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学博创巨制——记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刘锋

2020-6-2 09:36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本期人物:
  


  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协会、中国社会科学协会会员,已出版《北纬绿斑——长江流域的七彩名区》等专著20多部,在《人民日报》等30多家报刊发表历史文化散文150多万字,撰写和编导的多部故事片和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主编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长江,它从古到今,孕育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又蕴藏着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长期从事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者、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刘锋领衔主持编纂了当今拥有8编64卷2000多万字鸿篇巨制的《长流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并构成了长江流域19个省、市、自治区祖祖辈辈最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孕育、传承与保护的庞大距阵,也必然会受到举世的瞩目。
  
一  血管非遗情愫流淌
  
  自童年开始,刘锋就与江水结缘,听惯了长江流域的民间音乐,看多了那里的民间舞蹈,了解了那里的民间文学,熟记了那里的民间故事,陶冶了那里的民间美术,由于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滋养,刘锋才与它们发生了血脉的相通,从而也牵动了他的目光与职业方向。放步山水,刘锋与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浪,并为了它的发扬与光大,而探宝、审铜、采玉和冶淘奔波。
  
  1.凌山驿水:学者与长江浓深情怀
  
  假如你在互联网上点击“刘锋”这个名词,很快就会跳出一串串与之相关的信息,它们几乎全与长江有关,其中有一条告白曰:2017年5月19日,第七届“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结果,在北京和浙江同时揭晓,并在同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大会。这一天,刘锋的名字前面开始添加了“中国当代徐霞客”的桂冠。其颁奖词这样说:
  
  刘锋自行旅行,跑遍长江流域、俄罗斯远东、欧洲和南洋地区;他行走调研,完成了鸿篇巨制《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以文化为载体,以考察为目的,以见闻为索引,伏案创作孜孜不倦,登堂入室彪炳史册。(下图为刘锋与“当代徐霞客风姿”照片影墙合影)
  


  徐霞客,这位大名鼎鼎的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一生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他用了30个的春秋,游历华夏21个省、市、自治区,从而“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一本《徐霞客游记》,把他足下的祖国山形水势、晴空阴云,知识、情趣、拟人、性格化于天下,中华子民之于大自然的仁爱,从此水乳交融矣!
  
  而当今的刘锋,他与古代的徐霞客又是何其相似!也就是他,浓深的情缘和对长江的熟氛,使之进入中年后,就早早获得了一项重任,即编纂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拥有二千万字之巨的《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如此沉重的压力,让他开始去穿越约400年的光阴,寻找古贤徐霞客在长江流域留下的足迹,“登山必达高峰,探洞务至幽邃”,以追求他内在的两大目标:一是要像徐霞客一样,去行万里路,以探索人生宝贵的真谛;二是要像徐霞客一样,去读万卷书,以编纂出组织所赋于繁重任务的《大系》。
  
  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古人与今人所创长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得汗流充栋,只有心怀长江的情感,才能不负历史所于的重任!
  
  凡是皆有天合,江城、长江、长江流域;长江文化、长江文化大系、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这些神秘的组合,由是而注定了刘锋一项终身不解之缘。
  
  还在妈妈的母体时,他的妈妈就常“带”着他行走在长江与汉江之边,去听涛声、河声、船声如浪涌来。或许,这就是一种胎教吧;也或许,他的人生,也就是从妈妈的母体内开始启航的吧。
  
  后来,刘锋进入长航工作。后来,刘锋担任了中国长航集团宣传部部长,开始主持这家重量级央企文化宣传战线的工作。
  
  按说,刘锋的人文积淀已很厚实,应付眼前复杂纷繁的工作,应该游刃有余。但那一时,走马上任的他,却十分清醒:这样的一个特大型企业,这样的一个与长江扭结一体的集团,该有多少文化的课题和重担啊。宣传岗,可是文化的关口呀,更何况不久后《大系》任务的降临,从纷繁的工作中跳出来,去了解长江,考察长江,把它与企业全程物流服务结合起来,这才是作为一个宣传部长的职业方向。
  
  为了实现这一职业目标,刘锋利用出差和职业之余,一打两就,见隙插针,不间断地踏上了考察研究长江的旅途。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长约6300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居第三位。其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0%。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长江文化以山为体,依水而生,随船而载,与人为魂;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民族而沿袭不断,因其地域而形态众多,因其法祖而经验丰富,因其兼容而重文讲礼,因其族规而记载采风,这样弘富的知识,不行万里之路,何得万卷之知?
  
  为了任务的需要,也为了实践求知,刘锋无数次踏入深山,寻访水流,研究古寨,探察人文,风餐露宿,像当年的徐霞客那样,“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去体认长江。那长江沿途的高山峡谷,飞瀑流泉,经常让他心潮澎湃;那古木老村,归农乡姑,多次让他情感流涟;那洪荒遗址,文化灵光,总是让他惊讶艳羡。与此同时,他还考察研究了沿江的经济、市场的前景、交通的布局、水运的状况和港航的单位,并收集了满满一大纸箱文化和市场信息的资料,从而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带回了武汉。
  
  2.仰云俯泥:学者与非遗不期相遇
  
  长江流域真乃是一座富矿!
  
  在这多次的旅行考察中,刘锋不仅收获颇丰,而且,他还有幸体认了长江流域的山川河流、资源产业、民族语言、风气习俗、学术流派、艺术渊源和宗教流布,等等。在仰云俯泥之间,他以学者敏锐的目光,多次与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知不期而遇。
  
  这真是一份惊喜!
  
  据记载,1921年,重庆诞生了第一家毛肚火锅馆,名叫白乐天,此后的火锅店,则是蒸蒸日上,重庆,自此留下了“火锅之都”的美誉。一次,刘锋溯江而上,抵达重庆港,人还在客船上,他就听闻到了该地火锅的味道。火锅,这山城特有的一种非遗,其浓厚的地方情感,很值得去亲自体察一番。
  
  那一砣砣聚集吃火锅的,不是在江边,就是在码头;不是舟中船工,就是码头担夫。原来,因这里江风溯大,而劳工体寒,这样一来,抗拒江寒,劳工饱腹,驱寒祛湿,这超乎血缘的拈连,则成就了重庆火锅非遗的习俗。自此以后,重庆人开始“尚滋味”、“好辛香”,喜麻辣,而多滚汤。至于那家有着悠久历史的白乐天火锅馆,其风俗至今还是依旧,风貌不改,甚至连桌椅、炉灶,都还是最原始的模样。刘锋远远地闻道而来,他探寻到这家“始祖”店后,亲自品尝了麻辣的滚烫,感受到了满额的生津,以及舌尖的麻木,在慢慢地寻味中,开始细细感觉到了美食非遗的巨大魅力。
  
  刘锋是一位多才学者,他不仅擅文,而且也擅工;不仅擅写作,而且也擅书法,是隶、行、草兼工。多年来,他对唐代“颠张醉素”尤有慕意,所以,为了亲自体验非遗意义上的书法,刘锋在湖南永州拜谒了怀素的故乡,并沿着当地的山水弧线,墨思起伏,意绪飞动,去体认饮酒中的挥毫,去感受笔走龙蛇的怀素,去升华那率意的醉书,从而对书法非遗的真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继而他又到了省博物馆,与桃源刺绣邂逅,据说这里是“湘绣之母”,而湘绣,则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一。300多年来,此处的刺绣,或狂野,或混厚,或神秘,或浪漫,或细腻,或绚烂,它是桃源人的美好向往与审美情趣的寄托。刘锋久久观之而发出感叹:桃源刺绣,美轮美奂,气韵生动!它真可与奔腾的长江和飞驰的云霞媲美!
  
  刘锋是一名艺术的痴者,一次,他来到了南京,很幸运与当地的“云锦”相遇了,这种云锦,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刘锋痴痴地凝望着那一幅幅云霞飞动、茂树繁花、空山鸟语、孔雀新粧的锦画,连连赞之曰:“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其痴迷之情,已是溢于言表了。
  
  行走江上,总有不期而遇者,昆曲,其地在苏州,此地是刘锋梦中向往之乡,那里不仅有无比空灵的拙政庭园,而且还有绕缭心田的昆地仙曲,“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那《牡丹亭》剧曲词典雅,行腔婉转,其为昆曲中的典型,常常中,竟然如水地荡漾在刘锋的脑海之中。
  
  一次,刘锋来到古城苏州,漫步于小桥流水、古迹名园之间,看着那传统的粉墙黛瓦,听着那独誉“百戏之祖”的昆曲声调,便一下就陶醉于曲笛、三弦之中了。此前,刘锋在阅读中知道,昆曲兴起于元末明初的苏州昆山、太仓一带,清代康熙、嘉庆年间,票友迷恋昆曲如醉如狂,“唱者千百”。当现实中的昆曲声声入耳,又有古老的苏绣照亮他的目光时,刘锋强烈地感觉到,那代际传承的“不息”文脉在跳动。
  
  行走于长江,刘锋感觉到了流域非遗的生命力,那里的确是学者们研究和感知的家园,如那回味无穷舌尖上的美食,条分细缕的刺绣,仙鹤突然长唳的传说,张旭一气呵成笔砚里的书势,名曲余音绕梁的夜梦……,这一切,无不让刘锋感动于长江、长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非遗,这一个个不期而遇的长江非遗,既让刘锋沉醉,又让他觉得时不我待,如果能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都逐步挖掘出来,让广大的世人,不仅享受于一个学者的家园,更能享受于这种巨量的民族精神感受,那该多好啊!由此,他开始了一个大的准备,即在行万里路的同时,抓紧点滴时间,去体认和集聚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去增加这种集聚和认识的功底,他要增加专业知识,当有朝一日条件成熟之时,则可迅速去建设长江流域的非遗距阵!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唯一的方向,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自此以后,他给自己下了个硬指标,即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去学完当下一批有关长江文化和长江非遗的专著。时日在飞逝中逐渐消失,刘锋的专业知识,则在学习与探索中逐日积累,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他不仅收集到了500多万字的长江非遗宝贵资料,学习完了拥有22卷之巨的《长江文库》,拥有百万字之多的《长江文化史》,还有中国考古史、楚史、中国文化史、长江流域地方文化史,以及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而且,他甚至还编纂完成了有128卷之量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中华长江文化大系》。这样一来,一个巨大的文化阵式,似乎在刘锋的眼前摆开。
  
二  孤夜非遗光芒闪耀
  
  由于职业要求所需,他在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研究和探究了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并写出了《圣哲与凡人的对话》小丛书,以数据资料翔实,逻辑分析严密,眼光深远放达,结构大器耐读而大受欢迎,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又多次再版,并被国外买断了版权。
  
  这是刘锋孤夜里的精神闪光,但他在各种忙碌之余,独坐书房,常常关注和思考最多的,还是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问题,以及它们保护和传承方向。
  
  1.穷云探烟:学者与七大古区莫逆
  
  多年来,刘锋在长江流域考察研究并发现,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之多,分布之广,成就之高,乃为举世罕见,同时也为举世瞩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遗存价值,其价值包括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为了最终的穷其认知,于是,刘锋开始在书籍上通宵披检,揽云探烟,与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对话。
  
  那一时,每至夜下,窗外虽然车水马龙,仍在喧哗与骚动,并时有噪音冲向耳膜,甚或还有邻居的麻将声、酒味也钻将进来,但刘锋的书房,则窗页紧闭,帘布低垂,被刘锋称之为的“面壁”,就此开始。只见他面对由书组合而成的墙壁,心如止水,静定读书,在悄然独处之际抖落俗尘,仿佛回到了一种追求与向往中的精神家园。
  
  刘锋读书、思考与研究,一如水寻找土地,又如根寻找泥土。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求知质疑,即用弘扬的态度、批评的眼光,去看待贤论,而从不人云亦云。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有一种认识,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唯一摇篮,而对长江文化的评价与认识并不客观,或者说,对中华文化缺乏全面的体认。面对此一状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一批考古新发现的陆续揭示,大家名流诸如季羡林、张正明开始发声:南江(长江)北河(黄河)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
  
  刘锋闻言为之一喜,这一发声与自己的流域现场考察何其相似啊,于是,急于探究的他,便主动上门,与这些大家名流联系、交流、融合,并形成了共识,这即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呈二元耦合形态,它们双峰并立,二元同辉,长江文化如此,而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何赏不是如此?
  
  万宗归元以后,对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刘锋根据自己日积月累的知识,开始采用了自然流向分段法兼史化方位分段法,来提出自己崭新的观点。
  
  自然流向分段法,即长江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上中下游自然三段。上段从江源开始,到宜昌为止;中段从宜昌,再到湖口;下段从湖口,直至出海口的上海。
  
  史化方位分段法,即长江流域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山川水流、盆地丘陵、动植分布、气象流变,以及阡陌沟渠、丘冈梯田、古村老镇、人群聚落、民风民俗史化状态等,它们从文化源地,再到文化扩散区域,直至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最终形成了七大精彩绝伦的古文化区,它们是神秘自然的青藏文化区、七彩霓虹的云贵文化区、诡异强悍的巴蜀文化区、精细顽勇的荆湘文化区、睿智通达的赣皖文化区、细巧精致的吴越文化区、五光十色的沪上文化区,以及与之邻近的亚文化古区,长江文化如此,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如此。
  
  也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古区中的史化文化,由它构成了源远流长的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区域与世界文化发祥地,均处于北纬30度线上,由此,刘锋把世界地图上的这一条文化发祥带,称之为一条富有文明生机的美丽绿斑线。
  
  后来,刘锋的研究成果,以8卷本400多万字的著作《北纬绿斑》书名而面市。这部书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了“长江文化七彩名区”的概念与内涵,并详细介绍了各文化名区独特的自然地理、风景名胜、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文化典籍、名人掌故、物产百技、风俗民情、非遗情态等,可谓长江文化简明史、长江文化小百科,甚或是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奠基之作。(下图为刘锋接受记者采访)
  


  尔后,刘锋应约走上大学讲台、电视讲坛、文化论坛,阐释并传播长江流域七大精彩绝伦的古文化区和亚文化区,以及在这一区域上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关注。
  
  但是,于此同时,刘锋也很忧虑:因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而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也同样处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在中华民族的宏大文化叙事中,由于传承与保护的起步较晚,法规制度不大完善,加之当今的市场利益驱动,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少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从而被异化或商品化,并日渐式微和濒临失传了。
  
  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江人的精神财富,它亟待传承与保护。可是,让刘锋最不愿意看到的,却是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临终关怀”,或供后人“凭吊”,甚或消失。这让人泪飞于九庙之外的某些现状,常常会让刘锋揪心不以。
  
  作为一个有文化良知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刘锋从内心里喊出一声:时不我待!于是,他的大脑里闪现出一个宏伟的计划:尽快抢救、挖掘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荟萃一体,载入图书,以泽后人,让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光芒,普照千秋,并能长久地彰扬于世界。
  
  2.浸日染月:学者与专项大著策划
  
  在刘锋的眼里,长江流域清明月夜里的一盏河灯,重阳节的一张夕照,百姓人家的一纸窗花,这些都是非遗的精神光闪。而在长江流域之内,因其地域幅员之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要想把它们保护和传承下来,就必须要以特大体量的宏构巨制,方能载动。
  
  因着先前圆满完成的《中华长江文化大系》成功编纂的经验,刘锋决定将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专项文化,纳入大型图书的编纂体系计划,用8编64卷图书规模,组成《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的架构,以囊括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个方面。
  
  对于《非遗大系》的策划,刘锋也展现了大气魄。他渴望《非遗大系》与前两套《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一道,能组成一堵长江文化长城,用以济民泽世。
  
  刘锋深知策划工作的宽博浩大、恢廓密微。所以,他以“胸怀宏略,分明纤微,忖度天地,危而不倾”自勉,心中有巨细,也有缓急。他也知道,编纂丛书如同书法选章,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纵任奔逸,但它却没有采用草书的方式,来赶速急就,而是用正楷横平竖直、规矩整齐地书写方式,来组织编纂工作。正因为如此,当《非遗大系》编纂方案厚厚一大摞,提交给主管单位领导、有关学者名流讨论时,大家在惊喜和赞叹之余,也看见了刘锋字里行间流淌的心血。
  
  单从选题上看,刘锋就大费苦心,为了既能突出长江流域非遗的十大主题,又能符合《中华长江文化大系》总的体系,他从长江流域浩瀚的非遗名录中,归纳、提取了6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选题,再纳入《中华长江文化大系》8个编目之中,这既关照了非遗体系,又使大系(一)、(二)、(三)部能浑然于一体。
  
  这样一种编排,一个距阵,在刘锋看来,一个选题,就是一块神秘而美丽的光斑,它溶入距阵,就成为了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璀璨夺目的军团,这是一种文化的气势,只有长江,以及长江文化和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才有这个资格般配!
  
三  人生非遗情怀澎湃
  
  刘锋凭着自己超拔的才气、飞扬的灵气与乐不思寝的执著,独力策划了宏构巨制的编纂方案。正因为是宏构巨制,刘锋还得沟通社会各界,广罗奇才硕彦,以合力完成宏图伟业;也因为是宏构巨制,之外的困难便向他发起挑战。刘锋达观旷朗,胸怀非遗传承与保护大志,应战困难,调控《非遗大系》的编纂运行处于正轨。
  
  1.拜贤访儒:学者与庞大队阵专家
  
  经过千万年以来的山川水流,还有后来古村老寨、人文传承的孕育,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浩如烟海,表现形式也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殊异,长江流域七大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淳俗厚,内涵丰富。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融历史性、知识性、学术性、活态性、流变性为一炉。这一切,对《非遗大系》的编纂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刘锋思维清晰:如果没有庞大的专家阵容,没有众多智慧的集合,想必这项艰难的任务断难完成。
  
  古有“三顾草庐”、“求贤如渴”的典故。穿越一千多年,刘锋也诠释了这两个典故的当代内容。
  
  刘锋任职的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以长江流域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为研究对象,是一家非营利的专业文化研究机构,其荟杰萃俊,尤其是李学勤、乐黛云、程裕祯、冯天瑜、张正明、刘玉堂等名家侪为顾问,另有一些知名文化专家加盟。作为该院院长,刘锋在组织《非遗大系》编纂运行前期,再拜贤访儒,北上首都,拜访了全国政协、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联等有关领导,争取政策上的扶植;看望了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研究机构文化泰斗。又日夜兼程,走访了长江流域各地非遗学者、专家和作家。
  
  于是,在他的懿言、嘉行、真诚与人格魅力的感召下,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各地二百多位名家、才俊,甘愿集合于他的队阵之中,或为学术顾问,或为编纂指导,或为主编,或为编审,或为作者,长江流域五十多所高校和十多家文化机构近百位教授、学者以及知名作家承担了编撰任务。(下图为刘锋与各编主编、专家合影)
  


  琴瑟相和,山水相依。在这样的团队中,无论是主编、编审,还是作者,都情志相通,开始参与长江流域历史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和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都呕心沥血,开始用生动的文字和宝贵的图片来展示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活态流变、遗存价值与传承状况,更加之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领导的倾力支持,一个庞大的长江流域非遗大系的队阵,终于组建起来。
  
  刘锋喘了一口气。
  
  2.涵坎融坷:学者与鸿篇巨制逆料
  
  刘锋有儒家的谦逊,有墨子的勤苦,他设计策划的《非遗大系》规模宏大,从空间上兼容了长江流域19个省、市和自治区;从时间上以新石器时代为始点,长达5000—7000年;而64个选题又体现了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面。可以说,这样的非遗巨献是中华出版史上此类的首部图书,世为罕见。
  
  由于著作范围的广阔、时间的久远、选题的众多,又没有可循的先例,一切都得摸索,特别是撰稿、编审、出版又有时限,在这样紧张的节奏中,每一部书稿要取材得当、观点正确、学术严谨、史料丰富、表述准确、图文并举,所以确有难度。
  
  刘锋本来就是远俗近贤、高风清节的学者,过去的时节,他曾在组织《中华长江文化大系》时,有一部书稿的作者因病去世,他闻讯后,一方面上门致哀,极力安慰作者的家属节哀自重,另一方面,他又慈善若佛,含泪续写完了逝者未竟的书稿,却不署自己的名,也不计稿酬。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在该作者的著作出版之后,刘锋还专程到达作者的墓前,点燃一炷炷香,焚烧了这部图书,以告慰作者的在天之灵,此行使其家属大受感动。
  
  现在,当此次非遗作者遇到困难之时,刘锋则更是腾出时间和精力,亲自上门与作者沟通交流,谋篇布局,商拟大纲。作为长江流域非遗学者,他造诣颇深,也有指点迷津的本事,他的一席话,总是会给作者以启发。而在审读书稿大纲时,刘锋也常会尽智帮助作者完善。如当他发现书稿“非遗”主题有些模糊、按长江自然流向的空间构架不大明显、非遗项目在各文化区分布不均衡、史话体裁(表现形式)不大突出等问题后,就会尽快与作者联系,并指出调整方向,和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刘锋认为,“非遗”是整套图书的灵魂,每一卷都要突出这个主题,并用原生态展现非遗的核心内容,以此与百科著作写法区别开来。他要求书中长江流域七个文化区的次第体现,则是希望用清晰的空间架构,来彰显流域非遗的地域性特征与传播情况,也是希望为后续武汉非遗小镇建成后的展示提供文本。而他要求各卷写作采用史话体裁,则旨在“盘活”表现形式,给图书的学术性、文化性、史料性、工具性、收藏性增添可读性。
  
  在著作的撰写中,因刘锋才高名远,有特别强的识别力,所以,一些作者常常主动向他求教,寻找书稿修改完善的“魔方”。刘锋恭而好礼,每遇此事,他则真诚地给作者开具“处方”。由此,刘锋与作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然而,如此的巨制,总是有些难以逆料的事情发生,如在百位作者中,总是会有少数作者不遵守撰稿协议,在交稿时一拖再拖,有的甚至中途退出。面对此一情况,刘锋虽然内心急迫,却有很强的耐性和涵养,每遇此一情况,刘锋在调教无果的情况下,立即会在院里多年储备的人才库中,去挑选合适的新作者,直至问题的解决。有时,由于时间紧、要求高,物色的几位对象都在犹豫,不敢贸然接棒之时,刘锋在长江流域高知名度,强号召力的影响,就会起到无形的引力作用,再加上他的辞采妙慧,强感染力的鼓动,新作者最终都欣然接棒了。
  
四  凭栏非遗绮梦寄望
  
  如今,在著的《非遗大系》虽然已经成功在望,但是,假如你细心想一想,此著作距阵规模纵然宏大,如果它没有一个展示的地方,则会不会事倍而功半呢?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怎么会是刘锋对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事业追求的方向?由此,刘锋在解决了书的编著诸多问题后,在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乘势新为,又设计与策划了《武汉非遗小镇长江国际文化中心长江文化展览馆》等重大项目,以让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落到实处。
  
  1.奋楫挂帆:学者与非遗大系闪光
  
  刘锋主持编纂、出版的《非遗大系》有8编64卷,近2000多万字、20000余幅图片。讫今为止,如此视野最广、发掘最深、内容最全、专业最多的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性和使用性最佳结合的专业著作,可谓举世无双。
  
  正因为如此,《非遗大系》巨献还在编著之时,国家有关出版部门,早就将之列入了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教育部也将之列入了首部全国教育研究规划丛书,湖北省还将它列入首部长江流域非遗重点图书项目,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此书还被列入了国家“2018年一带一路丝路书香”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和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三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并拟组织大型翻译队伍翻译,并推向海外。
  
  常言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文脉,而当代的非遗,是文脉张扬的另一种形式,它关联着一个民族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因而,几千年来,这种涉及民族心灵稳定、精神引领、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当代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
  
  作为《非遗大系》的主持人,刘锋组织庞大的专家、学者和作家队伍,研究、撰稿、编审与出版了该书,一方面,发掘千百年来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透析所承载的民族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填补了中华文明史上的空白;另一方面,它又向中华儿女乃至世界人民传播了长江流域非遗文化,展示了其无比绚烂美丽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民族的无上荣光,作为一个普通的国人,我们应当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当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看时,长江流域非遗所具有的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它是一代代人氏族、父子、师徒、学堂等手口和碑碣相传,渗透着一代代人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和一代代人接力传承,并花千百年时间建筑起来的精神家园,这样看起来,它更是一个民族灵魂安放的地方。
  
  如此重要之所,在全球化趋势冲击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它形成了民族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改变着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这样一来,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将直接面临着濒危甚或消失的险境。
  
  由此,寝食难安的刘锋,所要完成的第一紧迫之事,就是抓紧时间,尽快完成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的宏大工程,让长江非遗以距阵形式展露于世,这是在履行一个学者的历史使命:让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更持久,让人文精神的放射更光大!
  
  刘锋所要完成的第二紧迫之事,就是四处讲学,把保护和传承长江非遗提高到各级政府战略决策的高度去认识。其首开一课即从武汉讲起,在去年武汉首开的领导干部文化班上,他演讲的《长江流域非遗文化与武汉本土战略》,赢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他在湖北省荆楚名家讲演的《长江文化与民族自信》(含长江非遗),以四十多讲的规模阵式,受到热烈欢迎,其演讲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连续的演讲,为刘锋蠃得了众多的粉丝,有的粉丝为他献花,有的粉丝为他赠条幅,有的粉丝请他题名留念,更有的粉丝竟打着点滴,一节又一节听完了他的授课。由于长江非遗的重要性,也由于刘锋讲学文采飞扬的感染,讲坛主办方有时为了防止一些崇拜粉丝冲上讲授台,不得不在每次的堂上设立保安,以免他的讲授内容被打断。刘锋的知识传授被迅速泽被四方,请他讲课的单位骆驿不绝,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学府也闻讯专程而来,特聘他为研究员和客座教授。(下图为刘锋在受聘仪式上)
  


  2.赓文驰志:学者与非遗小镇蓝图
  
  武汉黄陂滠水河畔,一座惊世的长江非遗小镇正在8200亩的土地上生长,其重点景观——长江流域七大文化区和长江国际文化研究中心的设计和策划,就出自于刘锋与相关专家、学者的创造。
  
  假如你打开非遗小镇策划和设计手本,在693.5亩的蓝图上,一条仿挖高仿真微缩的长江骇然入目,在奔驰流淌“长江”波涛的两岸,长江流域七大文化区景观依长江水流走势,从江源至入海口,自上而下奔来,此景采取叠山理水和民俗再造形式,将自然神秘的青藏、七彩霓虹的云贵、诡异强悍的巴蜀、精细顽勇的荆湘、睿智通达的赣皖、细巧精致的吴越、五光十色的沪上七个文化区的绝美地文、独特人文与历史变迁,移入武汉长江非遗小镇,使之成为最大亮点,让游者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陶醉于奇美的山川之中,追溯古老的历史人文,回归久违的心灵净土。
  
  一个区域文化滥觞于远古初民,又由三千多年甚或五千年的沉淀,加之融合周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刘锋选取巴蜀文化区地脉的典观、文脉的精华,以诡异强悍为主题,在长江上游古成都平原紫色盆地设计了四围的群山、入云的蜀道、岧峣的古栈,还有印章古宅、鸟飞惊心通道等,让旅客听到远古的山声、鸟声、诗声、驼铃声和马蹄声。
  
  武汉长江非遗小镇长江国际文化中心的核心——2万平米的长江文化展馆,更是刘锋的代表性设计作品,他策划了八大展厅:长江文化地文展厅、长江文化人文展厅、长江文化通史展厅、长江文化大系展厅、长江文化民俗展厅、长江文化精英展厅、长江文化传播展厅、长江文化未来展厅。在此馆中,他兼用图片、实物和裸模等传统展览形式、多媒体交互系统、全息投影、通电玻璃、裸模投影等高科技展览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现长江文化,包括长江流域的非遗文化,这样一来,使即将面市的《非遗大系》,终于有了一个长远的栖身之地。
  
  刘锋还对长江文化展馆设计了配套展馆,主要用数字传播长江文化资讯与成果,展示由他策划而创作的中华长江自然山水数字画(180米)长卷、中华长江人文山水国画(630米)长卷和长江文化动漫影视。同时,他设计了一个约1000平米的传播馆,意在举办高端论坛和文化讲座,以培养长江文化研究与传播人才。
  
  传承书香门第,沉浸书墨诗礼;传承历史文化,匠造精英圈层。为此,刘锋更是设计了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群——南学书院(长江文化书院),其规划面积为7250平方米,旨在引进国际国内研究和探索长江文化的高端人才,溶讲学、研究、创作、住宿为一体,以形成长江文化的人才富集库和中国长江文化人才谷。
  


  作者简介:
  
  田友国,笔名河边散步,男,国家重点图书《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执行主编,《幸福》杂志社原主编,知名作家,已在《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散文》《寻根》《名人名作》等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撰写16部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第二卷)。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