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必须深刻认知、准确把握、凝聚共识。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提起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党员干部会用严肃、正统、枯燥等词汇来形容。应当怎么看,有这样几个关系:一是“新”与“旧”关系。有的单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本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思维,对“网生代”“拇指族”“手游控”干部职工深入了解不够,实施方案老化、内容要义虚化、举措办法固化,教育实践主题名称“天花乱坠”,其实“换汤不换药”,固守“一方治百病”,有的有情绪抵触,到不了“心头”,更何谈落到“手头”。二是“立”与“破”关系。有的单位用老套路“出牌”,思维理念僵化落后,以课堂灌输讲大道理为主,把“网络+”教育形式单一为信息发布,偏重于“痕迹管理”,导致“大而空”“空而虚”。三是“统”与“分”关系。有的单位打着“中心居中”旗号,以教育耗时间、占精力为借口、挡箭牌,缺乏统筹谋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结合统合融合上不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缺乏全方位、多阶段、分步骤、深层次的立体推动格局,从而导致思想教育和中心业务“两张皮”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指出:“没有找准穴位,打鼓没有打到点子上”,突出强调“要取得实效,就要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形势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来推动,精神力量作为最持久深层的力量,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塑造人心。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指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新时代新征程、大发展大作为的关键阶段,怎样瞄准思想政治教育靶心,扣动扳机,提高“精准率”?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思考研究、深度破解难题、深化落实举措。
首先要“听”,听想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需求,通过主题座谈、问卷调查、网上交流等进行“头脑风暴”“思想革命”,问症结、听心声、纳箴言,形成“把脉研析、树立标靶、精确制导”闭合回路,体现意愿、反馈建议、回应心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其次要“讲”,讲道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听”的基础上,还需靶向党员干部的日常关注点、理论疑难点、思想困惑点、利益出发点、问题发力点、情感共振点,方能廓清迷雾、形成共识、获得点赞。要贯注真理、真情、真实,以理论主课堂、讨论分课堂、传统红课堂、典型活课堂、网络微课堂“五类课堂”为抓手,把大道理讲清、小道理讲透,全维度多角度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切实感染人、教育人、提升人。
再次要“化”,化于行。“上下同欲者胜,左右齐一者强。”只有厚积涵育教化之功,才能达到知行合一之效。要聚力“教育——实践——教育”良性互动,扭住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探索走开单位、社会、家庭联合共育新路径,多措并举组织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做到思想教育与暖心工程、明理求真与价值认同、情感熏陶与行为感召“三个结合”,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奋勇投身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政治和行动自觉。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