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艺作品要拓印时代的胎记——访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陆军

2020-3-21 08:57  |  来源:新华社

  “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相生的天灾人祸作殊死较量时,都不能仅仅以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与尊严作为筹码,而是要由全社会的科学、良知、秩序、担当与奉献的合力来共克时艰,决战决胜。”这是写在话剧《护士日记》剧本扉页上的一段文字,也包含了该剧编剧之一、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戏曲学会会长、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陆军对抗疫题材文艺创作的审视与思考。


  与灾害抗争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考验,灾害也理所当然成了文艺作品表达的重要内容和主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担当,纷纷拿起手中的笔,用不同的形式来记录与书写这场战疫,创作出大量戏剧、诗歌、美术、书法、摄影、音乐等文艺作品。我们肯定并赞美这种创作的担当和激情,但也需要对抗疫文艺作品进行冷静思考,这种思考的力量更耐得住时间检验,也更有益于文艺的良性发展。

  陆军有着“三栖教授”的美誉,不仅作品等身,而且教育、科研并重。他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自1981年《解放日报》连载其剧作《定心丸》至今,已公演大型剧作36部,获省市级及以上文艺奖项50余次。日前,记者就抗疫题材的文艺创作采访了他,请他站在作家、学者与教授的多重角度,就如何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给出意见和看法。
  


  为时代发声,是职责也是良知
  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特殊时期的文艺创作现象?
  陆军:当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文艺工作者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出职业反应、情感表达和艺术传递,这可能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专业的敏感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许多文学艺术大家能够根据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烟火味创作出精彩的传世之作,但是对更多的创作者而言,他们更希望寻找历史进程中惊心动魄的精彩事件、富有张力的戏剧冲突、激情澎湃的人生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作为创作题材,比如战争、疫情、历史变革等。这其中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可歌可泣、可敬可爱,还是可恶可耻、可怜可悲,都能拨动创作者的心弦,构成创作的素材,驱使他们在具备艺术技能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来表达。

  二是职业的使命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学艺术家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来积极回应时代需求,这是职业使命感的使然。当重大的社会事件发生后,职业的辨识度能使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者们在第一时间作出情感与艺术回应,这也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是否具有职业素养的有效检测。

  三是良知的驱动力。作家、艺术家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具有自己的良知和觉悟,大多数人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面对疫情中产生的种种事件,不管是令人敬佩的,还是无比愤怒的,创作者出于良知的驱动也必然会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声音,或礼赞,或鞭挞,如骾在喉,一吐为快。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抗击疫情期间产生比较多的文艺作品,是必然的。

  问:现在有许多网友认为,我们国家有那么多的大作家、大艺术家至今仍然保持沉默,您怎样看这个现象?

  陆军:这个现象我也注意到了。我的想法很简单,两句话四个字就可以概括。第一句话,理解。很多文艺大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声,我想,今天不写,不代表他们以后不写。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更多的可能是在沉淀和思考,若干年以后可能会写出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作品,甚至有可能会写出对人类、对文明、对时代、对未来都有重大价值的传世力作。第二句话,期待。其实,拙以为,大家们不必为名声所累。一方面,人民群众希望你发声,也不一定要求你字字珠玑,声声黄钟大吕。一篇日记,一则短文,一段口述,照样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另一方面,名家的素养、视野与能力决定了其拥有的高度。相信你只要真诚表达,真情倾诉,真心托付,名家一定会居高声自远,入耳便钟意。

  
  赞美诚可贵痛悟价更高
  问:您是如何评价这些抗疫主题的文艺作品的?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作品?

  陆军:因为假期事务繁忙,客观地说,我看的不多,大概有二三十个不同形式的作品吧。相对而言,最欣赏的是一部记录武汉城市现状的短片,原因是,它找到了两个核心:一个是,这座城市按下了“暂定键”;另一个是,“武汉莫慌,我们等你”。这两个核心与我创立的“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的核心要素相似。那就是,任何一部作品,哪怕是一个微剧、一个短片、一则小品文,都应该有“戏核”和“戏眼”。

  在这部反映武汉城市现状的短片中,它的“核”就是,武汉被按下了“暂停键”。一座伟大的、喧闹的、现代化的城市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它会是什么样的状态?是谁按下了这个暂停键?它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个“眼”就是,“武汉莫慌,我们等你”。当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个灾难性的事件发生在武汉人民身边,并在全国蔓延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慌张。短片的核心理念却是吁请国人“莫慌”,莫慌的背后包含着对国家的自信,包括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传统美德的自信等等。“暂停键”“莫慌,我们等你”,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完成了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叙事与立意,所以,它是值得我点赞的。

  当然,就我看过的大多数作品来说,都是值得充分尊重和鼓励的。当疫情发生之后,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想法、价值观,特别是对医护人员、志愿者进行礼赞,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艺术有分工。这些作品在助威、呐喊、鼓劲层面上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表达。但是,我们还不满足,尤其是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艺术作品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吟唱与咏叹,更要有反思与痛悟。要描摹真善美的图谱,更要拓印时代与社会的胎记,为我们在未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启迪。

  问:对于提升抗疫题材的文艺创作水平,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有传播力、影响力的作品,您有哪些建议或心得?

  陆军:刚才我们提到,文艺创作不仅是吟唱与咏叹,更要有反思与痛悟。那么何为反思?何为痛悟?我在话剧《护士日记》的创作随记里,写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也许可以说明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月28日晚餐时,与一位创作成就比我大得多的著名剧作家在手机上交流,她说接到省里布置的一个任务,要创作一部抗疫题材的戏剧作品。因为时间紧,手上又有其他稿约,一时来不及整理出合适的构思,就把2003年写的一个抗击非典的剧本找出来,希望从中寻找一点灵感。一看剧本,愣住了。因为她发现,只要把“非典”两个字改成“新冠肺炎”,这个剧本马上就可以搬上舞台。我一听,极有感触。当场建议她,你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新剧本构思。你想想,17年前发生的悲剧今天重演,17年前剧本中关注的问题与人的感受跟今天碰到的问题与人的感受也相似,这两件事叠加起来,不就是一个新剧本的构架吗?如果再要设置一些戏剧情节,也不难。比如,就写剧本马上要排演,找到17年前的原班人马,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担任主演的那位朋友感染了新冠肺炎,三天前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于是,剧组只好忍着悲痛再去找新人来替代。新人很快找到了,但遗憾的是,人家不愿意演。理由很简单,他怕一“演”成谶,再过17年,他的命运与前主角一样。因为,人类只要不真正吸取教训,就难以避免悲剧重演。这样的构思也许说不上有多么精彩、多么深刻,但我想比写一般的颂歌赞曲要强一些吧。
  
  用“人学观”指导文艺创作
  问:这个案例很有说服力。陆教授的即兴构思也很棒。能不能再以您与学生刚刚完成的话剧《护士日记》为例,继续对这个话题发表高见。
  陆军:《护士日记》是急就章,当然不具备示范性,但其中也有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或者说有一些个性化的创作思维轨迹可循。我手上有一个在研国家重大课题,是关于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其中思考的最多的一个观点就是:剧本创作要写人,要关注人的命运、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生存状态,通过人来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作家的意志与追求。一句话说,就是用“人学观”指导戏剧创作。

  在《护士日记》中,“人学观”的第一个层次,就体现于我在剧本扉页上写的那段话:“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相生的天灾人祸作殊死较量时,都不能仅仅以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与尊严作为筹码。”这是整部作品的立意和起点。前年与一位年轻作者合作的话剧《生命行歌》,演出说明书扉页上也有一段话:“活着时也许不曾体面,离去前请还给我尊严。”

  
  “人学观”的第二个层次,是要在剧本中写出一群活人,通过这群活人来反映社会存在、社会痼疾与社会痛点。在《护士日记》里我们写到了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写到了医闹事件,写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游离在法律边缘的代购;还写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群体,那就是精英阶层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思想、行为实际上影响着一大批年轻人,其中也点出了一些社会的软肋。用这样一组人物图谱输出的信息来提醒国人不做“精神病毒”的携带者,避免悲剧重演,是这个剧本中用力颇多的部分。

  “人学观”的第三个层次,就是作家的价值导向。即通过我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一起完成崇高精神价值坐标的认定与重构,也就是表明我们倡导或者推崇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护士日记》里,我们将这一人群锁定为医护工作者,通过他们来完成人学观指导下的剧本创作的阶段性目标。这些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随时可能变成被疫情风暴席卷的患者,他们的双脚踩在时时可能被感染的生死线上,却正是在最危险的战场“抢”下一个又一个面临死神召唤的重症患者。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将是人类文明绵延不绝的最原始、最宝贵的精神资源。正因为如此,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这些稀缺资源,正是每一个政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群体,乃至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与不二选择。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