冲突才是典型的,它使真正的艺术作品有了产生的可能。
陆军老师还指出,讲冲突的典型性,更不能忘记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即“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恩格斯在批评哈克奈斯小说《城市姑娘》时说的。那部小说写伦敦东头居住在贫民区的耐丽姑娘被富人玩弄后遭抛弃的一个老套的情感故事。恩格斯认为小说不真实。为什么?因为那个时代的工人阶级已经懂得反抗资产阶级,而小说里的工人依然愚昧麻漠,愿意接受欺凌,这不符合历史真实。陆军老师特别指出,可以肯定地说,认真揣摩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对我们的剧本创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是戏剧性弱。陆军老师认为,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非戏剧性冲突,即缺乏动作,缺乏戏剧特征;二是弱戏剧性冲突,即冲突的张力不能支撑一部戏到达高潮的顶点;三是伪戏剧性冲突,即表面上刀光剑影,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三、怎样才能优化戏剧冲突的质量?
这个问题是陆军老师讲课的重点。他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重视戏剧冲突中对手的质量。这是顶层设计,可谓是戏剧创作的生死之门。关于戏剧冲突对手的设置,陆军老师详细介绍了黑格尔的精辟论述。如黑格尔认为,戏剧冲突最高的境界为自由与必然性的冲突,即人类自由自觉的努力与社会和人性中的必然性发生冲突。在冲突中戏剧家表现出他对理想社会特别是对理想人格的无限追求。
陆军老师概括说,在黑格尔之前,一直到亚里士多德,大都研究者都把人与环境、命运(逆境、厄运)的冲突看作是戏剧最核心的问题。只有歌德出语惊人,他曾宣布发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全部秘密是“全部围绕着秘密的一个点旋转(这个点还没有哲学家看见和确定过),我们自我的特殊性,僭拟的自由意志,与整体的必然性的进程在这一个点上发生冲突。”哲学家谢林认为,“悲剧性的本质在于主体中的自由和客观必然性之间的实际斗争”,“全部悲剧艺术都是以隐蔽的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这种干预为基础的。”
黑格尔在《美学》中把最适宜用作剧艺的对象的充满冲突的情境分为三类,第一类,大自然的必然性;第二类,社会的必然性;第三类,人的内心自然的必然性。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清楚了解戏剧冲突的原理,陆军老师举了多个例子。讲解了超越大自然的必然性、社会的必然性、人的内心自然的必然性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二是要重视戏剧冲突中事件的质量。
陆军老师提醒:戏剧事件选择属艺术处理,很容易被忽略。在事件选择中,要记住佛莱塔克说的话,“戏剧艺术的任务并非表现一个事件本身,而是表现事件对人们心灵的影响”。包括焦菊隐说的:“找事件,要找人物在事件中思想发展的内在原因”。为此,陆军老师举了《雷雨》《玩偶之家》《焦裕禄》《雾蒙山》等例子,来说明注重事件质量的重要性。
三是要重视戏剧冲突中动作的质量。
陆军老师强调,这是强化戏剧冲突质量的重中之重。陆军老师引用黑格尔一段话来阐明戏剧动作的意义。黑格尔说:冲突还不是动作,它只是包含着一种动作的开端和前提,所以它对于情境中的人物来说,只不过是动作的原因,尽管冲突所揭开的矛盾,可能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果。换句话说,冲突只是情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情节本身,更不是情节的全部。它只是情节的开端和前提。情节的全部展开,依赖于人物性格。
陆军老师认为,人物动作质量高可以改变剧作的质量层次,甚至可以弥补冲突真实性不够的缺陷。如前述《沙家浜》中的一场戏。陆军老师还举了《雷雨》“喝药”、《董生与李氏》“偷窥”等例子,提出强化戏剧动作的质量至少有两个要求:一是必须是符合“这一个”人物性格的,或者反过来说,因为这一个行动,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这个行动必须是在其他戏剧创作品中所看不到的,或者是较少看到的。
四是要重视戏剧冲突中结局的质量。
陆军老师说,常见的戏剧冲突结局大致有以下几种:矛盾上交,重症轻治,文不对题,偶然发现,意外事件,“赋子板”法,英雄形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其实,“戏剧的真正结局,只有在剧中人物和全剧的关健即动作的目的和旨趣完全等同起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才有达到的可能。”陆军老师建议,最好能写出剧作中的人物的“犟性”,突破预设的结局,很有可能会使你的剧作别开生面,有意外的收获。
陆军老师特别指出,强调重视戏剧冲突的质量,更要强调在戏剧中寻找真理之光、智慧之光、道德之光与人性之光,用戏剧之光照亮生活。
最后,有同学希望陆军老师讲述一下自己创作的一部戏剧《浪漫村庄》的冲突设置,陆军老师作了愉快的回应。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