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上海人才懂:当年冬天洗澡有多费劲

2019-12-7 17:01  |  作者:龙钢  |  来源:上观新闻


  冬天到了,上了一天班后,晚上回家洗个热水澡很平常。然而,在几十年前的冬天,上海人洗澡可费劲了。当时没有热水器,也没有浴霸,甚至连澡堂也少,人们只能窝在狭小的房间里洗澡,没有经历过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当时洗澡的艰难。
  
  当年,由于普遍住房面积小,许多家庭没有卫生间,有的连合用的卫生间都没有,浴室更是奢侈品。为此,许多人只能在家里房间内洗澡。此时洗澡往往要选在中午时分,因为这是一天中最温暖的时候。如想在中午洗澡,只能是不上班的星期天(当时还没实现双休日制)。因此,上班族们一到冬天,都盼着星期天是个大晴天。然而,不是每个星期天都是晴天,遇到阴天或下雨天,没有了阳光的照射,室内温度相对低了很多,这时人们就把煤球炉拎到了家里,一边烧水,增加室内温度,一边洗澡。虽然这种取暖洗澡,有一定的危险性(煤气中毒),但也别无他法。
  


  上海人都熟悉的,是当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木制浴桶和塑料浴罩。每次洗澡时,都要把塑料浴罩拉上绳子,挂在木制浴桶上方,将浴桶四周“严严实实”地套住,生怕冷气“钻”进浴罩内。至于洗澡水,则需要现烧。因为当时上海很少有家庭用煤气,烧一壶水要半个多小时。用一壶热水洗个澡不够,得用好几壶热水才能洗澡。为了能节省时间,同时,也为了能节省烧煤球(每户家庭每月用煤有定量),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到了洗澡时间前,总叫我到不远处的老虎灶(专门烧开水)去打热水。打一热水瓶的热水,需要花两分钱。
  


  据考证,上海从十九世纪后期就有老虎灶了,当时老百姓大多用不起煤球炉,家里烧水又很不方便,加之民众有个习俗,一大清早喜欢找个地方喝茶聊聊天,于是,老虎灶便应运而生了。老虎灶的经营者,其实是很辛苦的。他们起早贪黑,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天不亮四五点钟就得起床,劈柴生火开始烧热水了。一些老年市民起得起,便来老虎灶,围着八仙桌,买一杯热茶家长里短,天南地北地聊天。
  
  我居住附近的永德坊,有一户老虎灶经营者,是一对夫妇,约莫50岁不到,男主人显得比较瘦小,但动作相当利索,只要有人来打热水,他便会很快打开大汤罐水龙头,为了防止热水出水时烫到人,老虎灶的主人会在水龙头上扎上纱布,热水瓶放在水龙头下方,水龙头打开时,热水便顺着纱布流进了热水瓶。如果正好遇到大汤罐里的水没烧开,你得等上几分钟,此时,我也正好可以“乘机”在聊天的人群旁边听听,哪家有了“八卦”,哪里又有新事发生……
  


  有一次,我打好热水往家走,走到家准备将热水倒入木浴盆时,才发现原来热水瓶上的木塞,在路上掉了,原来一瓶热水也只剩下半瓶了,且剩余的水也变成了温水。这下我慌了,生怕被大人骂,于是,赶快把大人平时给的零花钱拿出二分钱来,跑步去老虎灶,再打一瓶热水回来。老虎灶的女主人见我刚刚来打过热水,怎么又来了,便问:小朋友,热水不够吗?我显得很尴尬,便胡乱地回复道,父母说再打一瓶水。这才总算没有被大人发现。有了热水,洗澡便万全齐备了,木浴盆里倒上热水,塑料浴罩一罩,顿时里面热气腾腾,温度直往上蹿。
  
  这样窘迫的洗澡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成了城市生活中的一段记忆。然而,当年洗澡时的土办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海人生活的艰难和智慧。如今,人们再也不用为冬天洗澡发愁了,几乎家家都有浴室。但我有时也会想到,那些画面:人坐在木浴盆里,一点都不感觉冷,浴罩上满是“雾水”,窗外,是星期天的阳光。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