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鱼:重读清初“现代派”画家石涛

2020-4-5 17:27  |  作者:玄鱼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大涤子、苦瓜和尚石涛,是一位划时代的大书画家。之前虽然也早有所知,然而至于上海以前的大画家张大千以及唐云,对石涛那样虔诚状的顶礼慕拜,我还有一点不甚理解。前不久我着重研究了一下石涛大师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由衷感到石涛真不愧是一座艺术宝库,并且重读经典,还获得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惊人发现,即石涛大师其实是清初(也是中国的第一位)“现代派”大画家。要论述石涛是“现代派”大画家,当然需要充分的论据。并且也绕不开对现代派艺术源流的稍作概述!作为美术领域最初的现代派,当然是指发轫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印象派绘画(后来以1878午有展示莫奈代表作《日出印象》的美术展览为印象派发轫标志)。之后才有象征派和20世纪的现代艺术思潮如雨后春笋涌现。而至于说现代主义的思想萌芽,那可就要早多了。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数学家,最早具备了一定的现代主义思想萌芽。那就是怀疑并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创造性思维直接呈现为造福人类的科学发现。

  
  甚至也有论者指出,在中国的晚明时期,同样也产生了现代思想萌芽。主要体现在晚明散文(公安派与竟陵派)的“言己心志”观念,尤其是存在于竟陵派颓废的审美取向中。中国文艺史领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五四”与晚清之争,由来已久。而学界近年来又大有将晚清文学具有的现代性,追溯至晩明的势头,哈佛版《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就从1635年写起。而妥建清的新著《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一书,则干脆将中国本土现代性的源头直接追溯到晚眀的颓废审美风格。在“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问后,又进一步质问“没有晚明,何来晚清”。该书对晚明的颓废审美风格所具备的现代性展开诸多论述。

  
  其实,若说人生追求方面的“为自已言志”,可追溯至竹林七贤的特立独行,狂疏不羁。竹林七贤余脉所嬗递积淀,至宋代苏东坡以“枯树丑石”为美、梁楷泼墨暨简笔人物画,及明代出现徐渭首创水墨花乌大写意的风格放逸。所以,晚明能出现现代思想及文风就并不是空穴来风。

  
  明末清初,并且有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把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之前,元朝就有传教士之类包括马可波罗来过中国,马可波罗待了17年并担任元朝的官员。朱元璋登位之后,停止了传教士来中国,直到200年以后的明末清初时期重新有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无疑带来了西方许多先进的元素。康熙皇帝也曾经对传教士利马窦带来的科学元素非常的感兴趣。那么在晚明清初如此勃兴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文风的影响下,像石涛这一类的画家又是怎么样的生存与崛起状况呢,让我们就来看看石涛究竟是何等人杰也。清初著名画家石涛(1642年-1708年),原姓朱,名若极,曾生活于山水秀丽的广西桂林,祖籍安徽凤阳,别号如大涤子(大涤草堂)、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僧名有元济、原济等。系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列于弘仁、髡残、朱耷等画僧“清初四僧”之首位。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曾经后半生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石涛擅长的画技中尤善山水,其山水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面目独具。也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代表作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尤其“笔墨当随时代”一语足可震古铄今!
  
  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可见石涛山水画在师古人基础上师造化的创新秉性已达登峰造极之境,所追求的逸品之格径直可侪辈于元四家。而石涛的一句“笔墨当随时代”,真可谓是石破天惊之语!甚至可以说仅凭这句话,石涛的现代性思想已经超越了今天的多少画家!这句话并且已经成为了今天创新理论的重要基石甚或核心支柱。并且我们还可以从石涛最后十五年羁居扬州,从而开拓扬州画派,特别是催生出也有现代性思维形态的“扬州八怪”艺术群体,更能看到石涛身上所独具的现代性魅力,既彰显了春华秋实之勃旺特征,更具有大纛旗一般的强大气场。可以说在石涛人生最后的十年,更是他现代性艺术思想巅峰时期。而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在理论上、艺术实践上,莫不受到石涛的巨大影响。
  
  所以称石涛乃是彼时代现代性画家已毫无疑义。我们再继续以他的作品加以佐证。石涛艺术成就的划时代意义,从《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可知其虽然后期笔墨纵肆,淡逸高超,然而石涛并非籍超拔意气掩蔽了其非凡画艺,他原是具有何等扎实的绘画基础呵,其墨线人物上溯晋唐之格,下异别于名家陈洪绶,充满了烟火气人文味,而独具个性持色。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图》这幅体现了石涛山水画革故鼎新思维结晶的长卷作品,我最会心一笑的,就是石涛这幅山水画的取村型制与布局,完全不同于历代的山水画各家。作为一名艺术大家毕竟是会具有卓尔不群的鲜明个性。并且此画重要的是颇具代表性地抒发了石涛胸中的不平之气,作为明末落魄贵胄不得已出家,他一生经历曲折,出家后乃有跻身红尘之报负,然终不得志。故而满腔的郁勃之气,一旦寄于诗画,时如豁然长啸,时若戚然长鸣,无不寓之于笔墨之中。因而此画中水墨淋漓,一气呵成而绘制了这幅高头大卷。正如卷后潘季彤跋中说的“一开卷如宝剑出匣”,寒气袭人,光芒四射,“令观者为心惊魄动”。
  
  不过此画笔墨上虽然有劲笔勾勒与披笔皴法,以及遍布的浓淡苍苔等重要特点,然而笔墨相对来说多半是体现意气情绪,较之于谋篇经营上的个性彰显之重要,应相对列居其次。《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作于康煕三十年,时年石涛51岁正处于他艺术创作及艺术思想的成熟时期。此画长286cm宽428cm纸本墨笔画,是石涛不朽的代表巨作。全图以水墨山水横向展开,右侧从上竖排用隶书题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字样(不啻是开宗明义),画末左侧有长款题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诚如题跋中石涛所曰:“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这个“一法”应该就是他的“一画论”主旨:“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著名的“一画论”。清晰强调了“乃自我立”的核心精神。

  
  有欣赏者把《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全图分为九个部分赏析,这样化整为段(零)欣赏方法,无疑是对石涛题跋主旨“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的漠视甚或肢解。正如今人周汝昌对“一法”的解读:乃是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方物”之周道理论而出。所以石涛的画理一以贯之,整体具有深厚的道学精神内蕴。石涛这种艺术思想也被传递到了今天上海画家龚继先所说的太极绘画理论中,即绘画整体都必须力求一种平衡的和谐感,无论是绘画的内蕴、构图、笔墨、色彩,有哪一样没到位,这幅画就不能达到和谐效果,这应该也是一种绘画整体“一法”论的别解。
  
  还是回到这幅长卷,我之所以对石涛这幅山水画的取村造型与布局报以会心一笑的原委,一是画中素材造型不同于历代的山水画各家,但也并不特别的新颖奇特;二是整体构图亦不同于前人的疏散淡泊之长卷经营格局。首先是这种一半平视一半俯视的,已经基本脱离了散点透视法的取景角度,直接就打破了传统的三远构图法则。当然,这还不能算是最大的艺术突破,包括各种不算奇崛的山型素材组合。而最令我震撼的就是整个长卷的满构图,这种满构图稍有不慎就会显得拥塞不透气。而此画既不疏松,也不阻塞,由于渲染的明暗效果及皴法和苍苔点厾的运用,竟然使这幅画具有了现代摄影般的影像况味,这不能不让人怀疑石涛大师似乎看到过西洋人的摄影图片(可是摄影发明没那么早)。并且山石的苍劲勾勒、明暗渲染、皴法点厾都是承传有序的基础性笔墨,但是在石涛大师的手中,仿佛也能呈现出了如同梵高油画那种,深浅对比的色彩勾勒技法,所产生的不一般效果,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果真是现代性艺术当中的一种心有灵犀吗?第三个更令人惊奇的是,石涛竟然运用了接近现代成角透视的取景方法,而原视焦点就是长卷正中间的一棵挺立的松树,两边的对称视角射线,就分别消失在画面的左上角和右上角。这更足以证明石涛大师身上所具有的现代性艺术元素,是何等的浓烈。真不得不佩服大师能够在近三米长的狭长画卷中,熟练应用接近成角透视的方法,这可能比后世几百年的张大千画长卷用的透视方法还要好。
  
  来看石涛的另一幅佳作《山水清音图》。这是石涛于1685年—1686年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该画作描绘了在错落纵横的山岩间,奇松突兀,横亘在山岩之间的黄山景色(并不贪求全景式)。画中峭壁大岭,飞泉湍急水阁凉亭间,两位高士正对坐桥亭,默参造化的神机。涓涓清流,潺潺流淌,时而出于山涧,时而避入灌木石崖。整个画面虽内容丰富,紧密复杂,但近实远虚,阴浓阳淡,毫不紊乱,极有章法。此画虽属于传统高远构图法,但已经是打破了I“三叠两段”构图模式,采用的是不均衡的四六分“两段”式,即以前景约2/3山石,来烘托上面的山峰,不过这也这也没什么特异之处。然而左右的山石比例却是二八分,这无疑给画面增添了悬殊变化的一种奇崛视觉。关键还是这种构图形态是在传统山水画中很少见的。并且用笔洒脱疏放,不粗不细,干湿错落,笔墨当中的水汽淋漓,更显得骨肉匀亭的协调美感,彰显了笔墨的艺术韵味。这似乎多少又有点类似雷诺阿人物画轮廓模糊的印象派画技法。
  
  再看石涛的另一幅代表作《竹石图》,相信大家看到此幅丰神俊秀画面的第一眼,油然会想起郑板桥,不错,的确有很多相似,然而不要忘记,这正是郑板桥的“祖师爷(石涛)”作品。虽然郑板桥并非石涛大师的直接入室弟子,然而石涛在扬州的十年亲炙,同样留给了稍后来到扬州的郑板桥一个学习好机会,所以扬州八怪中只有郑板桥学到了石涛大师的墨竹真传。并且发挥了自己的墨竹清瘦劲挺之特色,成了一代画竹大家。
  
  除了上面三幅石涛的代表作,笔者以为石涛大师的许多册页小品,同样也能弥散出浓郁的现代气味,并且构图用笔上面更具灵动性,甚至更有一点落拓不羁的颓废审美之纵逸美感。
  
  石涛山水画之所以能达到神遇迹化,首先是因为他遍游名山大川身临其妙性可得。《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正是石涛大半生之山川风物体验积累,一朝显迹于笔端之所成。当然,历代名家中师造化的原也不乏其例,如董其昌所言“李思训写海外山,董源写江南山,米元晖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夏琏写钱塘山,赵吴兴写霅苕山,黄子久写海虞山”自古文人喜山乐水,动辄徜徉留连于其间。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言影响天下文人。然而真正能像石涛这般广泛游历观摩山川之美的毕竟是少数人。所以董其昌所举例画家与环境重要关系,毕竟是都有点“囿于彼地”的局限。当然,关键是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盖凡即使有遍游观察之便利,也必须要有“境由心造"这一个文人画的核心灵魂。石涛可以说是“师造化”与“境由心造"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说,石涛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度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十分特别的高明之处。其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理论,甚至于也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之境。
  


作者简介:

      玄鱼(余礼文),诗书画乐诸艺研修者,艺评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建“清虚六艺精舍”,新城市‘’诗羽阁‘’住持。吳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号潜虚道者、虚鱼潜龙山樵。1999年创办《新城市诗刊》(该刊荣列上海少数入选《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专著的领衔民刊),著有诗集三册,制新城市墨话本一函。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