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清想要收藏的16毫米放映机
49年前,他是电影放映员,跋山涉水送电影下乡
多年来,他不辍寻找,收藏电影旧物共计千余件
扛着七八十斤重的放映机,带着自画的海报,跋山涉水,去往边远农村,通过放映机的转换,将一张张胶卷移动成流畅的电影画面。这,是69岁的宋元清在49年前的经历。
作为胶片电影最后的见证人之一,昨日重现,是宋元清的梦想。于是,他从各地搜寻来千余件电影旧物,汇集在汉源一个200平米的仓库里。遗憾的是,一款产自1960年代的16毫米放映机始终空缺,这是他背了八年的机型。
“简阳就有一台你要找的放映机。”4月15日,母校50周年同学聚会上,同学周先生告诉宋元清,“其实,不止你,我们也都始终在关注。”
宋元清所在的四川半工半读电影学校,是一座只办了3年的中专院校。一届600名学生,是该校唯一的果实。
重回学校
当年电影学校学生,如今再相聚
4月15日,成都三圣乡一家农家乐,30位来自四川半工半读电影学院宣传1班的同学,在宋元清的召集下,从四川各地到此聚集。
50年前的求学经历,像一卷色调浓郁的电影胶片,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这场同学聚会,像一部嗡嗡作响的旧式放映机,将几十年的放映电影经历徐徐展现。
1965年,成都宽窄巷子的西面,四川半工半读电影学校成立。600名在职电影放映人,成为第一届正式学子,接受专业培训。当时,宋元清被分配到宣传1班。学习并不局限。尽管专业是电影放映前的宣传知识,有关电影的一切实操,宋元清都在学校学习到了。
3年后,随着学校关闭,他们成为了学校唯一一批毕业生。从此四散八方,进入电影行业。
宋元清分配到汉源电影公司,成为“一褂子”电影放映人——发电、放映、宣传,样样来。那时,电影像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是城市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会动的影像,是观者心中的谜题。宋元清享受着掌控秘密的欢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观看影片,频繁到可以背下整集台词,随口吟唱片中配乐……
宋元清收藏的电影唱片。宋元清收藏的电影唱片。
胶片记忆
1960年至今,收藏1100件电影旧物
“那时,我们看《地道战》。”
“还有《红灯记》。
“最火的是从朝鲜传来的《卖花姑娘》。一天放9场,1千人的电影院,场场爆满。”
……
那段放映岁月,是30位老人的共同记忆。
15日的聚会上,同学们带来了老照片。毕业合照留影、学生证照片、放映工作照……其中一张,引起了宋元清的注意。同学周先生穿着一身工装,摇动着一台产自1960年代的长江FL16毫米放映机。
“呀,这个机器,还找得到吗?”宋元清问。
“有呀,简阳就有一台,上次在朋友那儿看到过,想买回来。”周先生说,对方要价3千元,便犹豫了。
“一定要带我去看看!”
话说到此,宋元清坦白起了自己的“小宝库”。
宋元清在位于汉源的家附近,租下一个200平米的仓库。里面放着7套放映机、600部电影胶片、200张电影原声唱片、300多张海报,还有电影从业人员证件,专业书籍……这是他从1960年代收集至今的电影旧物,共计1100余件。
它们,全部来自上世纪60至80年代,是宋元清割舍不下的情结。
1990年代,电影行业从胶片帝国到数字影像巨变,同学们也纷纷转型。因为“所学的不能再用上”,宋元清转型成为一名运动员,但收藏,他从未间断。而这台机器是仓库里的缺憾。
当年电影放映的火爆场面当年电影放映的火爆场面
放映路途
背着80斤重机器,跋山涉水放电影
这台机器重80斤,是一台移动放映机。当年,宋元清背着它,跋山涉水,去到边远乡村,履行着让“电影进千家万户”的职责。
宋元清记得,在小山村,当这台机器放完抗战片时,席下观众纷纷跑到屏幕下,试图捡子弹……
“不过,我的收藏品都是用一个物品和另一个物品交换的。”宋元清说,几千元的要价,对他来说,还是有些压力。
宋元清掏出U盘,在电脑上点开一张照片,“这是我仓库里最重的一台机器,1吨重。”他介绍,这是一台2.1米高、1.5米长的松花江固定放映机,是在城市电影院里放给观众看的。
去年,他在成都龙泉驿区一个二手市场上看到它,心里为之一动。与商贩商量,用自己1台5成新的移动放映机交换。“你看,我的这台还可以放映。你的这台已经完全不能用了,我们换换?”商贩接受了宋元清的提议。几天后,宋元清带来了自己的移动放映机,找来叉车、货车,把固定放映机驮回了家。“虽然这台机器不能用了,但有重要的收藏价值。”宋元清说。
一台进口半自动幻灯机则是宋元清从凉山州运回的。“我们在放电影前,都要用幻灯机给观众看电影宣传。”宋元清说,今年春节,他本想给凉山甘洛县朋友借一台相机用,聊着聊着说起了当年使用的幻灯片。“没想到,朋友说他那儿就有一台”,于是,宋元清让女儿开车前往,“没花一分钱,就弄回了好机器”。
他的心愿
完善藏品,建一个胶片电影博物馆
宋元清“盘算”着如何从简阳的朋友那儿弄回心仪的放映机。
“你看,我的这些几百张电影胶片和海报,可以换不?”宋元清继续点开照片,一张张老照片浮现,有曾经红极一时的演员形象,也有电影内容的描述。
“当年,我做电影宣传,有些没有贴完的海报和照片,我就自己收起来了。”宋元清说,当时,他要做美工,要将50厘米宽、80厘米长的电影宣传小样,画成3米长、2.5米宽的海报,“所以,我觉得这些留下的海报,是有意义的,亲手画成”。
宋元清梦想着,有一天,他能贴上收藏来的画报,打开旧式放映机,置入一张张胶卷,重现25年前的胶片电影场景。
“最好,是可以建个博物馆。”宋元清说,自己会坚持收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