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泽良:回忆那段青春

2020-5-29 14:09  |  来源:上海文艺网

  1972年5月的一天,负责上海知青工作的大队干部李传香,通知我去了周岗小学任教。在周岗小学,我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回忆那段青春,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周岗小学,地处安徽寿县双庙乡南端的丘陵地块上,是一所民办乡村学校。学校仅有两栋校舍,一南一北。南栋,曾是李氏宗族的祠堂,因当年学校开办缺乏校舍,李氏宗族为让大众子弟受益,自愿捐祠兴学。北栋,是用土坯代砖砌成的茅屋。校门朝东。四周围筑着约有二米来高的山墙。中间是一块长方形的空场,那是个不大的校园。
  
  学校的教室十分简陋。学校没有城里学校那样的课桌椅。农民用晒干了的玉米秸附上几根木条,再用土泥砌平,做成桌面,桌的两脚用土坯支撑,即为课桌。那椅子,则是学生各自从家中带来的小板凳,高低不一,自带自坐,常年留在教室。至于黑板,那是被固定在墙上的水泥黑板……
  
  学校的条件虽然差,教室也紧张,可我到校的第一天,同校的老师们却为我腾出了一间十二平米的小屋,作为我的寝室,几位高年级的学生和老师早早为我打扫了房间;准备了开水;搁好了一张新的木床……让我感受到师生们浓浓的友善和热情。
  
  到校第一天的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我想,我刚二十,正是青春年华,从今往后,我要跟孩子们整天打交道,这祠堂的学校将伴随我朝朝暮暮,未来的教学生活将会怎样?
  
  学校的生源大都为当地的农家子女,偶有支内和城里下放家属的子女。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而我第一年却偏偏遇上了这样的班级,两头尖的学生。我生平第一次教语文,没有经验。为了摸清底细,有的放矢,让后进学生赶上来,我作了测试。结果,测试卷的情况令我担忧。我决定从课堂纪律抓起,从学生听课思想集中入手。有次,我在朗读课文时,发现下面竟有一位学生把书摊在桌上,却在桌下偷窥一本漫画小书,我盯了他一眼,他却把头换个方面扭了过去,我当下将它没收了。为了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我继续讲课。事后,我请该学生来办公室,他感到委曲,原因是他是从南京市下放过来的,这一课他之前在南京已上过。我知情后对他说,“你是班干部,上课看其他无关的书,这可不像你!”谈话中,我没有一句训斥,却顿刻见他低着头,眼里已溢满泪水。这件事,令我震惊,原来,学生都有自尊心,“这可不像你!”冲撞了学生的反省,学生已从婉转的批评声中知错了……之后,我每每上课,学生们个个全神贯注;凡遇讨论回答的,踊跃举手发言;学习的气氛日趋浓烈,整体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奇怪的是,我的职业语“这可不像你!”在学校传开了。个别调皮不怕打架的学生,都在我这样一句话下“怕”了;个别有惰性的学生,作业也按时交了,必背的诗词或课文也乖乖地背了……
  
  一年后,学校把五年级毕业班的语文交给了我。当时,我思想上有过压力。我想,周岗小学来自于李氏宗族的捐祠兴学,乡下农民多少双期望的眼睛看着我们,且我校的老师们在常年经费匮乏中默默耕耘,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更何况这个年级是代表学校送出去的学生,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名声,我岂能有丝毫松懈?压力变动力。我在几经推辞不下的情况下,惟生一个念头:上好45分钟的每一堂课,抓好毕业班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为学校争光,为学生付出!无愧于一位知青教师的天责和良知,以青春报答父老乡亲的厚爱。
  
  为了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单单一篇课文的备课,我往往要花上好几个晚上的时间,参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准备好几套备课卷子。油灯灭了,我添上了煤油,继续写着。夜晚,饿了,我拿出了压缩饼干充充饥。春夏季节,农村蚊子成群,我点上蚊香,忍着疼痒,继续伏案备课……我觉得,备课的过程是自己熟悉课文深入课文的过程,更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抓好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即便条件再苦时间再晚,也是我做教师的神圣天责。
  
  语文的备课,从教学目的、教学步骤、课时安排、阅读要求、重点疑难讲解、作业布置等诸多方面必须一一以书面形式编写在教学备课计划的页面里。我是知青教师,刚来那年,学校没有特别的要求,可良知告诉我,除非你不来,站在讲台上,即来之,则做之,数年如一,我的备课一册不少,一课不漏。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年教师间敬业执教的氛围深深感染着、影响着、推动着我。尤其,朱传芝老师文底功厚,教学有方,热心传授,给了年轻的我不少指点,至今我难以忘却。
  
  写作,对学生来讲是语文课中最感棘手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知识面,我决定写信给上海的母亲。母亲有求必应,屡屡从上海为我寄来不少书籍。有《少年文艺》、《建国以来少儿优秀作文选》、《新华词典》等。我从学校到乡邮电所邻取书刊,来回要走二十里路,逢上星期天,是最佳的日子,那时的我,腿力迈得是那般的轻快。不仅如此,假期里我还曾去合肥市新华书店,寻觅与教学相适应的一些课外辅导书。这些书,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开启了学生们写作的灵感与技巧,也促成了教学相长。
  
  曾记得,我有次在给五年级的学生批改命题作文《我的理想》时,学生们思维敏捷,憧憬开阔,意境高远,围绕各自的理想,当科学家的、当建筑师的、当医师的,理想竞相纷呈,绽放出农家孩子对未来人生的理想追求。在批改中,我感受到学生们正在向作文另一个高点起跑,尤感欣慰。而我意外看到有这样一位学生能联系现状独辟蹊径,文中大意如下:……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矿工。我要把深井下沉睡千年的原煤源源不断的开采出来,让家家户户不再为青黄不接的柴火而发愁;让火车奔跑;让轮船鸣笛;让汽车奔驰;让整个世界充满生机……我更要通过采掘,让我的理想插上翅膀,飞越山岗,越过河川,把乌黑发亮的原煤运往四面八方,送往我的家乡……全文没有刻意的包装,也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但字里行间,却道出了其真实的理想盼望。虽然,文章有其局限,但当年农民的燃料问题却能从一个只有十一岁的五年级的学生笔下披露,让我感受到中国农民尚存于的无奈,学生的真情实感流露纸上,我好喜悦。我给这位学生的评语是:“你的理想是当一名矿工,很好嘛!虽然理想平凡,但真切感人。你的理想让我看到了农村断柴缺烧的困惑,因你的文字已告诉我。望你为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学习……”为了鼓励这位学生,我决定给他一个“5”分(满分)。
  
  到了作文评讲的那节课,我在班上将几篇范文作了讲评,并要求学生在有感生活的语言下,写独特的自我,不要人云我云,千人一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上语文课,我严格要求学生集中思想听课,而每逢体育课,我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校惟有不大的院子,没有大的操场,也没有篮球场和沙坑,很多体育项目难以开展。我只能因地制宜,领着学生走出校园,在北栋校舍的一处空旷场地训练田径60米或100米短跑,训练400米团体接力;训练掷球,或操练最普及的少儿体操,或踢踢足球……每阶段,我还将学生的个人体育测试成绩记录在册,鼓励学生向体能的各个项目标准冲刺。到了冬季,我见有的学生手上生起了冻疮,我就教他们学跳短绳、长绳,打打羽毛球,做做热身活动。夏天放学后,几位男生还跟着我去河边学游泳,学生说:“翁老师,耍水皮耍得真好!”(“耍水皮”指游泳)。
  
  在校期间,我曾把欢乐带给了孩子们。
  
  我六岁始学舞蹈。七岁师从于上海歌舞剧院的孙鞠娟老师,并在少年宫的红领巾艺术团男生舞蹈队练舞。我来周岗小学后,看到学生在学习之余几乎很少有艺术兴趣的活动空间,便萌发了教他们简单的少儿舞蹈的想法。
  
  我记得,当年我教的第一个入门少儿舞蹈是《火车向着韶山跑》,我也记得,此歌舞由陈秋生作曲,薄兰谷、程金元作词,由孙鞠娟老师编舞。这个少儿舞,要求整齐欢快,充满喜悦幸福之感。而从人选的调整到排练,足足花了三周的业余时间,(因为初学,没有基础)。从服装到化妆、从彩排到演出,得到了在校所有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公演的那天,心灵手巧的朱传芝老师和我在房间里忙碌着为12位男女生化妆,并为他们不同民族的头帽用环形针和发夹扣牢。“小演员”化妆后照着镜子,个个哈哈大笑……前奏的音乐声响起,演出开始了!舞台上,只见那头戴火车头帽的女生列于最首,后面则一个跟一个,右手搭在前面人的肩上,左手挥动红手帕,绕台转一圈,动作似前进的车轮。当台中成一横排时,和着歌词的节拍,藏族大爷上前侧身弹琴;新疆姐姐脚下三步一抬,同时五位手绕外,起舞后左右扭脖;那剽悍英武的蒙古族叔叔抖动肩膀,摆弄高歌的舞姿造型;和着跳跃轻松的节奏,火车轰隆隆地奔向韶山……一时间,台下轰动了!谁能想到,谁能料到?!如今的周岗小学飞出了“金凤凰”,这十二名小演员载歌载舞,舞姿整齐利落,优美欢快,那掌声更是经久不息……
  
  作为乡村的一位语文教师,我主教语文,兼上体育课及艺术培训。那些日子,我把青春年华献给丘陵上的孩子们,也在教学中与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我万万没有想到,寿县双庙乡政府(当年称公社革委会)却给了我莫大的精神鼓励,授予我一九七三年度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殊荣。此证书,不光是个人的,更是学校集体的荣誉,为此,我珍藏已有四十多载。
  

奖状照片
  
  时过境迁,当年的周岗小学,如今更名为杨公小学。
  
  时序流转,可我仍依恋我的母校,依恋着那段青春年华。2016年,我第三次重返我当年执教过的母校,重温惜别四十年的师生情,依旧拥有青春般的挚爱。
  
  如今,一个经历了甲子历程的我,回忆那段青春,如同回到昨天,思绪万千,寄情遥远,周岗,我会再来……

  
  (此散文原创于2016年11月)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