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选用“造假”课文是教材该有的“尊严”

2017-4-9 15:55  |  作者:明明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张平  近日,人教社官网发布针对语文课本《尊严》一文被质疑造假的回应。人教社回应称,出版社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判,将依据专家意见做出相应处理。而新版语文教材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并没有选用该文。

  

  据了解,《尊严》一文描写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但这是个被杜撰的故事,年轻的哈默流浪到美国南加州,他用劳动换来食物的举动受到镇长的赞赏,于是镇长把女儿许配给他,预言他将会成功,因为他有尊严。有语文老师质疑称“这样一个实业家,什么时候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地逃难要饭?他的前两任妻子一个是俄国的女男爵,一个来自新泽西州,哪一个是南加州小镇镇长许配给他的?”

  

  语文教材是传道授业的重要依据,尤其小学语文教材对启蒙学童而言的意义非同一般,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解读,形成根深蒂固的记忆。而近年来,教材乌龙事件频频出现,李白诗句被篡改、韩愈只活到15岁、战国时期的孙膑已经坐上轮椅……选材把关不严,审核不力,一些违背常识以及违背科学的内容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材之中。

  

  尽管图书编校的差错率允许在万分之一,但万中选一的教材并非一般出版物,与字词典一样,都是规范性的出版物,容不得半点马虎。争议大的应该虚心听取意见,确有不妥的课文就该早日拿下。而一些地方教材编撰者和出版方对质疑的声音不以为意,比如《爱迪生救妈妈》被一线语文教师质疑了若干年,却在教材中岿然不动,编撰者选择性沉默,出版方漠视推诿,致使教材中时常出现陈年老错,争议不断,有教研员直言,“教研会中挑错环节必不可少,教材中的错误,必须挑出来向老师传达。”从这个层面来看,此次人教社弃用被质疑课文,以有错必改的原则对待质疑并认真处理,这才是出版社该有的姿态。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审核不仅应该更加严格,也应更加开放。一个高级语文老师未必能够挑出一个医学低级错误,这就要求审核者不妨根据内容约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审阅。与此同时,审核者也不妨多点“互联网+”的思维,比如将拟用课文放在教育平台,多请一线老师品读,往往他们更独具慧眼指出错漏,过完这道筛子,有错即改,有疑即清,为了教材,更为教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