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需自知到了哪个“弯”

2020-6-18 09:56  |  作者:蒋兴强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在当下文学界,有一个怪象:有的人一天写几首诗、一年写几十万字,却很难见他上过像样的刊物;而有的作品不多,一出手大多不同凡响。从文字表面看,前者字从句顺,也不失为精雕细琢,原因何在?
  
  个人以为,在他不知道自己到了哪个“弯”。
  
  这个“弯”,对于相对成熟的作者或作家来说,不是技巧问题,也非生活底蕴不够或文字功底差,是头脑欠清醒。直白地说,这类人除因没放下身架,差了份山外的冷静、井外的视野外,啥都不差!
  
  身架怎么放低?首先就得解决“盲视”问题,总觉得“自己的儿子乖”。这种人,如果能转变角色,冷静下来,去研究别人的优势,自然就会发现自己的弱项和平时一些致命的败笔。过了这个观念的“坎”,然后边写边学边总结,数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其作品自然会“万花丛中一点红”。
  
  那么,前面说的“井外”在哪里?
  
  打个比方,假设一部长篇小说开头是“默言醒了。”若遇上只懂点老道的理论常识和只在小圈子内看了几部小说的人,就会轻率定义“进入太快”;同样是开头,如见识过、研究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清晨,她走来了”;贾平凹的《秦腔》“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余华的《兄弟》“我们刘镇的李光头异想天开……”自然会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貌似这么简单的常识,连“专家”都在严肃的“评审会”上出过洋相,普通作者不“警钟”常敲——走出“井”外行吗?
  
  “井外”怎么走?读多了,自然就有一双火眼金睛;一入目便知道,哪些是真名家,哪些是水名家。远的,从经典名著里和公认的名刊上去选读;近的,只要一低头,每个刊物、网站、论坛、群都有精品。只是很多时候,这类人狭隘地认为,某种风格、文体与己无关,于己无用,甚至觉得文艺理论,与他都没多大关系,总认为是奉承或高高在上的批评、说教。个人以为,作为一个想写出点名堂的作者,适当读点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对老一辈理论家、评论家——比如对李准、汪曾祺、何西来、雷达……若都只停留在知道他们的名字上,连《读剧札记》《文学的理性和良知》《小说艺术探胜》都不愿去翻翻,家里像《文艺报》《文学报》《文艺理论》一类刊物都没订过或好好读过,总是痴迷某些纯娱乐性的影视剧和远离现实的所谓宫廷、玄幻、穿越小说,还会有闲心去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那些达到中国小说、剧本巅峰的作品?不会比对把握当下诸如白烨、王干、谢有顺、贺绍俊、朱大可、叶匡政一些评论大家的艺术观,又怎能发现当下作家的得失,防止自己少走弯路?再说小点,经常出现在《人民日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当代》《北京文学》杂志上,那些看似没有多少“分量”的千字创作谈、短评,难道不是作家的肺腑之言,不是最令评论家、编者动容的亮点?只要用心,仅从一般报刊上,都不难发现一些点评高手,如浙江有个叫娄卫高的诗人,他给人家三五首诗,总能洋洋洒洒写出二三千字的诗评,难道不是功底?肚子里没有干货?
  
  很多时候,恰恰是那些爱翘尾巴的人没在意,便没了机会明究里;而评者所“夸”他人亮点,又正是自己缺少而大报名刊又迫切需要的个性之作。
  
  再比如,墨笼烟的《女人的格局,决定其命运》(风情长篇小说《楼蠹》浅析)。评者为啥不分析小说的选材、布局、立意、民俗风情或时代背景?何以偏偏分析女人?而且超乎寻常的冷静,只集中笔墨盯住女人的格局及其派生出的命运分析,竟把人物间的纠葛、情感的起伏、女人命运的千差万别梳理得一目了然,剥离得纤毫毕现。
  
  说白了,这就是评者以艺术的眼光去对比当下小说的不同点,从而发现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于现实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墨笼烟出人意料地发现了小说写官商勾结是第一主题;写文化领域的蚀变为第二主题;写女人对人生和情感的态度才是隐藏着的第三主题。正是因为第三主题引起读者纠结最多最沉重,评者才发现,这是作者的构思初衷,才把准了作品的脉络,从宏观和微观发现某种幽微的指向。道理就像某些所谓的专家初读莫言的作品不一定喜欢,甚至投给刊物还吃闭门粥一样,那是因为没领悟出作者苦心孤诣所构建的寓意。
  
  一部作品,特别是长篇,大多都蕴含着多重主题。如果真能一读了然,谁都想去指手画脚当评论家了。这就是人们常说,大多评论家比作家清醒,是作家的“指南针”——貌似有些过,但不是没一点道理。
  
  总之,即便是名作家,不需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研读理论作品上,但若能偶尔读些文艺评论还是有益的。关键是不少人在这条线上还处于爬行状态,因为自满,无异于给自己设置了瓶颈,其作品岂有不平庸之理?个人以为,凡是写作者都当切记:树大易生虫,人有点本事爱自大。写作人不能瞧谁的作品都不顺眼,更不能以为有个“本本”就是“家”,写作要走得远,还得隔三差五看点评论,研究一些具特色、有个性的作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知道自己走到哪个弯,上了哪道梁。否则,南辕北辙太久,回头难,下山更难。

  
   蒋兴强/文
  (原载《西藏日报》等,获“四川省年度副刊作品奖”)
  

作者简介:蒋兴强,笔名江夫、江帆,作家,达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攻中篇小说、散文,在《中国作家》《四川文学》《延安文学》《滇池》《青年作家》《散文选刊》《诗刊》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重庆晚报》等近百家刊物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多次入选权威选刊和优秀作品年选。冰心散文奖、第二届中国散文特等奖得主,达州市“抒写巴山”全国征文中篇小说一等(最高)奖获得者。出版散文精选集《远去的野渡》、中篇小说精选集《丢失》、40万言长篇小说《楚良》。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